导读 有关四牌楼的推文有很多, 但的四牌楼的图片集成却少见; 一位同道人收集了60副图片, 《广州旧闻》整理推介给大家! 解放中路的前身就是本文要讲的内容。 广州城的四牌楼最早起源于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年),指的是立于当时广东巡抚署(清朝改建为将军府)前一带的四座木质的牌坊。 四座牌坊分别是惠爱坊、忠贤坊、孝友坊、贞烈坊。 同时,因坊而名,该路段也取名为惠爱街。这—带也称之为"四牌楼市"。现中山六路一段。 1918年前后,广州开辟马路后,惠爱直街一分为三,分别为惠爱东路、惠爱中路和惠爱西路。 那时的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 据史载,明朝时期,在广州城内先后建有50多座牌坊。 惠爱街邻近的忠贤坊(街)上也有九座牌坊。分别是:熙朝元老坊、大学士坊、总揆百僚承恩五代坊、父子会元坊、乙丑进士坊、戊辰进土坊、百岁恩荣坊、银台坊、奕世台光熙朝人瑞坊。 然时移世易,天灾人祸,到清朝咸丰年间,许多牌坊已破落废毁,当中包括惠爱街上的四座。 而忠贤坊上的牌坊也只剩下四座。故后来"四牌楼"之名被人们移至到了忠贤坊。忠贤坊自始亦被叫作四牌楼街。 在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盛世直臣坊由仓边街迁到忠贤坊,四座牌坊变成了五座牌坊。即便如此,人们仍习惯称此处为"四牌楼"。 五座牌坊由北向南的排序为:盛世直臣坊、乙丑进士坊、总揆百僚承恩五代坊、奕世台光熙朝人瑞坊,戊辰进士坊。 从南向北看:盛世直臣坊,为右都御史海瑞立。 从北向南看:乙丑进土坊,为李觉斯、梁士济等立。 从南向北看:乙丑进士坊背面。远处是盛世直臣坊。 从北向南看:总揆百僚承恩五代坊,为南吏部尚书何熊祥立。此图为透过乙丑进士坊的中门看。 总揆百僚承恩五代坊背面。 从南向北看:奕世台光熙朝人瑞坊,为内阁黄土俊、祖黄迋机、父黄镐立。 同样是奕世台光熙朝人瑞坊。 从南向北看:戊辰进土坊,为梁衍泗等立。 同样是戊辰进土坊。 这是从北向南看的戊辰进士坊。 到1929年,广州市开始开辟四牌楼和小市街为马路。四牌楼迎来一次危机。 1930年,有乡绅上书市政府,要保留四牌楼。得到政府的批准。 民国十九年(1930年),广州市政当局在市内开展了大规模的道路整理和开辟的计划。四牌楼一带也扩阔成马路,但几座牌坊未被拆除,仍立于马路之中。 1930年,开始开辟马路。 随后,此路取名为中华中路。但是四牌楼还在。 广州沦陷前的中华中路。远处可见四牌楼。 日占时期,四牌楼马路是蝗虫或蟋蟀一条街。 在一个日本人笔下是如此描写四牌楼的: 行到叫四牌楼马路的地方,见农民模样的老人四五人,有小笼放在前。这马路有小鸟店排成一列。这小笼里装的是什么?装满蝗虫或蟋蟀。有客来时,揭开笼盖,在纸袋里放入蝗虫约十只二十只。虫成了小鸟的饵,为广州名产之一。 斗蟋蟀是游戏,在有胜败的地方就有赌的中国,为了强的蟋蟀到手而费尽心血。斗蟋蟀在他们之间称得上相当高值,连饲育法也是专门的。 卖虫的地方是在解放路大德路口近起义路的那一列店铺。它们供应养鸟所需的一切,包括各种鸟、鸟笼及饲料等。各项品种十分多,复杂得很。至于卖蟋蟀及斗蟋蟀的用品原在湛塘路,可能在沦陷时期,供求两方面的人数都减缩,改设在四牌楼。 日占时期,四牌楼是当时的闹市区之一,其中蔬菜市场在四牌楼。 广州沦陷时,市内发生大火。今之文化公园及其附近,今之海珠广场及一德东路、泰康路和起义路的一部分,北京路由财厅前到文明路口等地成了灾区。原在文化公园附近的中药批发市场暂迁到海珠南路。原在一德东路的蔬菜批发市场暂迁到今之解放中路。利用两旁骑楼为场地,早上集傍晚散。 长期以来,四牌楼一直被作为古迹和文物来看待的。 1947年,为改善交通环境,四牌楼被拆卸。但各牌坊均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奕世台光熙朝人瑞坊、戊辰进土坊迁往纪念堂后面的百步梯两入口处。 奕世台光熙朝人瑞坊,在百步梯西入口。 这个也是在百步梯西入口的奕世台光熙朝人瑞坊。 戊辰进士坊,在百步梯东入口。 盛世直臣坊、总揆百僚承恩五代坊移建于汉民公园前后门,即后来的儿童公园,现在是南越王宫博物馆。 这个就是当时位于汉民公园南门的盛世直臣坊。 总揆百僚承恩五代坊,位于汉民公园西门。 乙丑进士坊赠与了岭南大学,位于岭南大学大钟楼西侧,现中山大学新港路校区。 拆迁四牌楼时候,当时的一杂志对此事做了一定的报道 。文中提到,迁移到岭南大学的牌坊还正在进行中。 四牌楼被拆后,一本杂志在《省港大事记》一栏目中刊登了一篇《四牌楼的邪煞》,文中说道,四牌楼被拆后,广州接连出了一系列大事和怪事,都说这是拆了四牌楼惹的祸。 这是被移动后的四牌楼的位置。 二十世纪50年代初,百步梯的两座牌坊被拆毁。其余的三座,在60年代也消失。 所幸的是,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内被砸的乙丑进士坊的残件碎石未有被清走,在1999年,乙丑进士坊得以重修。 重修的乙丑进士坊,位于中山大学内惺亭西侧。这也是四牌楼唯一仅存于世之牌坊。 四牌楼之杂说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笔者曾在惠福路(靠近解放中路)的一间车缝合作店工作了一段时间,店内的老职工都是住在附近的老街坊,他们好多时都会说起四牌楼的往事。 在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战胜利,人们终于盼来了和平,人们期待着能过上好日子。然而人们很快就失望了。 生活比以前更加艰难, 货品奇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众多的市民聚集在四牌楼前,大骂国民党,历数当局的种种不是。"拍错手掌,烧错炮仗,迎错老蒋"。人们用这句顺口溜来发泄心头的不满。更有市民用绳将一个"沙煲"吊在四牌楼其中一个牌坊的中门之上,两边门柱贴上一副对联:抗战八年容易过,和平三日吊沙煲。(粤语吊沙煲,意即断粮、无饭开)。 在老街坊的印象中,四牌楼街上的五座牌坊,有四座是靠近惠福路这边的,而另有一座则靠近中山路口。 在未改为中华中路之前,路比较窄,起初叫忠贤坊(街),及后,有段时间,该路曾一分为二,北段叫忠贤坊,南段(即有四座牌坊这一段)叫四牌楼街。直至后来,整条路都叫做四牌楼。 据《羊城古鈔》一书中记载,有十座牌坊在忠贤坊。这里的忠贤坊应当是指后来成为四牌楼的这条路,著者成书时,此处众多牌坊尚在,故还未称四牌楼。 然而此书校注者的注释是:惠爱坊及忠贤坊、孝友坊、贞烈坊均属明代四牌楼,在今广州市解放中路。 查《羊城古鈔》书中所列忠贤坊上的十座牌坊并没有惠爱、忠贤、孝友、贞烈四座牌坊。也就是说,这明代四牌楼,并不在今广州市解放中路。 另外校注者对忠贤坊的注释是:忠贤坊即今解放中路忠襄里。(见《羊城古鈔》第227页注释〔2〕)。这注释显然有误。 忠襄里其实是一条巷,长不过百余米,阔只有三米左右。即使上朔百年,料想此处变化也不大,这样一条巷实难安放得下十座牌坊。 忠襄里。 另有学者称,旧四牌楼之一的忠贤坊(牌坊)在今忠襄里。(见扬万翔"家在广州:四牌楼起源"一文)。 这可能是依据同样有个"忠"字来推断。 但细究起来,"忠贤"与"忠襄"两者却大不相同, 之所以叫忠襄里是因街内以前有座忠襄祠。该祠是为纪念明代一个名叫毛吉的官员而建。 而忠贤坊则是为了表彰广东本土四十九位乡贤而设立。 此学者同时也提到孝友坊在今孝友东和孝友西之间。 虽同样是孝友,但此"孝友"不是彼"孝友"。孝友东西两街之间因有座"张孝友堂"(清末),故名。与孝友坊似无关系。 当然,也不排除牌坊与祠堂共存于一街内的可能性。 问题是,既然忠贤坊、孝友坊与惠爱坊、贞烈坊合称为四牌楼,按理就应安放在一起,应同样立于通衢大道之上,无理由另外放置在横街窄巷里。 孝友东街。 孝友西街与孝友东街相距20余米左右,两街各长不足百米,阔约三至四米。 |
|
来自: 東泰山人 > 《国情学\广州市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