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聪明人,不合群

 wunianyi 2020-12-08

《 人文之窗 》人文综艺掌上微刊

生活中,那些独来独往的人,往往总会被误认为不好相处,不合群。

但其实,不合群不是性格孤僻,也不是狂妄自大,而是在繁杂的世界,不盲目从众,坚持自我。

有句话说得对:

“只有当一个人独处时,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

享受独处,是一个人最好的修行。

01

独处,是一个人的清欢

有人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但这样的境界,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能达到。

深以为然。

因为在独处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静下心来,回归自我,发现生活的乐趣。

在这个喧哗的世界,很多时候,独处,才是一个人的清欢。

就如《安顿一个人的时光》中说的:

“一个人生活,可以是平淡,乏味,停滞不前,也可以是一场充实,美妙,精彩纷呈的冒险。”

一个人,虽孤独,但却更自由;

不需要为了融入别人的世界,小心翼翼地在意别人的脸色。

一个人,虽不热闹,但却更快乐;

摒弃纷扰,心无旁骛地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生活。

一个人,虽平淡,但却更轻松;

不需要委屈自己,去顾及别人的感受,随心所欲地做自己。

一个人,虽安静,但却不冷清;

在安静中,可以更专注自己,为心灵守得一方净土。

要知道,内心的富足,远远胜过在人群中狂欢的孤寂。

丰富自己,远远比顺从别人,取悦别人有意义得多。

不要为了合群,刻意去迎合谁,怎么开心就怎么活。

02

道不同不相为谋

志不同不必为友

记得有段话是这么说的:“欢笑声,欢呼声,炒热气氛,心却很冷。”

很多时候,明明不喜欢喧哗,但是为了不掉队,总是硬着头皮去参与别人的热闹。

处在人群中,却倍感孤独;

而在独处时,反更显自在。

作家卢思浩,曾分享过一段自己留学时的经历。

当时,他刚到墨尔本,没什么朋友,平日里总是形单影只。

卢思浩的自尊心特别强,很担心自己的不合群,会惹来同学们异样的眼光。

但他的性格又很内向,不懂得怎么去和他人打交道。

刚开始,每当他看到别人一群朋友在一起,而自己就一个人的时候,心中总有难以言喻的不安。

可慢慢地,他想明白了,不合群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

他还安慰那些,同样有着不合群困扰的人说:

“如果独处的时候你更像自己,那就去独处就好了,

没必要非要去合群,像自己的时候总会遇到相近的人的。”

人生苦短,何必为了合群,伪装自己,去迎合别人?

别人的眼光,不必在意;

合不来的人,不去取悦。

人生在世,各有各的活法,不要强迫自己为了合群而去合群。

在一群人的欢快中感到孤独,不如在一个人的独处中享受自我。

正所谓,人心不同,不必为友。

合则来,不合则散,无需强求。

一个人看似不合群,但却不用被别人的看法左右,如此,反而活得更明白。

03

独处,最能检验一个人灵魂的深度

余华曾说:“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友人,

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当我们回归孤独,才能不受外界的纷扰;

才能心无旁骛,在宁静中真正找回自我。

生而为人,孤独本就是常态。

无论曾有过多少的繁华,到最后,我们终究要回归孤独。

就如美国作家梭罗,曾选择远离人群,只身一人到瓦尔登湖,建了一个小木屋,独居了两年。

在那段时间里,他自耕自食,无论做什么都孤身一人。

正因为有了独处的这段经历,梭罗才领悟了独处的意义。

独处,不仅没有让他觉得孤独,反而让他找回了真正的自己。

他把这段经历记录了下来,于是有了经典著作《瓦尔登湖》。

不禁想起作家马德说过的一段话:

“一个人的灵魂,只有在独处中,才能洞见自身的澄澈与明亮,才能盛享到生命的葳蕤和蓬勃。”

独处,是为了摆脱尘世纷扰,看清灵魂深处的自己,遇见更好的自己。

唯有在独处时,我们才不用管外界的是非对错,可以抛弃一切杂念,让我们的灵魂在宁静中,寻得顷刻自由。

独处是一种享受,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仍能觅得一处栖息之地。

年轻时,总以为相识的朋友越多,参与应酬和聚会越多;

只要身处喧嚣,内心就不会感到孤独。

殊不知,当人群退去后,心底只会更加地落寞和冷清。

有句话说得很好:“一群人的狂欢,是一个人的孤独。”

不要畏惧孤独,一个人其实也挺好。

与其努力去合群,融入让自己不舒服的圈子,不如学会自己与自己相处。

学会独处,享受一个人的清欢,在喧嚣的尘世中,感受灵魂深处的寂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