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融的本质

 武侠迷程大哥 2020-12-08

黄奇帆先生曾用三句话概括了金融的本质。

一、为有钱人理财,为缺钱人融资;
二、信用、信用、信用,杠杆、杠杆、杠杆,风险、风险、风险,实际上就三个词“信用”、“杠杆”、“风险”;
三、金融不是单纯的卡拉OK、自拉自唱的行业,它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金融如果不为实体经济服务,就没有灵魂,就是毫无意义的泡沫。在这个意义上,金融业就是服务业。

第一句话和第三句话,其实更像是现象描述。而第二句话,确实非常简约地道出了金融的本质,归根结底,所有金融活动不过就是围绕信用、杠杆和风险在展开。

例如银行业务,吸收存款就是加杠杆(相对于自有资本),放贷就是给别人提供信用,获取抵押品就是控制风险。

例如炒股,制定策略、调整仓位就是控制风险,融资融券或募集基金就是加杠杆,提供自有资金作为安全垫就是提供信用。

金融本质之本质

老王作为一个比较纠结的人,看到信用、杠杆、风险三个词,觉得还是比较分散而繁琐,不完全能够体现宇宙的简约之美。如果能够再进一步压缩,把金融的本质概括为一个简单而统一的规律,则既显得容易理解,论述起来又容易以点带面,见微知著,实在是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为了寻找这个规律,老王进行了一番苦思冥想,最后还是受到了中国古典智慧的启发,这便是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先生的名言“八个坛子七个盖”。老王觉得,这句话已经触达了金融的灵魂,堪称是金融本质的本质,它非常通俗易懂地描述了金融业的核心要务:现金流管理,或者叫流动性管理。


胡雪岩先生的历史地位自然不必多言,不过在清末时期,金融尚不发达,他的这句“八个坛子七个盖”显然只是针对做生意做出的总结,或者用现代词语来说是对企业财务的总结,而不是特别针对金融业。金融和财务在中文里是两个词,好像金融比财务更高大上一点,但是在英文里都是finance这同一个词。实际上,不管是金融还是财务,不管金融企业还是生产制造企业和流通业,其现金流管理的道理都是共通的。

前面我们提到,希望用一个统一的框架把信用、杠杆和风险整合起来,那么“八个坛子七个盖”能达到这个目的吗?

首先看信用,如果说八个坛子七个盖,必然有一个是暂时没有盖的。但是如果这个坛子得到一个承诺可以在它需要的时候得到一个盖,那么这就是提供信用的过程(现金流延迟支付)。

第二看杠杆,如果说只有七个盖,用这七个盖作为担保又借了一个盖,这就是加杠杆的过程(信用贷款)。

第三看风险,如果丢了一个盖,或者坏了一个盖,导致锅盖不够用了,这便是发生了覆盖风险(坏账导致的无法到期兑付)。

目前看来,“八个坛子七个盖”可以作为理解金融的一个终极框架,我们终于可以不再为繁杂琐碎的金融概念所困扰了。我们姑且将这个统一的框架称为“金融本质之本质”,也就是所有金融行为的本源。

遗憾的是,“八个坛子七个盖”这句俗语在人们心目中形象可能并不好,因为八个坛子天经地义应该有八个盖,如果只有七个盖,为了盖住所有的坛子,就只能通过变换盖子来实现,分明是拆东墙补西墙,是不诚实的表现。这种理解对于现实中的坛子来说,确实有道理。然而在金融的世界里,这却是极大误解。

为了解决这个误解,我们需要做两件事:

一是要从理论上证明,八个坛子在理论上是可以通过七个盖来覆盖的。
  
二是要从现实中说明,“八个坛子七个盖”在金融世界里是自然且必然的存在,没必要大惊小怪。


“八个坛子七个盖”的理论基础

吹牛B是苍白的,而理论之树常青。我们接下来将分别从生物学、物理学、数学和哲学中寻找“八个坛子七个盖”的理论基础。

生物学基础

我们都知道放电影的原理,利用了人的视觉暂留现象,本来是一帧一帧的画面,在达到一定速度(10帧每秒以上)之后,人类已经观察不到中断,而是形成了一个连贯的剧情。“八个坛子七个盖”,如果将盖子的移形换位速度提高到人类无法识别其间断性,也就是说达到了无影手的程度,那么在人们看到的景象中,每一个坛子都有盖,虽然这只是一种幻象。有证据证明,猫和狗的视觉暂留是很短的,所以这个办法在猫和狗面前会穿帮。
are you serious?
物理学基础

继续前面的假设,如果无影手的速度进一步提高,达到了光速,这时候更奇妙的事情发生了:盖子无处不在。当你的目光触及到某个没有盖的坛子之前,光速手完全来得及转移一个盖子过来,因为手速已经与目光的速度等同了,目光所及之处尽是盖子。在这种情况下,几个坛子几个盖重要吗?

老王说得一点没错!

数学基础

如果我们把八个坛子连接起来,中间不留任何缝隙,那么可以将所有的坛子看成一个连续统。然后再将七个盖子连接起来,中间不留任何缝隙,那么可以将所有盖子也看成一个连续统。如果我们进一步将坛子和盖子切割成无穷小的粒子,分别称为坛粒子和盖粒子,然后将这些粒子编号,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坛粒子和盖粒子的数量是一样的!因为根据测度论的相关原理,它们的数量都是“无限不可数”,每一个坛粒子和都可以一一对应到一个盖粒子。于是我们可以认为,在宏观上虽然坛子和盖子的长度不同,但是微观上数量是一样的。
  
既然把抽象粒子都用上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在数学的拓扑学中,有一个巴拿赫-塔斯基分球悖论,说的是一个无限可分的三维球体,可以经过重新组合,变成两个同样的球。第一次听到这个理论的同学会觉得有点头皮发炸,实在太魔幻了。不过,如果是真理,就经得起百度。

有了百度撑腰,说话底气就是硬。接下来,我们可以骄傲地从七个盖子中取出其中一个,然后将它拆分成两个同样的盖子,于是我们就拥有了八个盖子!但是,有人可能会质疑,巴拿赫-塔斯基分球悖论研究的是球,而坛子盖显然不是球啊。然而,这并不是难事,为了符合分球定理,我们可以先把一个盖子融化(假设盖子是金属材质),再重新铸成一个金属球。然后把这一个金属球分成两个同样的金属球,再把两个金属球分别还原成为两个盖子,于是我们一共拥有了八个盖子。

真的,老王的机智经常体现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

哲学基础

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还有西方哲学家贝克莱主教提出:存在即被感知,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等等。就老王粗浅的哲学储备来说,古今哲学大家们总是在纠结于主观和客观的矛盾统一问题,什么经验主义,精神现象学,存在主义等等一大堆,我们统统叫唯心主义。回到坛子问题上来,按照我们推崇的唯物主义看来,应该是:你看或不看,坛子就在那里,不多也不少。但是按照唯心主义看来,坛子和盖子只是一种概念,或许并不存在。仿佛梦中的场景,睡梦中感觉是真的,醒来又觉得是假的,就像在电影“盗梦空间”中有一些选择长眠不醒的人,梦境就成了他们的真实。


“八个坛子七个盖”的必然性

即便对一个不是完美主义者的人来说,也会问一个问题:难道现实金融中就不能多造一个盖子出来,保证每一个坛子都有一个盖吗?甚至可以更进一步地问,如果每一个坛子都对应一个特定的盖子,做到各就各位,不要互相乱盖,难道不是更好?

对以上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不可能!

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一个根本特点是,人类社会有积累的概念,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知识、经验,乃至各种关系。动物界,除了极少数动物比如松鼠、狗熊等有一些冬储的行为之外,其它基本都是饥一顿饱一顿,听天由命。在新版山东快书“武松打虎”中有一段台词(大致意思):这老虎心想,这彪形大汉(武松)一顿都吃不完,还能放冰箱里哩。可是,现实中的老虎哪里懂得放冰箱的道理,连续几天抓不到猎物也可能会饿死。

由于人类的大部分财富是储备起来供未来使用的,所以财富的未来支取就有了期限的概念。我们通常说的“资产”不过是储备起来的抽象财富,只有未来 “变现”的时候才会转变成实际财富。

为了与“八个坛子七个盖”对应起来,我们可以把坛子比喻为资产,把盖子比喻为现金流,把扣盖子的过程比喻为资产变现。

在古代社会,资产大都是自己管理和运作的,最典型的就是土地,也就是马克思说的生产资料。农民劳作一季,会有一季的收成。农作物的成熟周期就是资产收益的期限。到了现代社会,生产高度社会化,资产已经无法通过自己进行管理和运作,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委托给各类金融中介进行运作,比如银行(存款),比如公司(购买股权和股票)。每一种现代资产的收益都有自己的期限特征,银行存款到期会有利息,公司股票会按期分红。

摩登时代
接下来的论述极其重要。

如上所述,资产是具有期限特征的。然而,与资产变现相对应的另外一个东西却没有期限特征,它就是“货币”! 很简单,我们随便拿出一张人民币,看看上面有没有注明有效期?你当然会反驳说,如果注明了有效期,那是月饼券好嘛。

是的,全世界发行货币的政府,都不会在自己的货币上注明有效期,否则那相当于是在提示人们:本政府预计将于某年某月某日倒闭,请大家好自为之。除非是在特殊情况下,政府进行货币的版本更替,旧版货币会停止流通,但是那只是要求人们进行货币的更换,并不是货币作废。

现在问题来了,如果资产具有期限特征,但是对应的现金流载体即货币却没有期限,那么两者怎么匹配呢?答案是:无法匹配!这种无法匹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数量上的,一个是时间上的。

首先,在数量上。资产(或者说资本)的本质是要产生增值,而这个增值是随着时间才能发生的,今天积累的资本,可能要过一年半载可能才会产生效益。比如你投资养猪场,至少从小猪长到大猪要小半年时间才能出栏吧?投资都不会是立竿见影的,在任何收益创造出来之前,它都只是概念上的。所以说,资本收益的产生和兑付是在时间轴上的一系列事件。总是会有新产生的投资,其对应的现金流是空白的,也就是这个坛子没有盖。造成的结果是,盖子的数量永远少于坛子的数量。

其次,在时间上。由于资产的变现是一系列的时间点(具有时间属性),而货币却是一直存在的(没有时间属性),这就导致每一次变现的载体并不锁定是哪一部分货币。举例说,如果你手头有足够的现金,你可以用任何一部分现金,去兑付任何一个到期的资产。或者更形象地说,你可以用任何一个盖子去覆盖任何一个坛子,盖子必须是万能的、通用的。这就是我们前面说到,根本无法将坛子和盖子完全匹配在一起,做到一一对应。如果强行匹配,造成的结果是盖子变成了特定的型号,就好像货币加上了期限一样,就失去了流动性。

有必要说明一下,资产和现金流的一一对应(坛子和盖子的匹配),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是能够实现的。

例如在数量上,古代大多使用的是金属货币,如果人们把货币囤积起来不用,就有可能形成货币数量等于甚至大于资产数量的情况(盖子数量等于或大于坛子数量),特别是在战乱时期,人们带着细软之物颠沛流离,这时候就只有货币,而无所谓资产了。然而在现代金融社会,人们大都将货币存入银行,变成了所谓的M1和M2,银行又快速把存款转换成信贷资产,这便是现代金融的魅力,或者说魔力,再多的钱也只是概念上的,实际上早就通过银行变成了具有不同到期日的资产,因此现金流永远小于资产的数量。

再比如在时间上,在实行配给制的经济中,人们购买商品还要使用粮票、邮票、布票等配额票据,很多企业还会发放各类饭票、水票、洗澡票等福利补贴,这些东西都是具有时间属性的,并且限制使用场景。在这些情况下,人们的资本收益已经具体化为各项福利,而不是体现为货币补偿,因此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坛子和盖子的一一匹配。但是结果必然造成货币流动性低下,当然现代金融业也就无从发展。


“八个坛子七个盖”的运转机制

接下来的问题是,“八个坛子七个盖”的原则在现实金融世界中是如何运转的,又是如何监管的?

最典型的例子是银行。银行通过不同期限的存单,把社会上的资金集合起来,形成巨大的资金池(我们可以称为“资金池”模式),再根据不同的存款到期时间做好流动性准备,中间剩余的不需要短期内兑付的资金,就可以用来放贷获利。这样就达到了用较少的现金流维持较大的资产规模,实现了“八个坛子七个盖”。


资金池模式对于存款人没有任何限制,我们去银行存钱从来也不会过问存款的投向问题,说白了就是一种无差别的、强制性的风险收益共担机制。如果某一天银行因为坏账破产了,那么所有存款人的钱都会灰飞烟灭。如果银行将资金投资于风险不同的项目,其中一个项目发生损失,那么所有存款人也要一起分担风险。这就是资金池模式的弊端,一旦发生风险就是全局性的,有可能造成很大的连锁反应和社会动荡,继而人们会丧失对银行业的信任。商业银行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循环系统,银行系统的崩溃会导致社会经济的停滞,这种后果是不可容忍的。

针对这个弊端,人们设计了另外一种思路,将汇集起来的资金投入到不同的项目上,项目之间进行隔离,甚至形成单独的项目公司,也就使得投资人的资金互相隔离,发生损失也不会互相影响,我们可以称为信托模式。在信托模式下资金不再是形成一个巨大的资金池,而是形成了很多互不干涉的小资金池,或者说更像是一条条独立的保龄球道,大家可以各玩各的。


显然,对于投资机构来说,资金池模式要比信托模式更有吸引力,毕竟资金池模式下资金可以更充足,资金使用也更灵活。因此,如果让投资机构自主选择,谁也不会选择信托模式,这时候就要监管出场了。在历史上,资金池模式和信托模式发生分野的标志是美国1933年通过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强制性进行分离,这就是所谓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经营对于整个世界的金融监管产生了深远影响,一直影响到今天的金融格局。

分业经营之后,对于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监管重点也发生了变化。商业银行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把工作重点放在流动性管理,对于资本充足率有很严格的要求(这也是不同版本的巴塞尔协议的核心),除此之外,还有同业拆借机制和央行的救助机制,还要附加存款保证保险。商业银行在重重监管下,只能做很审慎的放贷业务,合规高于一切,从而也就造成了对商业银行“晴天送伞,下雨收伞”、“嫌贫爱富”的诟病。在市场的另一侧,投资银行(包括各类资产管理机构)则呈现很宽幅的差异,从审慎到激进,各有各的活法,对其监管的重点也不再是兑付,而是信托责任问题,讲究过程的公平公开公正,因此更强调信息披露和投资者教育。

商业银行守着金山银山,却只能喝汤;投资银行心怀抱负,却囊中羞涩。

很自然地,商业银行想在投资领域分一杯羹,投资银行(包括各类资产管理机构)则想通过资金池增加杠杆扩大收益,两者都在想方设法地突破限制,做点混业经营的事儿。看似纷繁复杂的金融世界,监管层和业界的猫鼠游戏,绕来绕去,兜兜转转,不过就是围绕着这两件事在进行。例如,当前中国的商业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做起了实质上的投资银行的事。对此监管层则祭出三招,一是宏观审慎管理,强化资本充足率和兑付能力;二是穿透式监管,强化理财资金所投项目之间的风险隔离;三是打破刚性兑付,避免理财资金的投资与银行资本金产生关联。这几条措施实质上是把理财资金归类到信托制,避免与银行资金池混在一起。当然,在市场的另一侧,监管层对于资产管理机构,则禁止建立资金池,禁止经营类银行业务。

最真实的金融世界:八个坛子一个盖!

有一个旅游的人到一个小镇上住旅馆,拿一千元给店主挑个房间。
他上楼时店主拿这一千元,给屠夫支付了欠的肉钱,屠夫去养牛场还了养牛人的牛钱,养牛人去饲料场还了饲料钱,饲料商去付清了司机的车钱,然后司机赶紧去旅店还了房钱。一千元钱回到店主手里。
这时游客下楼说房间不好,拿钱走了,但全镇债务都还清了。

上面这则寓言,其金融学的寓意足以扩展成一本书了。这个小镇上的居民在拿到这一千元之前,已经通过债务的形式运转了很长时间,没有这一千元,或许也无伤大雅。这一千元只不过起到了一个偿付工具的作用。只要流动性良好,一笔支付就可以清偿所有债务(应收账款)。这说明,八个坛子连七个盖都不需要,一个盖子足矣。
  
钱、现金、货币,或许没有看起来那么重要。在今天的金融世界中,电子支付已经逐渐成为主流,可以预见,现金会逐渐消失。例如你在信用卡刷卡的过程中,看似是银行现金的转账,其实不然。信用卡支付实际上是形成了一笔银行的应收账款,同时形成了一笔你的应付账款,本身都是资产/负债的概念,与现金有本质区别。类似地,在余额宝里存储的钱可以直接用来支付,但是它本质上却不是现金,而是开放式的货币基金,仍旧是资产。

未来的金融世界里,或许没有现金,只有一笔笔带有不同期限的应付账款和应收账款。八个坛子连一个盖子都没有了。

回想我们前面谈到的哲学基础,心外无物,盖子或许并不存在,只是你心里觉得它在那里罢了。

多余的话

现代人焦虑的根源就是活得太长。

活得长就要存得多,也就缺少了古人“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快意。

相应地,现代金融已经成为社会核心部门,主要任务是管理人们在漫长生命周期中储备的资产。财富的储备、增值、波动……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幻化着一幕幕的悲欢离合。已经没有人能够真正置身于金融之外。
  
老王想强调的是,无论是否情愿,当你被裹挟进金融的大潮的时候需要记得,金融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复杂。
引用黄奇帆先生的另一句话作为结尾:把金融搞得很复杂的那些人都是骗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