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山方言释考——拿不住河蟆逮老蚧

 五星辉煌 2020-12-09

拿不住河蟆逮老蚧

 “拿不住河蟆逮老蚧”,也作“拿不住河蟆赢老蚧”。该词语中的“拿”是捉、抓的意思;“逮”,唐山话中多读作“děi”。唐山人习惯称“蛤蟆”叫“河蟆”,通常指青蛙;“老蚧”,学名蟾蜍,俗称癞蛤蟆。“老蚧”的“蚧”其实应写作“疥”,大概是把癞蛤蟆看作是一种“虫”吧,一般多写作“蚧”。蟾蜍因身上布满好像疥疮的毒疙瘩,故而被称为“老蚧”。“河蟆”动作敏捷,蹦得快,跳得远,徒手不容易捕捉到。而“老蚧”则动作迟缓,也蹦跳不了多远,很容易逮住。因此,要抓蛙类动物,既然“拿不住河蟆”,自然就要“逮老蚧”了。

 “拿不住河蟆逮老蚧”是个比喻的说法,“河蟆”比喻比较聪敏能力较强的人,“老蚧”比喻相对笨拙、能力较差的人。这句俗语的意思是,在与人的较量中,权衡自己实力去对付那些不如自己的人,从而获得成功感。例如:“冠军肯定有是没希望得了,拿不住河蟆逮老蚧,总不至于当最后一名吧!”“拿不住河蟆逮老蚧,我打不过他,我还干不过你?”从上面例子中可以品味出,这句俗语多少含有自慰的意味。

 “拿不住河蟆逮老蚧”的说法,往好的方面理解,是说一个人能充分地认识自己,能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田忌赛马”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说过。

    齐国的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要进行一场比赛。他们商量好,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要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要强,所以比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这让田忌觉得很没面子。田忌的朋友孙膑认为,他的马比齐威王的马差不了多少,只是使用不当。于是给他出了个主意:在比赛中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其中等马,用中等马对其下等马。结果在下一次的比赛中,田忌果然赢了。孙膑的主意虽然有作弊的嫌疑,但采取的策略是正确的。跑了一个“河蟆”,捉住两个“老蚧”,在三局两胜的比赛中,孙膑就是用“拿不住河蟆逮老蚧”的方法,为田忌赢得胜利。

从另一方面理解,所谓“拿不住河蟆逮老蚧”,说白了不过是吃柿子专拣软的捏。说好听的是人聪明,会选择好应付的对手,说难听点儿就是欺软怕硬。比如,同样是触犯有关法规,执法人员对有权有势者睁一眼闭一眼,而对平头百姓却敢于无情处治。再如,挨了某人的打,气不得出,就拿某人的力弱的家人报复。如此等等,都是出于“拿不住河蟆逮老蚧”的心理。体育比赛中,常常有小组抽签的情形,有些运动队老盼着抽到弱队较多的小组,这同样是“拿不住河蟆逮老蚧”的心理作怪。

 说到底,“拿不住河蟆逮老蚧”其本质还是把自己放在弱势的一方,“逮老蚧”只是满足自己一时的心理需求。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只会“逮老蚧”是不行的。要善于学习,加强锻炼,使自己变得强大,力求掌握能抓住“河蟆”的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