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教授:“书法门外汉”的3个表现,内行一眼就能看出来!

 龙岩半主 2020-12-09
中国书法史从第一种成熟的书体—甲骨文确立开始,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而文字产生的最初,虽然是以实用为目的,但是在用钝器刻画的时候,就保留了最初人们的艺术审美。
而这种艺术审美随着时代的演变以及人类历史的发展,也在悄然发生着不同的变革,其丰富性与内涵也随着书体的完善而不断积累,由于历代书法家都是一个文人士大夫群体在推进和把持,这就导致了书法的格调既高且雅,并且有脱离普通未读书的民众的迹象。
这从另一方面也代表了中国“雅文化”的发展。
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此消彼长在不同历史时期均有不同的体现,魏晋人以篆书和隶书和八分为基础,进而将行草书推向了一个巅峰,既能兼顾了书法的实用性也保留了书法的艺术表达。而在唐代唐楷的确立,是楷书逐渐流行开来,在“初唐四大家”的楷书当中,其变化之道承接魏晋,亦是另一种创举,到了明清时期的“馆阁体”,其艺术性大大降低。
当代书法理论界的泰斗级人物邱振中先生曾经说过,书法发展到了今天,专业的书法人已经基本脱离了书法的实用性,而谋求更高的艺术追求。
而这种艺术追求,是建立在其专业的技法训练与审美训练的基础之上的,这就导致了一般民众看不懂、不容易接受等结果。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你没有学过书法,不了解书法独特的审美,只是凭借一己之喜好来评判书法的好坏,显然是虚妄的。
邱教授曾经说过:当代人学书法的3个误区,9成人都中过招!
这三个误区分别是:
其实这三点也是评价一个人是不是书法外行的标准。从书法的演变上来看,楷书是最晚形成的一种书体,从笔法上来看,其主要用笔乃是“方折铺毫”与晋人用笔中的“篆籀绞转”和“一搨直下”并不存在基础关系。
而民众之所以产生这种认知的原因乃是将楷书作为规范字来看待,不能区分“规范字”与“书法”的概念。殊不知,篆书、隶书、行书、草书都属于“规范字”!
书法历来都是小众艺术,若是符合了大众审美,就失去了其个性表达和艺术真趣。而现实社会当中,很多人崇拜“江湖书法”,是因为缺乏基本的书法审美,这跟我们教育当中对于美誉的缺失有关。
邱振中先生是中央美院的教授,也是书法的博士生大师,当代许多著名的大家诸如陈忠康、龙友、张旭光、刘京闻等等都曾是他的学生。
邱振中先生耗时30余年,编修出了一部历代最全的书法理论著作——《书法》,这本《书法》能解答你对于书法的所有疑惑,包含了书体的演变,历代书法家的风格形成及其特点,以及历代名帖的分析与赏读等等方面,当你读透了这本书,你对于中国书法将会有一个全面、客观而全新的认知。
在书法技法方面,邱振中先生,总结了中国古代1000多年名家法帖,将这些法帖中的用笔和结构以及章法规律,编成了《中国书法:167个练习》,当你按照这167个练习,勤加学习,在书法上你就不会走弯路了,并且也能超越一般的书法家。
如今这本《书法》与《中国书法:167个练习》尚有少量邱振中教授的亲笔签名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