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存废之争:我们该不该恢复繁体字?

 不归者 2017-04-08

无论是出于什么理由,我的回答是不应该。

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我当然希望恢复繁体字。如果从艺术的角度、文化的角度,恢复繁体字的诸多理由都是成立的,然而,现实情况是,不允许。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繁体字和简化字的关系呢?

要想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必须要先了解汉字与书法的关系。

一、文字史和书法史的纠缠

熟悉中国书法史,文字史的人都知道,中国的文字发展一直以来都离不开书法艺术的发展,书法以一种独特的第三方介入,在汉字的发展史上扮演了基础和前提的角色,可以说,文字和艺术从未出现过断裂,他们相互影响,互为前提,构成了世界文字史上一种奇特的现象。

纵观人类世界,能将文字演变成一门艺术的国家寥寥无几,能够将这种艺术做到如此精深地步的,只有中国。

二、书法艺术——从不自觉到自觉

书法艺术的自觉期起始于东晋王羲之,王羲之书法成为一代典范,被人称之为书圣,自此,中国书法进入了人自觉期,人们开始有意识的追求书法在艺术上的美感,在书法之中寄托自己的情感、理想和抱负,抒发情志。

在此之前的书法虽然也有欣赏价值,有一定的艺术成就,但是那个时候的艺术并非作者本身所求,也就是说,他们在无意之间赋予了他们所写的这段文字一个全新的内涵——书法美。而这种艺术美并不是作者所想要达到的效果,仅仅是一个为了满足实用性而得到的意外收获。

比如,当时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他们的出现纯粹是为了占卜、祭祀等实用功能,然而他们当年不经意间在兽甲龟骨上刻下的文字却成为了我们后来欣赏和学习的典范,那种自然、率真、古朴的书写,造成了甲骨文别具一格的艺术美感,这是当时书写着所万万想不到的。

但是王羲之就不一样了,他的书法,就是为了艺术和美感而去,追求的就是艺术。相传他醉酒状态下写出千古名作《兰亭序》,回家后再次书写数十次都还不及当时第一次写得好。虽然这个故事并不可信,但是从侧面我们仍然可以将看到,那个时候,那个年代,人们已经注意到了书法要追求美这一个理念了。

从不自觉到自觉,汉字的实用性逐渐开始附加一个重要属性——艺术审美特性。

三、中国文字与书法——从自觉到迎合

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也是中国汉字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楷书书体,中国书法书体演变的格局就此定下,整个格局基本定型。楷书书体是中国书法史,也是中国文字史上最晚出现的一种书体,它兼具实用性、艺术性。

唐朝是楷书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经过唐代一代又一代书法家的不断努力,楷书日渐成熟,成为实用性和受众性最强的书体。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同样是一个普通人,他更容易欣赏和判断哪一个楷书书体更好,相反如果你给了他怀素的书法去判断其水平高低,可能对他来说就比较难了。

因此,具有二重性——实用和受众性的楷书在不知不觉的演变中开始迎合大众口味和审美偏好,甚至可以为求得美观而改变字体

在书法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书法的异体字、变形字出现,他们相比于规范性的写法,往往是“缺胳膊少腿”,出现了一些简化现象,比方说楷书中“流”字,最上面的一点经常被书法家所省掉,这当然是不规范的,但是省掉了这一个点,整个字的结构安排也比较容易了,整体结构也比较匀称,符合中国艺术的美学特征。

这样的减省,其实暗含了中国文字发展的一个趋势——不断简化。

四、中国汉字的发展趋势——不断简化

回过头来,我们来看一看中国文字、书体的演变史。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到楷书书体,中间历经沧桑巨变,然而不变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汉字不断地由繁入简的趋势。

那如此说来,是不是现在的简化字就是好的呢?

不一定!

五、文字和艺术的分家——从少数到大众

虽然唐朝的楷书已经开始面向大众,其受众范围也是不断扩大,但是在中国古代,识文断字毕竟只是少数人的权利,中国汉字之所以不断简化的原因,就是为了适应不断扩张的适用对象。如果从这一个角度来看,新中国简化汉字很有必要。为了扫除文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简化汉字应该是一个必须的手段。汉字简化,是为了让更多老百姓能够识别、使用,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

然而,这种简化虽然符合汉字一贯简化的发展趋势,却带来了两个结果。

六、简化字的缺点

一、某些简化后的汉字不成体系,不易识记。

如辽阔的辽,在没有简化之前写作——遼,简化后写作——辽,但是撩、瞭、僚、燎却仍以原先写法为准,造成实际混乱,不易成体系去学习。

二、忽略了书法在推动汉字演变过程的自然作用,以政策主张来代替自然演变,不适应汉字自身发展规律。

三、中国汉字失去了书写的艺术性,审美性

学习书法的人都知道学书法一定要写繁体字,并非我们厚古薄今,而是写简化字实在是太丑了,用毛笔写出来的简化字缺乏美感,这是当初简化之时并未考虑书法的因素,因而缺乏美感。

那我们是不是据此就可以说简化字一无是处了呢?

也不可以!

六、简化字所代表的另外一种趋势——规范化

还是回到书法史、文字演变史,除了不断的简化以外,我们还可以发现汉字仍然具有另外一个趋势,那就是——不断的规范化。甲骨文、篆书里面有很多异体字,到了隶书的发展期,这种异体字虽然还是存在,但是数量大大减少,楷书里面,异体字相比于隶书更是少了,因而,从演变趋势上来说,中国汉字的演变不断规范化,而到了简化字,规范化也就愈加明显了,每一个汉字只有一个确定的写法,除此之外,再无赘余。

七、规范化有什么用?

在一个现代化的社会里,中国其实是全球化里面的一份子,是进入全球协作体系中的。而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高精准度,高确定性。从制度到文字一切的规范化,没有规范化,很容易造成误解和偏差,这对一个追求高效率、高精准度的现代社会来说,是所不可想象的。但是简化之前的繁体字并非如此,里面有大量庞杂的异体字、别字、手写、俗写体,经过规范化以后,其实对整个社会进步是有帮助的。

台湾香港虽然还在使用繁体字,但是他们一定也是做了规范化的处理,否则,没有规范,一个社会很难运行。

八、如何对待繁体字?

如果现在要求恢复繁体字,无疑是一个笑话。为什么呢,因为文字的使用必然牵扯到社会各个方面,随意的改动必然会引起社会混乱动荡,因此,在现有状况下,还是不改变为好。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对繁体字置之不顾了,我们可以用选择性的让人们了解一些繁体字,掌握一些文字学的理念,提倡汉字文化,不能失去汉字文化的根基。至少在书法中,要提倡写繁体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