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到底需不需要再简化之争

 逍遥_书斋 2023-01-12 发布于河南

汉字是表达汉语言信息的文字符号,而且是世界上唯一存在着的始终坚持因意构形、见形思意的象形文字。汉字演变发展到现今的简化体,到底还需不需要再简化?如果需要再简化该怎么简化?正如历次发起的汉字简化运动一样,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困难重重,并不是一帆风顺。

汉字认知和书写毕竟与所有国人息息相关,更与子孙后代的学习、使用和汉字书写文化传承息息相关,任何人对汉字是不是需要再简化的问题都有想一想、关心关心、发表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民众任何个人的想法和看法也许并不能起到什么决定性意义,但要想正确看待这一问题,提高认识水平,利于指导自己发表好的意见和建议,也很有必要了解汉字的演变发展过程,了解我国曾两次对汉字再简化过程中经历的事非曲折。毕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方知其所以必然吗。

一、数千年来,汉字一直在连续演变发展之路上发生变革

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文字是从无到有、由少到多发展起来的。尤其是汉字在经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过程中,并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再由复杂到简单的演变发展。

汉字以数千乃至上万年前的刻符为萌芽,以绘画式表意为启迪,直到3600多年前的甲骨文因数量多可以成句表意,不但实现了汉字的从无到有,而且成为汉字已形成文字体系的标志。但是,目前被发现的甲骨文龟甲兽骨残片多达数十万片,单体字有近5000个,但被破译认知的却只有2500个左右,还有2000多不被认知呢。同样,之后的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大篆也未必能被人完全识读。

至今,在我国丽江纳西族还存在着绘画文字: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从甲骨文到金文大篆及秦代小篆,使汉字复杂程度达到了顶峰期,但也奠定了创造汉字的基本思想原则。即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所说的以“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造字法原则。因此,汉字也被定义为象形文字,并成为中华文字文化精髓,华夏民族引以自豪的重大亮点!

然而,秦代隶书的出现则完全打破了篆书之繁,实现了历史上第一次破天荒的大胆简化,并得到秦始皇赞美,那是何等不易呀!

《说文解字·序》说:“秦烧灭经典,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秦始皇使下邽人程邈所造也。”唐张怀瓘在《书断》讲:“程邈,隶书之祖也。相传邈善大篆,初为县之狱吏,得罪始皇,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损益大、小篆方圆之笔法,成隶书三千字。始皇善之,用为御史,以其书便于官狱隶人佐书,故曰隶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达到一统天下之目的,其中就执行了“书同文”,且命李斯制小篆。为在全国推行统一书体便要求举国上缴焚烧流落民间的古诗书典籍,不少文人儒士爱书如命便采取了各种方法私藏,结果便发生了“焚书坑儒”之暴行。孔子后人当时就以挟墙方式把孔子著作经典藏在挟墙中间得以保存下来,直到近代翻修孔庙系列建筑时才被发现,得以重见天日。

再说,秦时一善写大篆的县级狱吏名曰程邈,因性格耿直说话不济得罪了秦始皇反而入狱。在狱中能干些什么呢?当时正值秦始皇推行书同文政策,小篆虽比以前方便许多,但仍不便于书写,于是程邈便想到了要创新一种便识便写的新书体,并在狱中开始了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狱中十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创造出了新书体,并因其原职狱吏而后被称作“隶书”。

3000多字的隶书制成后,程邈便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呈送给了秦始皇。正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上记载所言:“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秦始皇原来也是个做事极其认真的人,当上皇帝之后每天要批示百余斤一人高大量的竹简文书,阅批不完即使到深夜也不能休息,加上小篆难认又难写,把始皇每天忙得不轻。一见到程邈的新书体便非常高兴,称善。不但赦免了程邈的余罪,而且重用其担任御史,专门负责文字工作。

可以想象,如果不是秦始皇做事认真,为公务繁忙并感到篆书难识难写,见了被程邈大胆简化的隶书会是什么表现?!如果秦始皇觉得程邈把原本具象式象形的篆书给改得面目全非、不伦不类,那程邈不但不会被赦罪,反而会落得被立斩首的下场不可。

隶书之大胆简化篆书具象式象形为象征性象形,不但标志着古文字的终结,而且为后来楷书的以偏旁象征性象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又经两汉的不断完善,得以宽扁形体稳固形体及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的笔势,也开启了书法艺术的先河。

文章图片3

隶书创立500余年后,基于隶书的楷书则于三国曹魏时期的钟繇所创,史称其为楷书鼻祖。后承者比较著名的当属卫夫人和王羲之。

卫夫人师承钟繇写得一手漂亮的簪花小楷,王羲之师承远房亲戚卫夫人练就王体楷书。继而在盛世大唐发展到顶峰,再到现代演变为简体规范楷书。

文章图片4

楷书较之隶书相比,一改宽扁的形体为方正,二改一波三折的笔画为横平竖直,三改为求匀称布局以相对独立的偏旁构件作更具象征性表意式象形。这一切都是又一次大胆地创新改革之举。

楷书以方正、工整、匀称、便写备受推崇,尤以官方、馆方所重。故而被称正书、真书或正楷书,且使汉字是方块字的说法据此而定性。

特别是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最后一次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历经1300年的历年科举考试中,考生均要以正楷书作答。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就因为楷书写得不好,经过前后九年六次参加考试才以三甲第十九的结果免强考中,且以“楷法不中程”而限定其“不得入翰林院”,险些误了终生。

所以,在楷书诞生至今1800年的历程中,有1300多年的时间人们都在研习楷书写法,特别是有志的年轻人人都期盼练写得一手好的、漂亮的楷书字和写得一手好文章,成为走向仕途的敲门砖。 同时,也促成了中国书法文化的不断发展。

楷书创立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论在楷书形体还是写法上都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中,特别是大唐盛世文化也兴,涌现出大批的楷书高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连同元代的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

楷书虽在形体上以一笔画方正著称,但笔画、笔形、字形并不完全统一,颜肥柳瘦等,各具特色。钟体、卫夫人体、王体、颜体、柳体、欧体、赵体,内行人一眼便可辨识出为何体。同时,尽管大多数字的写法比较统一,也有许多字各有各的写法,并不是完全地统一。

民国时期的新生活运动就要求“各种书刊封面,报纸题字标语等,概不准用立体阴阳花色字体,及外国文,而于文中中国问题,更不得用西历年号,以重民族意识”。当时就认为立体阴阳花色字体这种字体设计的方式对民族意识构成了威胁,因此通过行政命令来禁止这种字体在出版物上的广泛使用,包括不得使用日本人发明的“宋体字”。

汉文正楷印书局接到指令后便请中华书局旗下三位著名书法家之一高云塍先生书写正楷常用字八千余,造了一副楷书铅活字。为了方便传播,所写的字就要尽量简单、统一,符合大众的审美。基于这个需求,他写的小楷尽量统一运笔方法与结体方式,减少了笔画的差别。而且在当时学生的课本中得到使用。高云塍也被称为我国活字印刷楷体字版第一人。不过,那时的楷书大多还是繁体字。

文章图片5

二、近代中国的两次汉字简化运动及结果

1.第一次汉字简化

1919年,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随着白话文渐渐取代文言文,改革汉字的呼声也逐渐高涨。

1921年,语言学家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主张推广简体字。1922年钱玄同和北大教授黎锦熙向中华民国政府国语统一筹备会第四次大会提交了《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系近代第一次提出汉字简化方案。蒋介石很关注此事,并询问教育部部长王世杰意见如何。王世杰回复道:“我个人认为,有的汉字笔画确实太多,应该作些简化,但只能逐步进行。”于是,蒋介石决定逐步推行简体字。王世杰拿到黎锦熙提交的1000余字的简化字方案,认为太多,最终删减到三四百字。

其实,在确定这次简化字的过程中相关专家、领导做了大量的搜采、整理、比对、修正、宣传、推行工作,而且历时长久。直到1935年1月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才正式着手编选简体字表。并在报刊杂志上进行《推行手头字缘起》和《手头字第一期字汇》宣传动员,主要参与此运动的由蔡元培、陶行知、郭沫若、叶圣陶、巴金、老舍、朱自清、李公朴等200位当时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以及《太白》《文学》《译文》《小朋友》《中学生》等15家杂志社共同发起。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8月21日),王世杰颁布国民政府教育部第11400号部令,向全社会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共计324个;并公布《推行简体字办法》9条。8月22日教育部制定公布了《各省市教育行政机关推行部颁简体字办法》。

时任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听闻后大怒道:“简化汉字十分荒谬,破坏了中国文化”,并三个月拒绝参加国民党会议。时任政府觉得暂时搁置简化字方案。 1936年2月5日教育部奉行政院命令,训令'简体字应暂缓推行'。《第一批简体字表》被收回废止。 1936年10月出版了《简体字典》,并且在燕京大学开设简体字课加以试验,字体研究会才于1937年5月发表了《简体字表》第一表。

2.规范简化字的形成

其实,早在全国还没有完全解放的时候,共产党领导下的许多革命根据地就已经在搞新化文运动了。而且那时候的革命工作者、军政干部文化水平也普遍不高,更需要知识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需要人才更需要有文化的人才,学文化就得认字写字。1949年时全国有五亿多人口,文盲率高达80%以上,农村的文盲率更是高达95%以上。要想让国家发展强大起来,就得努力扫除文盲。

要知道繁体字使用了几千年,在以前跟大众老百姓却关系并不大,文字只是少数人的工具。现在全国解放了,社会需要民众参与,民众自己都需要学习,识字会写字已成为全面的需求。

从文盲开始学习汉字,当然那些笔画简单的简体字会受到民众的广泛欢迎,“解放字”也就成了一种普遍需求性改革必然。况且汉字由繁到简也是正常的变化规律,把繁体字改成简体字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汉字改革也正式被摆上了国家的议事日程,准备完成这一从清末以来纷争不断,但始终又没有完成的大事。

从1949年开始,“延安五老”之一、新中国杰出教育家吴玉章先生便率领一大批团队开始了日以继夜的筹备工作。当时中国人的旧思想比较严重而且都十分念旧,也很看重传承,所以对汉字动手简化,免不了要小心翼翼。为此,中央还向全体民众表示,可以讨论、可以提意见、可以指正。这一下全国20多万人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辩论,雪花般的信件飞向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虽然汉字简化之路历尽艰辛,但到了1952年还是终于有了《常用字简化表草案》出台,并由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审后开始向全国推行。

这也标志着繁体字退出历史舞台的开始和简化字春天的到来,为后人认知和书写汉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文章图片6

这次简化字的确立,不仅使字的笔画得到了统一,实现了一个字只有一种写法,给人们书写的正确与否提供了判断依据。而且建立在高云塍楷书字形体基础之上,以笔法简捷明快,横画微向右上方倾斜符合人们硬笔手写生理控运笔生理特性等特点,成为可供人们仿练的标准字体。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课本及小学高年级及中学语文课后生字表中被使用,学生天天可见,更容易仿练使用。这种楷书字也就逐渐演化为后来的现代汉语通用规范字体。

3.第二次汉字简化

在《现代汉语通用规范字表》中所列8105个一二三级字中,有一半以上的字笔画在11画以上,有165个字的笔画在20画以上,最多达到二十五六画,还有两个字为30画和36画。尽管汉字已经做了比较全面系统地简化,已使繁体汉字平均16画的笔画数减少到了平均10.5画,但仍有不少汉字存在着笔画繁多或仍保持为原来繁体字状态而难认难写的情况。

文章图片7

从1952年之后国家有关部门和专家并没有停止汉字简化工作的研究,希望有更多的字得到简化,以补充修改完善汉字简化体系。

期间,1955、1956、1957、1958、1964等年份都有汉字简化新结果公布以及反对之争,甚至上升了政治斗争层面,造成了不少反复。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1977年12月20日提出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的很多字,实际上早已在文革时期及以后就在民间使用和传播,由于更加便认便写,颇受普通民众欢迎。且在那个时候人们可以随便使用或发明简体字的样子,并没有受到限制,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乃至学校老师都可以使用那样的简体字。当时很多基层民众书写者就广泛使用了这样的简体字,那些年就好像是一个简体字实验验证过程,结果似乎已经有了很好的民众推广基础。但后来在全国真正推行这套简化字时,却得到了非常多的质疑批评和指责,尤其是对古文字颇有研究极富民族文化情怀的专家学者,结果公布没几个月后还是于1986年宣布废止了第二批简化字。

1988年3月25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了在196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基础上制定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且于1997年4月7日发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中国终于有了笔画统一、书写有标准的规范楷体字和印刷体字。

4.汉字简化的曲折之路

汉字由秦前的六国文字(可称大篆体系列文字)到秦代小篆的变改,由始皇亲自发动实施,甚至下狠手以焚书坑儒之举来推行;从小篆再到隶书所发生的具象象形到象征性象形变改,甚至成为终结古文字的巨大变改,肯定也是突然且令人难以接受的,然而年代久远人们已无从想象当时的反击之声之情境。但同样因受到秦始皇的赏识而得以推行,且在两汉得到进一步完善发展。而由隶生楷的过程似乎也更加顺利,并同时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和推广,如科举考试制度执行的一千三百年间都要求考生以正楷书作答,即使现代国务院任命书也要有专门的书写员以正楷书写,历史上更是出现了许多书法家皇帝。使楷书成了1800多年来名副其实的正书体官方、馆方书体。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变改,曾经发生的新文化运动中改制古文言文推行白话文运动就搞得如火如荼,还出现了声势浩大的“废除汉字”呼声。其中北大教授钱玄同就是“废除汉字”的先驱者。虽然也遭遇到了复古派的反对,但仍然在一些先进文人之中得到扩散。直到1922年,钱玄同率先出版了《注音字母与现代国音》,标志“废除汉字革命”的启动。傅斯年曾义愤填膺地说:“阻碍中国人吸纳知识的祸害有很多,笨重的汉字就是其中一条。” 鲁迅也曾说过:“汉字就像是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肿瘤,如果不祛除它,那我们只能等死”。

由于汉字横折撇捺的结构书写复杂,确实会出现记忆困难的情况。当时拉丁文简单易懂的文体形式吸引了大家的目光,翟秋白、吴玉章等人都主张用拉丁文去替代汉字书写。谭嗣同提议用拼音来替代汉字。翟秋白说:“新中国文必须要用罗马字,汉字是世界上最龌龊恶劣的茅坑”。 1931年翟秋白撰写了《中国拉丁化字母》在第一次新文字代表大会上进行讨论,会议上最终决定以后废除象形汉字,全部改用拼音来替代。

当然有废除汉字的支持者,也有反对派。这些反对废除汉字的人们认为汉字的魅力是世界上任何文字都无法替代的,更是老祖宗们留下来的无价之宝,无论如何都不能丢,那么他们又通过什么方式去挽留汉字的呢?在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如火如荼之际,反对派们也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守护老祖宗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当时有着“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称号的赵元任就是反对派中的一员。

为了驳斥“废除汉字”专家们的荒谬言论,他用汉字写下了两篇奇文,全文每个汉字的读音全部相同,可是整篇读下来却是个完整的故事,真正让人感受到了汉字的魅力。虽然汉字革命是建立在爱国的基础上,但是如果真的要废除的话,恐怕真的会闹笑话,至少这两篇奇文就是最好的说明。

随着现代的科技发展及民族复兴运动,近代关于汉字的繁简之争、简化之争同样激烈。更多的民众都是怀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情感来看待汉字再简化文题,认为象形汉字是中华民族不可替代的文化瑰宝,再改就会失去汉字原本的意义和价值,不可再改、不能乱改了。甚至有人还发出要恢复繁体字的呼声。当然也有非常支持汉字再简化的更多民众,认为汉字毕竟只是一种汉语表达符号,是书写载体,更加简单化,更便于认写,岂不是好事。任何事情都会向简单便捷化方向发展,要把简化字再恢复成繁体字更是无稽之谈。

著名导演冯小刚就在某种场合会议上提议恢复繁体字,著名学者、作家易中天教授就回击说,请问冯小刚认不认识“乱灶龟郁”这四个字的繁体字“亂竈龜鬱”,写十遍出来看看容易不容易,写得慢不慢。

三、有必要分清“简体字”和“简化字”

现在有很多人其实并没有搞清楚“简体字”和“简化字”本是两个概念,也就弄不清繁体字和简体字了。

所谓简体字实际上是指历史上早已存在的固有的笔画少、结构简单的俗体字。如“寿、准、麦、万、礼、臣”这些字汉代就有了,“声、乱、辞”这些字魏晋南北朝就有了。那么,这些字相对于现代而言就是笔画较少、形体比较简单的简体字,根本不需要我们去再作简化修改。

文章图片8

所谓的简化字,则是指历史上那些偏旁结构比较复杂、笔画繁多的字,可称名副其实的繁体字。如下列偏旁就是繁体偏旁,由其组成的字自然也是繁体字。如果在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现代式的简化式偏旁,那么它们就是现代简化体字。

文章图片9

所以,汉字简化基本上是针对那些所谓的繁体字而进行的,既包括繁体偏旁的字,也包括笔画多结构复杂的字。而历史上早已出现的简体字基本不需要作出再简化。第二次简化运动之所以以失败而告终,则主要是对一些本不该简化的简体字作了简化,同时也把一些本不该归为一个字的多个字用了一个字来代替,这叫做一简对多繁,结果搞出了乱象,甚至让一些人们更敏感的姓氏也发生了混乱性改变。

如把“傅”简化成“付”,原“傅”性的人就不会同意;把“锺”简化成“钟”,名字中用“锺”字的人就不会同意。再如“後”和“后”在历史上本就不是表达同一种意思,“後”本表示君主的意思,而简化后都成了“后”,因此造成对一些古文中出现的“後”就无法得到正确理解注释。同样,在古文中“云”和“雲”是表示不同意义的字,有“说法”和“雲彩、雲雾“之别,如果把“雲”理解为“云”的繁体字,都统一成“云”字,则会对古文诗句和语言产生难以理解之困。

四、汉字再简化该不该进行?

首先,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这么一件事:37年前的1985年,美国探险家肯·沃伦出资30万美元购买长江首漂权,得知消息的西南交通大学的尧茂书于当年6月独自驾驶“龙的传人”号抢漂,不幸遇难。

尧茂书之死也骤然唤起为国家争口气的江河探险热潮。1986年中国漂流队完成长江漂流壮举之后,中国漂流探险达到高潮,黄河自然成为下一个目标。也正是怀着母亲河决不能让外国人首漂的民族情怀,我国就涌现出了北京青年黄河漂流探险科学考察队、马鞍山爱我中华漂流考察队和河南黄河漂流探险队共三支黄漂队,共计70余人。其中河南漂亮队就是由河洛大地洛阳市数十位健儿发起,当时国内唯一两次组队并参与完成了对长江、黄河漂流探险的一支队伍。特别是黄河漂流探险过程中,他们前赴后继,付出了7条鲜活的生命,也赢得了“黄河之子”的称誉。在那个振兴中华的年代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也恰是文革后中国文化复苏刚刚兴起学习热潮,广大青年被唤起中振兴中华、为国争光热情的年代。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决不能让外国人首漂中国母亲河,一股强大的爱国热情让两漂健儿不惜以生命为待价,誓死也要完成漂流,此状举当时在全国引起强烈轰动,令许许多多的国人感动!

再说关于汉字问题,大家都知道日本文字受中国汉字的影响很大,中日在汉代就有广泛交流交往,日本语中的平假片假名就分别采用了中国的楷书和草书作构件或文字。

文章图片10

而且,我国关于宋体字究竟源于何时、由谁发明,目前并无源可查,没有定论。但有人在关于汉字设计的正规出版物中则明确指出宋体字由日本人发明设计。而且,民国时期蒋介石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就禁止使用包括宋体字在内的“外来字”,认为这样的字是对中国文化的侵略行为。1961年1月,北京新华字模厂字体设计室为《人民日报》设计正文字体“641体”(即报宋体)时,就参考了日本的“秀英体”字,认为这种字体是宋体字系列中偏细的一种,完全是为报纸正文用字量身订做的。如果宋体字真是日本人设计发明,那么现在我们一打开电脑打字便默认打出来的尽是宋体字,许多文书资料打印时采用的也是宋体字,那将情何以堪?!

再说,历史以来我国的字书不少,但收录的文字未必是世界上收录汉字最多的。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共收录10516字,清代《康熙字典》收录47035字,《中华大字典》收录48000多字,1994年中华书局、中国友谊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华字海》是迄今为止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共86699字。北京国安咨询设计公司汉字库收入有出处的汉字91251个。然而日本收录的有12万个汉字,是目前最全的字库。包括常用字和次常用字外,凡中国曾经用的冷僻字和死字都含盖其中。由此可见日本人对中国文字文化的重视和研究用心程度有多高。

另外,最近一个微信公众号:汉字叔叔,在网上很火,这是一个美国人大学毕业后因为爱上了中文,并致力于汉字的兴趣研究创建的。当你输入一个汉字,这个汉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各种版本,都会展现在眼前。还有与此字有关的繁体、生字部分、有意部分、简化方法等项目,还有普通话、广东话、台湾话、上海话、日本话、韩国话读音和《说文解字》的解释,还能在上面搜到每一个汉字的演变过程。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也许不认为这是什么奇迹,但做这事儿的是一位倾其所有的美国人从年轻的时候都为之努力做成的事情,那就不能说不是一件奇迹了。

一提起汉字,中国人都知道是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象形字,然而随便拿出一些篆书、繁体字来,又有几人可以对其做出具体的象形分析呢?就是现在的中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又有多少老师对字源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研究呢?因为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大纲仅要求对必要的一些字讲字源学演变外,并不要求老师进行拓展教学。

再比如说,源于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传入西方国家后,人家发明了洋枪洋炮,八路大军反过来打开了我国的大门,可我们依然用土枪土炮进行抵御外部入侵,结果怎样?完全值得我们反思。

中华文字文化源远流长,完全值得我们引以自豪。但在自豪的同时也应该想到我们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传承首先要知过去、了解过往,并要加以创新发展。仅仅停留或留迹在过往的层面之上,不仅使我们缺少了值得骄傲的资本,也使我们缺少了许多自傲的勇气和信心。

汉字毕竟只是一种语言表达符号、书写载体,便识便写才是硬道理,汉字再简化也是顺应时代需要和符合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必有之路,继承并发展才是正道。任何一门文字、语言,如果不能为大众服务,那绝不是值得称道的。

任何事情只能向着由繁到简、由难到易的方向发展,这是历史的必然,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人类需求的必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再简化肯定会继续进行,但也许需要更长的时间。可以坚信,N多年后随着社会科技全面发展化、自动化、便捷化、标准化的到来,人们学习、生活过程中手写文字的现象也永远不会消失,国人对汉字简化的需求一定会更强烈。

我们自己该做的事,就要想着去做,晚做不如早做。

但是,恢复繁体字是不可能的,偶尔看看写一写自我欣赏欣赏是可以的,搞书法的人则是必定要学习掌握的,平时学习考试、撰写文书材料是行不通的。就如同今人欣赏汉服唐装一样,只能在某种情况下穿一穿,亮亮相、玩味一下、秀一秀、自我欣赏和被人欣赏是可以的,但要人不分场合和工作环境整天穿着,恐怕没有人愿意这么做。

五、港澳台为什么不用简体字而照用繁体字?

首先,当国内进行汉字简化时推行简体字之时,香港、澳门两地尚在英国、葡萄牙的植民统治下,这两地与大陆的交流交往并不畅通,植民与反植民统治的政治斗争反而使两地与内陆之间的文化交流受到阻碍,所以,港澳地区依然使用了传统的繁体字,而没有使用简化字。而大陆对港澳两地恢复行使主权后,为尊重两地使用传统繁体字的习惯,也同样采取了文化“一国两制”式的认许,而没有强制他们推行简化字。

而蒋介石败走台湾后,一方面需要在台湾地区集中精力执行政治统治活动,另一方面还在叫嚣要趁机反攻大陆,两岸甚至断绝了一切来往。而且,最初提出进行汉字规范化和简化的是蒋介石本人,结果没有搞成第一次简化。而大陆却成功进行了繁体字简化,蒋介石肯定不会去校仿学习和使用了。

综观也普遍使用汉字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两国则有所不同,中国和这两个国家之间没有履属关系,但因这两个国家华人居多且都位于南洋地区离中国较近,历史上与中国的人际、商务交流交往就颇为频繁,通过文字交流不断。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日渐发展,国际地位的提升,相互之间的信赖度越高,中华简体化汉字也为两国带来识写便利,故而备受推崇。上个世界70年代,在华人比例高达70%的新加坡,时任新加坡总理的华人李光耀还发起了浩浩荡荡的 “多讲普通话,少讲土语----全国推广华语运动”。他干脆直接把大陆的简体字照搬了过来,作为模板。

文章图片11

六、汉字再简化的方法和原则

首先,汉字是按如许慎所讲的“六书”造字法来来设计的,这是汉字的构形特征,“因意构形、见形思意”也是人们识认汉字的基本方法。因此,在进行汉字简化时也要遵循这些基本原则。如果脱离了这些构形原则,再造出来的字就会变得不伦不类,会受到广大民众的痛骂和不耻。

其次,汉字在历史演变发展过程中已经将具象式象形转化为偏旁构件式象征性象形,那么现在就可以以偏旁构件为基础进行再简化。同时,为了避免字意混淆乱象发生,对在历史上音同而意不同的字仍要保留,而尽量减少以一代多现象发生。如前面讲到的“后”和“後”、“云”和“雲”等。

再如“信”字,有“诚信”、“书信”之别。常言说“讲话、做事要讲诚信”,这里的信主要是指说出的话要真实、真试,掷地有声,遵守承诺。而书信的信,则指用手写的文字内容及纸张,它凡指表达语言文字的载体,就是那张写有信息内容的纸张。二简字中把它简化成了“亻+文”。其实,为了区别其含义,也可以让这两个字并存。当然,人们已经接受了这两个字的统一化,只保留其中一个自然更好了。

文章图片12

再如“在”和“再”没有被统一成同一个字,各自存在就很好。“在”是指正在做什么,而“再”则指又做了或重复做了什么。显然两个字所表达的意义不同。如果把两个字合并成同一个字那理解上就会出问题,而且现在还真的有不少人不加区别,常把再写成在,肯定是错误的。

文章图片13

中国文明历史数千年,文化底蕴那么丰厚,现代社会方方面面那么多发展那么快,该保留的汉字就保留,该新创的汉字就再创造,多出万千个汉字只要便于理解和表达问题含义又有何仿?中国古老的之乎者也文言文确实比较简单,属民族语言之精华。但对今人来说却生涩难懂,理解起来相当困难,改用现在的白话文之后,人们交流起来异常容易岂不更好。所以,汉字只要简单起来,在中华字库中、在每个人的脑库中多一些并不是什么难事、坏事。

所以,真正需要简化的重点是那些多于12-15画以上的字,笔画多得离谱了就是繁,不但识认困难,写起来速度就是慢,简化简化这样的字,起到便识便写的效果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无论电脑、手机、学习机的普及和科技化程度怎样提升和发达,所有的人都还是要经过中小学、大学教育过程的,永远脱离不了识字、写字的过程,汉字简捷化仍然是刚需,这是不可否认的。切不可认为现在工作办公都用电脑打字了,什么字都能打出来了,还有谁再提笔写字!持这种看法的人是不是叫好了伤疤忘了痛,难道都忘了当初的学生时代自己识读学写字的过程了吗!

综上所述,汉字再简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科学而逐渐简化的历程也许需要更长久的时间。国内众多就此发表个人意见、献计献策的人并不是什么咸吃萝卜蛋操心,更不是什么要开历史倒车、想把中国字变成日本字、缺乏对汉字的敬畏等等。反而都是对汉字历史变迁的关心、实用性发展的考虑,无可厚非。

七、建议在中小学开设《中国汉字与书法》必修课程

汉字是世界上连续演变发展历史最长且最具特色性的独有文字,不仅是一种表达汉语言信息的实用性书写载体,还衍生出世界上独有的书法文化。

回想1945年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歌剧院招开的由50个国家的288名代表参加的联合国筹备大会,我国国共两党共派出宋子文、顾维钧、董必武等8名代表参加。6月25日联合国宪章通过,6月26日举行各国代表签名活动。

由于当时我国普遍采用毛笔在宣纸上书写,各位代表还没有带毛笔墨砚,更没有在打印的复印纸上写字的经历。于是派人到美国的唐人街上寻宝,还真的有幸寻到了文房四宝,并提前在联合国提供的复印纸张上做了试写。

6月26日,我国因在反法西主义斗争中的主要作用和对成立联合国的积极主张之贡献,而被安排为第一个签字的国家。8名代表按时入场,代表们现场要来清水一杯,现场磨墨签名。独具古典造型的砚台、长杆软头狼毫毛笔令与会代表眼前一亮,浓郁的墨香飘向周围的空气,让众多的与会代表感受了别样的味道。代表们特别的毛笔执笔姿势和运笔动作,以及一笔一画、镇定自若地签名字迹字体效果,更是聚焦了所有代表那充满神奇目光!

280与会代表签名代表的签名时间共耗时8小时,除掉上下场时间,每人平均只不过1分钟时间。但8位第一个出场的中方代表的整个签名过程历时却长达15分钟。成为50个国家代表签名用时最长,且给予热烈鼓掌次数最多、掌声时间响得最长的国家。尤其是董必武同志在前期开会期间诙谐幽默的自我介绍,给与会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当董必武签字时,现场掌声被推向了未有的高潮!

伟大的中国书法文化展示,在这次签名活动中成为最大的亮点!

文章图片14
文章图片15

其演变发展过程就是一部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底蕴丰厚的文化史,人们不但可以从中感受到古老民族先贤的聪明智慧,感受到汉字的构形之美、艺术之美,同时也有许许多多的造字故事、汉字演变故事、书法故事、文化背景等等。中国汉字与书法文化已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一种让中国人引以自豪和充满民族自信心的知识体系。完全可以编制成教材,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专门文化传播教育使用。

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且对周边一些国家产生重要影响的课程,目前已在全国100多所大学开设。今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还印发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新版目录,将“美术与书法”正式列为一级学科,自2023年下半年启动招生的研究生培养按新版学科专业执行。这就意味着书法首次成为一级学科、特设博士专业学位。

既然国家已在大学开设书法课程,并把书法列为一级学科,那么中小学也应该增设相应的书法基础课程,对中小学从小进行书法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既可以使学生从小就能从书法知识中得到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教育,也能推动中小学生练好汉字书写。

尽管目前全国中小学都开展了书法进校园活动,但往往都是以社团活动的形式出现,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参加培养教育,只是作为第二课堂吸收部分对书法有兴趣的学生参加。而且教材不统一,师资力量参差不齐,受众面有限。

所以,在中小学正规增设且作为必修课的书法课程,非常有必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