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万宝全书 2020-12-09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是一种常见的与软组织损伤或发育不良有关的局部慢性疼痛综合征,其特征是在机 体不同部位。

肌肉和筋膜内出现多个扳机点TP和肌肉紧张,且扳机点对刺激敏感,容易出现局部疼痛和 牵涉痛。M PS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年人居多,且发病率可达30%~93%,患者持续疼痛,随着年龄的增长 ,躯体活动范围减小,此外MPs和TP,还可引起慢性疼痛,颈项、肩部和背部疼痛。

一、病因

    本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肌筋膜触发点的病理生理学亦未明确,多种形态学改变,神经递质、感觉神 经功能,电生理功能和运动神经损伤可能与发病机制有关。

(一)形态学改变。

肌筋膜扳机点的区域内可见僵硬度明显升高。

(二)神经递质改变,活跃扳机点内可见高水平神经肽(例如p物质和降血钙素基因相关多肽)、儿茶酚 胺(例如肾上腺素),和促炎症细胞因子(例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 介素八)。

(三)感觉神经功能异常 牵涉痛扩散,对疼痛刺激超敏(痛觉过敏)和对非疼痛刺激超敏(异常性疼痛) ,机械性疼痛敏感、机械性敏化的交感神经增强,局部和牵涉痛的增强以及衰减的皮肤血流响应。

(四)电生理异常,有些研究发现因终板电位升高和肌筋膜触发点中乙酰胆碱过量释放,而引起自发电活 动异常,活动与运动终板功能失调和交感神经调制有关,运动神经损伤肌筋膜扳机点可诱导正常肌肉激活 模式改变并导致功能运动异常。

二、临床表现。

(一)局部肌肉痛 患者出现慢性持续性酸胀痛或钝痛,疼痛呈紧束感,或重度压迫感,腰、背、及臀,腿 膝,足底,颈、肩、肘、腕等均可发生。

(二)缺血性疼痛  局部受凉或全身疲劳,天气变冷会诱发或加重疼痛,深夜睡眠中痛醒,晨起患部僵硬 疼痛活动后减轻,但长时间工作后或傍晚时加重,当长时间不活动或活动过度,甚至情绪不佳时也可加重 疼痛,固定压痛点或扳机点体检时发现患者一次或局部肌肉紧张,痉挛,隆起,挛缩或僵硬,出现小结节 和条索状硬物。条索状硬物受刺激时出现颤动,触摸扳机点时出现牵涉痛,肌肉或邻近关节活动受限,此 外可能有局部或邻近部位的损伤史。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诊断依据临床症状和体征,目前缺乏公认的辅助检查指标,国内尚无诊 断标准,美国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如下,

1。肌腱的附着点或肌肤上有固定压痛区和压痛点,按压痛点可引发区域性的,不按神经根感觉分布的分 散痛。

2.气温降低或疲劳时疼痛加重。

3.增加肌肉血流的治疗可使疼痛减轻。

4.排除局部占位性或破坏性病变。

(二)鉴别诊断  MPS需与风湿性多肌痛。

慢性疲劳综合征、纤维肌痛综合症,类风湿关节炎,恶性肿瘤 等相鉴别,MPS与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有许多相似之处,应仔细加以鉴别,表12-2。

表12-2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与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临床区别。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男女比例为1:1。

有扳机点,伸展范围减小,腹痛部位集中,明显的牵涉痛区域, 扳机点注射效果显著。

纤维肌痛综合征:男女比例为1:7,有触痛区域,生长范围增大,触痛部位弥散,不适感,广泛性疼痛。

扳机点注射效果一般。

四、治疗

 (一)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保暖,戒烟酒,适当的体育锻炼。

(二)病因治疗 祛除病因,如抗类风湿、抗炎,瘢痕松解等。

(三)改善患部血液循环,可采用伸展运动,按摩治疗,如红外线、激光、拔火罐,针灸,超声振动疗法 ,神经阻滞

或神经节阻滞等方法,改善患部血供有效,但不能痊愈,复发率高。

(四)消除扳机点 应用微创技术松解局部粘连,可防止MPS复发和加重,远期效果好。微创治疗技术包括 急性期疼痛局部注射,慢性期疼痛局限的可采用小针刀做硬结松解,疼痛范围广可行密集性温热银质针松 解、射频热融松解等。

(五)抗抑郁治疗 对于慢性长期疼痛的患者可给予抗抑郁药,这些药物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 色胺再摄取抑制药及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药等抗抑郁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