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拥有古铜镜,今生无憾!

 新用户12044471 2020-12-09

  要看铜镜的整体气质。假镜子不必上手就会有一种不舒服的感受。保藏界有句话叫“开宗明义”,其相反的感受即是“不开门难以见山”。在这种“开门”、“不开门”感受的指导下,接着还要看锈。一件铜镜入土数千几百年,其锈色坚固天然,层次分明,即便运用最领 先的作锈技能,仍有许多漏洞。所以从锈色断定是要害的一步。三要看文饰,假镜子因为锻造技能和古代的不一样,缺少一种古色古香的韵味。四要看形体、表象,现代的磨削加工技能和古时的磨炼技能,有着极大的不一样,有经历的一看就知道。第五要看锻造。古代的锻造技能,因不一样的期间,有着不一起期的特色,这些锻造特色,在铜镜初始锻造面上留下非常明白的锻造技能特征,而假镜子均为现代技能制作,不会超过十年前史。六要看铜质。唐汉战国都以高锡青铜锻造。质地硬脆,银光荧荧,易破碎。唐以后运用高铅铜锻造,铜质红、黄。铜质软韧,这即是汉唐多烂镜,而宋金少有烂镜的因素。

  铜镜在古代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也逐渐掌握了铜镜的制作技巧,比如加入锡这种元素,就可以清晰的照出面部,但是锡的含量也有着严格的要求。

  从齐家文化到春秋时期,各种铜镜不断出现,通过它们的演进脉络,明显可以看出铜镜的工艺自成体系,和其他青铜器大相径庭。比如商代铜镜在镜背上划出几何区域,然后填充直线纹或斜线纹,这在商代其它青铜器上都没有出现过。

  铜镜是一种稀 缺的资源,具有不 可 复 制性。全世界极 具价值的铜镜不到300面,即使是故宫博物院的乾隆收藏也没有几件精品。近年来更有大批铜镜从国外回流到了国内,这些藏家都把铜镜当宝贝守着,很少有人舍得卖出去。每一个古铜镜都极少重复,就算是同一时代都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古铜镜,稀 缺性和象征性让它无可替代。

  铜镜研究牵涉到古器物学、金石学、考古学、文字学、美术史学、科技史学等一系列复杂的学科内容,非个人所能独立担当,故到目前为止,称得上的研究成果较少。我所寓目的最有印象的读物,一是沈从文《铜镜史话》,二是上海博物馆青铜器专家陈佩芬《上海博物馆藏青铜镜》 。其他考古文物杂 志中也有一些刊载,大都是常识介绍与图册汇编。现今则有《中国青铜器全集·16铜镜》《中国铜镜图典》等等,基础性资料大致齐全,有志者若以收藏鉴定为契机,活用上述学科的专 业知识,交叉归纳,或可以得其一二。

  中国铜镜自齐家文化时期开始,历经4,000年历史,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发展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古朴、灵巧、华丽、素雅、粗陋……形形色色;纹饰的不同内容、形态的多样化、工艺技术的高低,都成为时代的印记。小如一面铜镜,便记载了这一段悠长的岁月。

  据史料记载,自商周时代起,古人就用青铜磨光做镜子,光亮可照人,背面雕有精美纹饰。到战国时已很流行,汉、唐时更加精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