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玉荣: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分析

 昵称15221501 2020-12-09

发《幸福》教育科学版10月出刊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分析

四川省双流中学协和实验初级中学   陈玉荣   610200

    摘要: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作文教学本应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景象。然而,教学实践中,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却存在着教学缺乏延续性和连贯性、学生兴趣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语文学科整体平衡发展。有鉴于此,本文试图深入分析作文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路径。

关键词:作文教学  困境  路径  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对写作制定的总体目标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的能力。”其目标看似简单,但在教学实践中要实现这一目标却面临重重困境。

一、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教材中作文训练缺乏延续性

初中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有限,对于写作需要持续训练方能有所成效。但从目前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编排来看,为了突出“人文性”,多采用“主题单元”的框架结构,作文训练依附于每个单元的“主题”,不同的单元都是不同的“主题”,相应的,每个单元的作文训练也就有了不同的主题和要求。这种教材编排方式,对于作文训练的安排可谓“多而杂”,在一定程度上打断了作文训练所必要的延续性。以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为例,第一单元写作主题为“学习写消息”,第二单元写作主题是“叙事要详略得当”,第三单元写作主题为“说明要抓住特征”,第四单元写作主题为“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第五单元为“学会说点儿道理”,第六单元则为“ 多角度描写景物”。这样的写作练习安排,跳跃性较大,呈现出零散无序的状态,导致作文练习缺乏连贯性和延续性。对于学生来说,这种缺乏系统性的较为零散的安排,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会让部分学生无所适从,结果学得杂而不精。故而,语文教材作为学生学习写作的根本,应在编排上更具系统性、延续性,方能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二)教师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身写作能力不强

俗话说“学高为师”,教师的写作能力高低、对写作的理解认知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加之不少教师还要忙于各种行政事务,因此,在工作之余还能坚持写作练笔的教师为数不多,偶尔动笔也是为了完成任务。由此导致教师在教授写作时,往往比较生硬地讲解写作技巧,空有理论而缺乏实践经验,当然更谈不上根据自己的写作实践总结出经验方法,这也是造成作文教学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因之一。

2、教学模式固化陈旧

虽然教育界一直呼吁要进行教学改革,包括对初中语文教

学的改革,对于作文教学也希望能够推陈出新。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全新的教学思想往往无法顺利地进行下去。因此,现在的现象往往是表面上在进行着改革,而实际上依然沿用着“教师阅读范文——讲解写作技巧——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点评”这种古板固化的作文教学模式,难脱窠臼。这种模式几乎就是教师主导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一直在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少与学生产生互动,这样的课堂无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3、过分注重写作技巧

虽然现在强调的是进行素质教育,但实际上仍然难逃应试教育体制的桎梏,学生的考试分数依然是各方关注的焦点,既关系到孩子的前途、学校的升学率和荣誉,又与教师奖励挂钩。在此现实情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急功近利,力图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得分能力,而不是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去引导学生打牢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揣摩出题者的思路,注重总结作文应试技巧,使得教学像机械化、模式化的批量生产。这种教学方法致使学生的思考范围和写作手法受到了极大限制,学生不能够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表现力,只能按照教师总结的技巧去写作。因此,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成了所谓的“考场范文”,也就是新时代的“八股文”,普遍缺乏个性、失去灵魂,千篇一律,读起来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鲁迅曾说:“如果内容的充实,不与技巧并进,是很容易陷入徒然玩弄技巧的深坑里去的。”[[1]]还有的教师就是总结所谓的高分作文模板,要求学生按照模板来生搬硬套,既不自然,又空洞。

4、作文教学脱离生活和现实情感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写作是为了表达真实的情感,作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抒发内心最本真的情感。按照新课标要求,“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里也提出了“立诚最为贵”的观点,其内涵主要包括:作文即做人、生活,求“真”。“文章必须与写作者的思想、性质、环境等一致”[[2]]“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挥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3]]叶圣陶先生在其《作文论》中也指出“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性情的自然。”这才是作文教学应该达到的目标,也惟有如此,才能引导学生写出好文章。然而实际上,在作文教学训练过程教师基本上都是采用命题作文的形式,首先就禁锢了学生的写作范围。更何况教师在命题时主要靠自己主观臆断,忽略了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心理特征,有些命题根本就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生活的认知,学生写作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从下笔。再者,面对考试压力,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往往更注重语言是否优美、句式是否恰当、立意是否高远等,而对于情感是否真实却不甚关心。因而造成学生为了得高分,不愿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不愿表露自己的思想,不愿用自己朴实的语言,而是一味地追求思想“高大上”、语言凝练优美,为了表现思想高尚、苛求情感动人于是编造出与自己生活毫无关系的感人故事,作文中充塞着伪圣化的情感、功利化的思想和成人化的语言,

(三)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1、生活积累严重缺乏

为了应对中考,初中学生被长期地禁锢在教室和校园里,接受封闭式地书本知识学习,缺乏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有些学生甚至连基本的生活常识都较为缺乏。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除了正常的上课外,周末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兴趣爱好班,各种学习挤占了学生的大部分生活空间,学生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体验和观察生活。加之现代社会是网络时代,不少学生在课余沉迷于网络空间,在虚拟世界中展现自我,寻找乐趣。通过笔者观察,学生之间交流较多的多为娱乐明星、网络游戏等等,对身边事反而缺乏兴趣。学生对现实生活了解甚微,思考生活、感悟生活更是无从谈起,直接导致其很难从生活中提取写作素材,写作与生活越来越远,为了写作而抄袭、胡编乱造,作文“假大空”的问题愈加突出。

2、阅读积累量少面窄

写作离不开阅读的积累,只有通过大量阅读积累,做到“胸中有沟壑”,才能在写作上有所提高。古语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巴金对于阅读积累的作用谈得十分直接,他说:“ 现在有200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海里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很好地研究过,但这么多的具体东西最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学生的阅读积累也是同样的道理, 阅读多了,自然就会从各个方面得到提高。但遗憾的是,现在中学生因为课业繁忙、阅读兴趣不高等原因,除了课文阅读外,受网络文学、“快餐文化”、影视作品影响,他们更感兴趣的是玄幻小说、青春小说等,对传统名著、大家名作反而很少涉猎。阅读量太少,自然无法筑牢写作基础,要写出好作文自然是难度倍增。

3、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在中学所有学科中,语文是最不受重视的一门学科。“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不少家长认为语文只是教人读书认字而已,不用花费多少精力即能学好,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学生的学习观念造成了不利影响。再者,语文学习尤其是作文学习是需要长期积累方能见成效的,而数学、物理、英语等课程通过一段时间突击学习,就可能有明显提高。如此一来,不少学生更愿意将时间和精力花在诸如数理化等学科上,而对语文学习尤其是作文练习的重视程度明显弱化了。

二、语文作文教学问题的解决路径

(一)编写科学的具有可延续性的作文教材系列

在现用语文教材中,作文练习都是根据每个单元的课文主题来编排,如本单元学习的课文是新闻消息,那么单元作文练习主题就是学习写作新闻消息,下一单元学习课文主题是记叙文,则作文练习主题就是记叙文。如前文所述,这种课文编排体例是将作文教学置于阅读课文的附属地位,而且缺乏延续性。笔者认为在语文教材编排时应将将阅读与写作并重,每一单元的作文教学不应根据该单元的课文主题来编排,而应单独成序,如连续三至四个单元练习写作记叙文,保持其延续性和连贯性。另外,笔者认为最佳方法是组织编写一套系统、有序、操作性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前后衔接,由浅入深,指导明确,解决实际写作问题的独立的作文教学教材,建立一个作文练习序列,如七年级以自由写作为主;八年级以规范写作为主,教师提出一些规范和操作方法;九年级以自主写作为主,目标设定为表达学生个性。这样既明确了教学目标和重点,体现了教学的坡度,写作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深广度,又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避免以往作文教学囫囵吞枣、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问题。

(二)教师应保持“下水”写作的良好习惯

叶圣陶说:“当了老师后,多数老师就只教学生作文,而自己不作文了。三日不弹,手生荆棘。只给学生讲修辞,讲篇章结构当然可以帮助教学。但真要对学生练习作文起作用,给学生切合实际的引导和指点,还在乎老师消化那些书面而不是转述那些书,还在乎老师在作文的实践中深知作文的甘苦。因此,经常动动笔是大有好处的。”[[4]]作为作文教学的主教练,语文教师一方面应不断吸收对作文教学有指导意义的,有实用价值的写作理论。另一方面要亲自“下水”参与到学生写作当中,只有亲自“下水”,才能知道水深水浅、水冷水暖。在写作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了解学生的写作体验,反思自己教学方法的利弊,从自己的写作体验中总结出更符合学生需要、更有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以避免过去语文教学中传授写作理论和方法技巧像“空中楼阁”一样,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得学生无话可说、无情可抒的窘境。

(三)作文教学应更贴近生活

国学大师钱穆教作文主张“生活化”——即学生作文必须来自于真实的生活体验:“学生各诉故事,或得之传闻,或经由目睹,或闻自家庭,或传自街坊,或有关附近名胜古迹、桥梁庙宇。择其最动人者,或赴其处踏看,或径下笔。每做一文,必经讨论观摩,各出心裁,必令语语从心中吐出,而又如在目前。”[[5]]生活处处是华章,生活就是写作的源头和活水,要学写文章,首先就要在观察生活上下一番功夫。学生生活单一,知识面不宽,视野狭隘,这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受升学的压力,部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过多地强调应试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体验意识的培养。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从封闭的学校和课堂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亲近自然,走进社会,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会体验,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和感受周围事物的特性变化,引导他们对社会生活进行思考,从中积累写作素材,写作文才能言之有物,才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四)创新作文教学模式

作文教学应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主导整个教学过程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阅读范文和讲解写作技巧环节,可以采取学生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范文之后,自主分析其中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教师对其进行补充和说明。写作练阶段,应减少对学生写作束缚,放宽写作范围,让学生自由写作,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只要真诚健康,学生想怎样写就怎样写,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表达,让他们他们从中体会到写作的乐趣。作文评价阶段,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自我修改作文的习惯,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留足时间给学生对作文进行自我修改,或者组织学生相互评改,让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体现作文修改的主体性和实践性,让他们在修改自己作文过程中发现问题,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水平,同时也养成了作文修改的良好习惯。

(五)引导学生增加阅读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经过大量阅读,才能不断丰富学识、升华思想、积累语言、储备写作素材,完成作文学习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让写作不至沦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按照新课标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即平均每年课外阅读要达到45万字左右,而在这九年中,小学启蒙阶段每年课外阅读量要达到45万字左右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初中三年是学生阅读积累的关键时期。针对当前中学生阅读积累量少面窄的问题,一方面教师自身要养成读书的习惯,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另一方面要为学生营造阅读的良好氛围和环境,注重每个学生阅读兴趣的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多读名家名著。定期举办读书沙龙,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读书心得,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让阅读成为一种乐趣而非必须完成的学业任务。



[[1]]鲁迅全集》第十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45 页。

[[2]]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347 页。

[[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347 页。

[[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 12 月第 1 版,第 51 页。

[[5]]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三联书店,19989月版,第117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