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土·故人·故事

 察右中旗人故事 2020-12-10

本文作者:黄金亮


台湾有一位高秉涵老先生,13岁时随国民政府撤离大陆,后来通过个人努力,在当地成了一名资深的律师。2012年高先生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上榜的理由是,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他先后将二百多名国民党老兵的遗骸长途跋涉送回故里。这些客死他乡的孤魂,因为高先生的付出而终于能够实现落叶归根的梦想。高老先生讲过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有一位已移民阿根廷的山东菏泽老乡回大陆探亲,路经台湾,高秉涵恳请她带一些家乡的泥土回来。三公斤的菏泽泥土,一户一汤匙,用筷子弄平,分了五十多户。作为“分土人”,高秉涵得到了两汤匙泥土。他将一汤匙泥土锁进了银行保险箱,而另一匙泥土,则泡水分七次喝了,以慰思乡之情。

故乡的泥土深入肺腑,不知是甜是苦,是五味杂陈荡气回肠,还是沁香入脾回味无穷。

这样至情至诚的故事大概人人都有,程度不同而已。先人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怀旧之情,离愁别绪,故土难离,故人难辞,上至帝王将相,下到三教九流,概不能免矣。

高老先生寄乡情于泥土,化腐朽为神奇,是不可为之为。现在我们察右中旗人则有故事平台,堪称是奋发有为之新事物。短短一年内,依托自媒体滥觞,将思乡爱土之情寄于笔端,自由抒发了众多家乡游子的故土之恋、故人情怀。从这个意义上讲,故事平台所起到的作用,类似于高先生家乡的泥土,一杯入肠,五蕴皆开,历久弥香,几经回味。

互联网时代,人皆可以为作家,网络文字一发不可收拾,由《察右中旗人的故事》可见一斑。一年来,作为平台的粉丝和作者,业余生活有了新的起点和寄托。清晨即起,不忘先打开手机看看今天的新作,忙里偷闲,也要抽空写一段留言和作者编者互动,夜晚清静,直到入睡仍不忘构思下一篇的章节,这些举动渐渐由新奇演化成了常态。故乡虽在,恍若隔世,故人不远,情义无价,抚今追昔,人生感慨。这些一闪念间的情愫,不知不觉都在文字中流淌如涓涓细流。由是天涯海角变成了咫尺之间,年龄渐长而忘却老之将至,忘年相交于笔端指间,聊发少年狂于故事之中,人生之乐,莫过于此。几个有理想的年轻人,情怀促之,网络成之,为像我这样,虽有文字之好却无演武之地的业余人士,打开了一扇由心灵瞭望故土的窗户,事情虽小功莫大焉。

懒于动笔,但我又常常耽于幻想。喜欢阅读,看书的兴趣并非来自求知欲,而是源于对不同的人生意境有探知的好奇。灰暗的现实不可缺少理想的粉饰,今日的咏叹是因为对既往的回味。《察右中旗人的故事》每天都有更新,所以每天在掌中就可以阅读到不同的人生,而这些人生故事又都与我同出一源,读了以后就觉得更加亲切和熟悉。阅读之后不忘分享,分享的同时不忘互动,互动之后心有感应,觉得也应该把自己脑海中的段落拿出来与众人共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诚然。

于是废寝忘食,朝思暮想,魂牵梦绕,念兹在兹,只为早晨八点钟在平台看到自己拙劣的文字被读者阅读后,或欣喜,或感叹,或共鸣,或争议,凡此种种,都能使我感受与故乡人同行的乐趣。先人足迹,后人怀念,他乡生白发,移民泪如泉,于是我写了《从北京到陶林》;小人物,街市风,天作被,地当床,于是我也写了中旗当年的流浪汉《吉黍》;寻常巷陌,旧日时光,少年梦想,光影风华,于是有了《察右中旗往日印象》系列;谈笑之间,“澳门人”也登大雅之堂;水美花繁,辉腾梁传奇永远激荡后人……故事虽小,但都是发自肺腑,人物平凡,却也是历史大河中翻腾的浪花。

故土之恋,故人情怀,故事新编,2018年是我们的察右中旗故事年。年末岁尾,回首皆是缘,新年既始,梦想正启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