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入海蛟龙:记参加“两山轮战”的老兵王龙奎(三)

 察右中旗人故事 2020-12-10

本文作者:陈旭升


入海蛟龙:记参加“两山轮战”的老兵王龙奎(一)

入海蛟龙:记参加“两山轮战”的老兵王龙奎(二)

5

进入战区

颠簸了六天六夜后,列车到了云南省昆明市的牛街庄火车站,铁路输送结束。部队卸载后进入了车站附近的一个部队营区修整了两天,之后又摩托化行军(部队乘轮式车辆行进)到达了云南省马关县城休整了三天。

休整不是完全休息,主要是让处在北方部队的官兵尽快适应当地的湿热气候和战区的环境,进一步了解当面的敌情和云南当地的社情、民情,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轮战工作。休整的三天是让大家十分提心吊胆的三天,因为越军特工经常出来搞偷袭,大家刚到战区不是很了解情况,且又都是第一次参战,心情是高度紧张的,可以说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云南多雨,特别是晚上雨打着芭蕉沙沙作响,偶尔还有猴子出来偷吃香蕉弄出异响,不免让人心里发毛,弄不清到底是人还是猴子在活动。大家每站一班岗,手指都一刻不离扳机,换岗的时候,手心上已不知是雨多还是汗多,沾满了水。在连队的防区,晚上无论哪个地方有手电筒晃一下,官兵们都以为是敌人来了,连队都要组织人员分头搜查,直到找出“敌人”为止,最后的结果都是虚惊一场。

深入边民家了解情况

北京军区派出的第11和第12两支侦察大队分别被指定担负老山主战场西侧和东侧两翼的侦察作战任务。老山处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天保镇船头村以西的中越边境线上,是中国与越南12至14号界碑间几十公里中越边境线上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制高点。老山地区面积8平方公里,共有27个高地,其中有4个面积较大的高地,其主峰海拔1509米,峰顶面积较大。以主峰为中心,向东北、西北、正南延伸出三条大山梁,成鼎足之势。占据老山,向东可封锁麻栗坡通向越南清水、河江的交通要道,向西可监视扣林山方向,向北可观察中国境内纵深25公里地域,向南可通视越南老寨、清水至河江纵深27公里地域。老山是船头地区的重要门户,占据老山可牢牢控制着麻栗坡县至越南河宣省的通道,在军事上有很重要的价值。

老山主峰

王龙奎所在的第11侦察大队被部署在老山主战场的西侧云南1段21号界碑至云南2段12号界碑正面宽约98.5公里的马关县都龙地区,大队的驻地在都龙镇,距边境线约有十五公里。侦察大队下辖的4个侦察连都在靠近中越边境我方一侧比较隐蔽安全的地方驻扎,每个连队的战线正面宽约25公里。有时某个连队方向上有重要任务,也会就近抽调附近的连队去增援。

1986年10月4日凌晨4点,王龙奎他们从云南省的马关县城登车,秘密前往指挥部预先划分的阵地,临近国境线,因为怕被越军发现后遭到炮击,军车只好关灯行进,在阵地前方一个比较隐蔽的地段停车后,全连人员下车徒步前行,前后不到两个小时,侦察1连根据前指所提供的路线图全部进入了连接阵地的猫耳洞内。

王龙奎在猫耳洞待命

王龙奎所在的侦察1连的阵地是在都龙镇东瓜林村东南方向一座山的山脊线上(山的最高棱线),距当面越军1461高地(当地边民习惯叫“小老山”)的直线距离约有四百多米。从卫星照片看,特侦1连的阵地和越军的小老山阵地就像是人的一张没有闭合的嘴,上嘴唇是越军的阵地,比较短,下嘴唇是我军阵地,长一点儿。两军阵地中间有一条很深的沟,沟内有1米多深的河流(下图黄线标示部分,黄线是国界线),由于植被茂密,从高空卫星照片根本无法看清楚河水。特侦1连驻扎在阵地的背敌斜面半山腰一个相对隐蔽的地方,驻地旁边有盘山公路,与边防13连相距300米左右,隔公路相望,距离敌前沿直线距离约两公里。因为距离敌前沿较近,为防止失密后遭到越军炮击,我军各级指挥机关没有公开过连队驻地的准确地名,所以王龙奎至今也不知道他们连队所在的高地名称。他所在的侦察1连,作战任务主要是负责侦察老山主峰西侧被当地人叫作小老山的阵地上的越军情况。他们的连队虽然驻扎在都龙镇境内,但他们的作战范围不完全在都龙镇境内,还跨界到麻栗坡县的部分地域。

马关县都龙镇卫星照片图

红三角和箭头分别标示特侦1连驻地和阵地,蓝三角和箭头分别标示越军驻地和阵地

特侦1连驻地卫星照片图,裸露部分是近年开发所致

不打无准备之仗。根据前边轮战部队的经验提示,部队刚进入战区是最危险的时期,除了对越军做好保密工作外,还得对云南前线当地群众做好保密工作。因为对战场环境不熟悉,防御肯定有不完善的地方,如果越军知道对面的部队正在换防,过来偷袭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不但要防止越军偷袭,他们同时也要防止当地老百姓给越军提供情报。老百姓把子弟兵当成亲人是过去革命战争年代的事情,应该说和平时期大多数人还有这个观念,但有一部分人的观念已经淡化了许多,而且当地老百姓平时接受的爱国爱军教育不多。过去两国关系比较好的时候,边境居民通婚较多,有许多越南姑娘嫁到了中国,但孩子的姥爷娘舅在越南生活,他们对国与国的观念比较淡薄,更加看重的是亲情和姻亲关系。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地的国界线标示不是很清晰,不像和其它国家国界线上栽的界碑多而且拉了铁丝网,一看就知道是哪国的领土。那时中越之间的界碑还是大中华民国时期和大法国安南时期(越南被法国殖民的时候)设立的,由于洪水的冲刷和人为的破坏,有的已经找不到了。那时两国关系好的时候,边界上没有地雷,边民过境是相对自由的,所以当地的民情是比较复杂的,当地的老百姓当中可能也有特工,必须做好换防部队立足未稳之际防范越军偷袭的准备工作。前期的驻防部队就曾发生过单个外出的士兵被当地的老百姓捆起来,用麻袋装着偷运到越南,用俘虏换钱的事情。

边境村寨

刚到战区,战士们的心里想法很多,对面直线距离两公里多就是越军阵地,有的就在越军轻武器的有效射程内,且每天枪炮声不断,生命随时都会受到威胁。一个不小心,一分钟前还活着,一分钟后可能就到另一个世界去了,所以战士们的内心深处思想波动非常大。

6

衣食住行

从北方来到南方,首先就是气候环境不适应,夏天如果在猫耳洞里呆上一小时,大汗淋漓不说,凡是有布遮住的地方,皮肤就像是在水里泡过的死猪肉一样白粉白粉的,人人裆部红肿、瘙痒、溃烂,再加上蚊虫叮咬,奇痒无比,让人不由自主地抓挠。裆部的皮肤溃烂越来越严重,黄水红水便渗出来,人坐在那儿不一会儿裆部和裤衩就粘在了一起,到这时再脱裤衩就像是活剥皮一样疼痛难忍。因此很多人平时上身光着膀子,下身只穿一条裤衩,有人曾戏称中越战争是“裸体战争”。因为潮湿,许多人患上关节炎等病。

王龙奎在猫耳洞写作战日记

云南的气候只分雨季和旱季两个季节,每年的4月至10月是雨季,11月到来年3月是旱季,它不像我们北方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打仗最有利的时机是在旱季,雨季山陡路滑,大规模的作战行动几乎不能进行。尽管在雾灵山进行了一段时间的适应性训练,但连队多是北方人,真正在那里生活还是相当地不适应。开始他们住的是帐篷,每个班一顶帐篷最多可睡9个人。由于帐篷质量不好,经常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每天早晨起来被子上都是一层水。他们去的时候尽管雨季快要结束了,但每天多有蒙蒙细雨。帐篷住了有半年时间以后,后勤保障部门下发了一种可拆卸的双层木板房,一个排住一间,住宿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最起码下雨天漏不进水来,被子相对干一些,舒服点了。

内务

连队的一百三十多号人平时不都住在连队,有一部分人常年轮流在坑道执行观察任务,他们侦察1连在24.5公里正面宽的距离上,分布有很多观察哨,这些人轮流24小时用40倍和60倍的高倍望远镜和远红外夜视仪对越军阵地进行不间断观察,以便掌握敌人的活动规律。观察哨都是在比较隐蔽的地方设置,敌人是不能轻易发现的,虽然远离越军阵地,但也要巧妙伪装,一旦被越军发现,就会遭到炮击。阵地上最安全的就是防空洞,所有的战壕最后都和防空洞相通,平时各哨位之间有情况都能互相照应,下岗后可以回猫耳洞休息。

观察哨

在猫耳洞内休息

观察哨离连队最近的有两公里左右,最远的有二十多公里。吃饭都是野炊,以米饭、面条和馒头为主,出去执行任务的同志就带着压缩干粮、速食米饭和牛肉干等,为的是增加热量和营养。有时连队改善伙食,就会派人给在就近坑道里执勤的同志送饭送菜。尽管生活在南方,因为驻地都是临时选定的,没有水井,他们平时的生活用水困难,如果送水车来不了,他们就收集雨水做饭洗脸。

炊事班在准备饭菜

野战食品

给值勤点送水

为了确保齐装满员,特侦1连共编制了4个排加1个炊事班,1排和2排是武装侦察排,各编3个侦察班;3排是照像观察排;4排是火力排,编有炮兵班、机枪班、通信班、工兵班各1个。1排和4排是战前从70师下属的3个团抽调精兵强将组建的,2排和3排是该连队土生土长起来的,干侦察是他们的老本行,王龙奎从师教导队毕业后被分配到该连的2排6班。这个连队真正经常和敌人短兵相接的只有三十人左右,是精英中的精英,王龙奎就是其中之一,其余人员根据分工,主要执行保障任务。

王龙奎在连队驻地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该文作者1966年出生于察右中旗元山子乡,1984年参军,转业前为陆军某装甲旅副政委,现在大同税务局工作。

【本期幕后】

策划:小娟

编辑:敏敏

校对:安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