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伯渠丨教师家族、五代百年

 新用户6981V1ce 2020-12-10

(作家四世同堂大家庭)

        尊师重教而闻名于世界的民族,伟大的中华文化是博大精深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兼收并蓄的优秀文化,而教师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方面起着承上启下的核心作用。为此唐代韩愈总结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以劝学著称的战国时期教育家荀子更是直接了当的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由此可见,教师这一职业,在神州大地上数千年来都是受到社会普遍尊敬与重视神圣职业。而我家自我曾祖父伊始就是从事教师这职业,至我子侄辈,已历五代年逾百年,是当之无愧的教师世袭之家。耳熏目染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比常人更多的理解与感悟,更多的痴情与归属,为我作为这个五代教师之家的一员,更感到无比的荣耀与自豪!值此教师节将临之即,写下这篇我家的故事,用文字舒发一番胸臆,与朋友们分享。

(作者曾祖父刘肇基)

       我家的教师第一代就是我的曾祖父,我们家族里习惯称他为大爷爷。大爷爷名叫刘肇基,他从事教师工作是在宣统退位、帝制覆灭,民国初建上世纪初期。有人可能以为,我大爷爷那个时代的教师工作,也就是教学生摇头晃脑背诵一些“三百千”(指中国传统启蒙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那个时候的教师是很容易当的,因而对当时的教育工作者心生轻漫。这实际上是一种今天部分人的偏颇之歧见。今天一些人产生这样的误解,实在与一些影视作品的没有尊重史实进行编导,社会上流传些不实宣传、着意丑化早期的教书先生有关。而实际上,教师若是当真能把“三百千”教好,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没有掌握中华文化之精髓,没有货真价实的教书育人本领,想当好那个时代的老师也无异于痴人说梦!

        中国的“三百千”实为中华传统教育的经典精华之作,三部启蒙读物中,人文、历史、道德、伦理、自然、哲学、政治、经济、天文、地理、数术等中华文化广博知识,用最化繁为简的概括、通俗易懂的方式汇集一书来教育学童,使他们即学文化,更学做人,而教习“三百千”是个没有真正的金刚钻万不能斗胆延揽的磁器活儿。中国人数百年无论朝代更替、城头频换大王旗,但学生的基本启蒙“三百千”始终是长青树,自然是有其存在的教育价值和不可替代的树人作用的。

        民国之初,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国教育部也开始为学校教育编写普及新的国学教材,《新国文》、《民国国文课本》、《复兴公民训练教本》、《开明国语课本》等新教材也在那个时期应运而生,这些教材,较之传统的启蒙读物的最大区别是使用白话文,而且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来讲解道德、自然、历史等各种知识,我大爷爷作为一个脱胎于传统教育的教师来讲,也有大量的新知识、新思想要学习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要实践摸索。为此我大爷爷用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去研究新教育理念、身体力行实践改进教学方法,在事业上达到忘我的程度。他曾经多次对我爷爷(子承父业的儿子)讲过,“先生的责任不在自身去教学生,而在教会学生自主的去学,先生的学识是有限的,是会过时的,而学生只有自己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能让知识不断更新,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还曾经教导他的学生们,苇编三绝固然重要,但仅有刻苦精神是不够的,学习必须要有创新精神、要有灵活性,才能事半功倍。

(作者父母亲)

        大爷爷在民国早期教育中是个开拓者,实践者,取得了骄人业绩,积累了大量经验。作为一名县立学校的教师,他把毕生精力用在了他所喜爱的教育事业上,培养出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学生。要知道在那个中国大地上兵荒马乱、人的生命如同草芥,文盲率居高不下时代,培育出一批有文化的莘莘学子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呀!也正是因为如此,大爷爷成为了河洛道(当时还没有三门峡这个地理名称)远近闻名的教育家。

        古语说,“人怕出名猪怕壮”这句谶语不幸应在我德高望重的大爷爷身上。因为大爷爷在当地教育界声誉颇佳,就有一伙丧尽天良的土匪,暗地里打了他的坏主意,在一次从学校返家的路上,大爷爷被土匪绑架了。土匪原本以为,以我大爷爷桃李满天下的社会名望和影响,一定会是家资巨大,金银满仓。他们那里知道,中国的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一介寒儒,全都是一生清贫、两袖清风,若说富有那只能是存在于头脑中的内在学识,而并非是外在的金钱物质。土匪见确实无法从我大爷爷家庭中索出袁大头、现大洋,失望之余逼迫我大爷爷给他的那些富贾官宦学生家里写信勒索钱财,为自己赎身。我大爷爷是个秉持传统道德的读书人,虽然手无缚鸡之力,但人穷志不穷,面对匪徒的无理要求,毫无惧色,表现出了中国儒生的大义凛然英雄气概。挥毫写下了:为人师表,气节为要,教书育人,憾难从教,屑小威逼,我自大笑,岂能就范,苟且折腰,为人义重,命轻鸿毛,笑对屠刀,青史名标。”

        这些土匪都是文盲,还以为我大爷爷写的是赎身书信,竟将其投到构的家中。结果不难想象,我大爷爷一个将毕生心血用在教书育人上,一生与人为善的大德高士,最终惨死在一群土匪手中。这个悲剧对于我们全家都是一场灭顶之灾,塌天大祸。但是大爷爷的精神就成为了我们刘氏家族几代人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他激励着我们全家几代人,继承他的遗志,投身在教育事业上,并以大爷爷老人家为榜样,在教师岗位上做出了骄人成绩。

 我的祖父名叫刘克勤,天资聪明,自幼跟随父亲读书识字,深得曾祖父真传,练就一手好书法。年轻时曾在相邻温塘,岔里村教过私塾及小学。后来家乡连年旱灾,农户庄稼颗粒不收,有道是“屋漏偏逢连阴雨,逆水船遇打头风”此时家乡闹起了蝗灾,当时蝗虫飞临,似黄尘滚滚,遮天蔽日,所过之处寸草皆无,老百姓靠吃树皮,挖草根度饥荒,如此天灾,谁家还顾上让孩子上学读书呢,也就是在那一年,我祖父形势所迫,无奈离开了他心爱的讲台,弃教务农。但毕竟是心存遗憾,终日里长嘘短叹,郁郁寡欢。爷爷从小熟读《易经》,村里乡亲谁家有红白喜事,都求爷爷给看曰子,写对联,写铭旌,爷爷都是自帶笔墨,义务奉献一辈子。每遇灾年,又把自家的粮食周济无法度日的乡亲,因此落下个"大好人”的名誉,且为我们后人种下福报。

(作者父亲刘旭初)

       父亲名叫刘旭初,生于解放前,长在新中国。是爷爷省吃俭用,含辛茹苦把父亲送入高等学府深造。唯一心愿就是让父亲完成自己的未了夙愿,将从曾祖父哪里传承下来的教书育人香火承续下去,父亲果然没有辜负我爷爷的期望,学成归来,不仅让刘氏子孙重新走上神圣了讲台,重新拿起了教鞭,而且在教育战线数十年辛勤的园丁競競业业,从一名普通教师直攀升到县立高中的校长的岗位上。把毕生精力奉献在三尺讲台。无论寒冬酷暑,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漫漫长夜,给学生批作业,改作文不知疲倦,寒冬天校办公室里没有暖气,他仅凭一杯茶,几支烟,加上一颗对学生炽热的心,驱走了寒冷,迎来黎明。暑假里参加高招阅卷,在闷热的火车里,有时连座位都沒有,一站就是几小时,站的两腿发肿,但从来没有一句怨言,反而高兴的说,每年能亲手把这些莘莘学子送进高校,是他莫大的自豪。是用实际行动向我祖父奉上的敬意!父亲一生光明磊落,淡泊明利,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勤奋敬业,政绩卓著,在三门峡教育界享有盛名。经过他亲手培育出学生在许多行业都是栋梁之材,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看到父亲桃李满天下,就有人为期赋诗一首:教苑一园丁,勤耕四十冬;桃李遍天下,崤函负盛名。德高一世师,身正两袖风;群书尽博览,树老花更红。退休后仍在县老年大学任教多年。我市著名书法大家石里桥先生手书一幅墨宝,对父亲的一生进行了高度评价——仰俯无愧对天地。

       历经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后,二弟仲渠,三弟少先,先后得到了进入大学深造机会。使我曾祖父开创的家族教育事业又增添了新的生力军。二弟、三弟大学毕业后,继承我们家族的传统,义无反顾的投入到家乡的教育战线工作,并在这一领域做出了骄人业绩。先说二弟刘仲渠,从最基础的一名中学教师做起,由于业绩突出,得到上级重用提拔,一直干到市教育局电教馆馆长一职。在职期间刻苦努力,不断探索,撰写多篇论文,获得大奖。拍摄《七根火柴》、《草地夜行》教学电视片,被评为全国电视教材二等奖,并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及省市电视台播出,反响强烈,获得好评。

       若说二弟无愧于曾祖父辈,弟妹张淑梅受到我家族传统的影响,也在教育系统成为了一位当仁不让的先进人物,做出了令人钦敬的成绩。几十年的教育工作中,踏实做人,恪守道德、?敬业,无私奉献。特别是她每月要将自己微薄的收入分出一份爱,资助卢氏山区两个家庭困难的小姐妹能上学,每年从自己仅有的几百元工资里拿出数百元供两个女孩续书,连续几年,直到两个女孩成功走进大学的校门。而张淑梅以其感人事迹,被乡亲们称为刘家的好媳妇。

(作者三弟刘少先)

        三弟少先,像一头老黄牛,辛勤耕耘在外国语学校,干到副校长,为学校建设改造发展,夜以继日,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终于将以前的老校址,建成一座花园式的新校园。得到师生领导的一致好评。他本人亦被评为三门峡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杏坛花繁叶茂的同时,三弟业余喜好,也水涨船高,书法、篆刻等作品在历次参加的各类大赛中屡屡获奖,他本人也因深得民心而赢得了家乡父老拥趸,成为了当地名人。

       其妻蔡万丽也是在教育战线奋斗一辈子。获小学高级教师职称,多篇论文获国家,省级奖。被评为市优秀较师,三八红旗手,“陕县百杰儿女”荣誉称号。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二弟之子,也就是我的侄子刘翔,寒窗十载,茅屋出公卿般脱颖而出,毕业于四川美院,而今已在南阳理工学院任教多年,年纪轻轻就已获得副教授职称,这也是迄今为止刘家级别最高的教师。

       三弟女儿,也就是我的侄女刘莹。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也是子承父母业,现任教于县实验中学。

       今年有幸的是我的孙子以优异的成绩, 踏入大学之门,希望若干年后也能像先辈一样,弘扬我家族传统,争取成为第六代教师传人,做一名教师,把我曾祖父开创的教育事业刘家的事业于传承下去,且发扬光大。

        又是一年教师节,谨以此文献给在教育战线上奋斗终生的我的先辈,且勉励后者能继续奋斗不息。有道是:"五世"从教育英才,和睦兴旺家风在。我们作为刘氏子孙,我们可以用取得的业绩告慰先贤,我们无愧于刘肇基后生的名号,并且正在续写先祖开创的家乡教育事业新的传奇。

作 者 简 介

刘伯渠  河南三门峡陕州区大营村农民,喜欢用文字记录家乡的山山水水和淳朴善良的家乡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