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在印丨常与诗歌为伴

 新用户6981V1ce 2020-12-10

《神州诗词》卷首语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瑰宝中,诗歌无疑是最为璀璨的一颗钻石。它自《诗经》发源,经过了楚辞、汉乐府、文人诗、韵律诗等形式的演变,至唐宋发展到顶峰,明清诗歌的创作总量更是空前。至于近代,随着时代的变革,产生了用白话文创作的“新体诗”,表达方式更加灵活、韵律更加自由、内容更加丰富。

“诗言志,歌咏言”,对于广大诗歌爱好者来说,除了“兴观群怨”,更重要的是诗歌为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学识修养,而且还给予我们精神上的滋养和心理上的慰藉。人生能常与诗歌相伴,实为一件幸事、美事、雅事。

诗歌可以陶冶性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终于摆脱了官场樊笼的陶潜,重新回归田园的安宁和自然,才有“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自得与适意;“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浸润于青山绿水间的“诗佛”王维,于诗、书、画、乐间融会贯通,自成一派,才有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参悟。

诗歌可以表明心志。“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文人对于现实的无奈、追求的幻灭、心灵的觉醒,产生了及时行乐的人生愿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达的是“士为知己者死”、慷慨赴义的悲壮与苍凉;“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幽夜徘徊的苏轼宁愿独善其身,也不愿与现世同流合污的意志委婉而坚定。

诗歌可以寄托情思。无论是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追思,还是纳兰性德“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的衷情,无论是苏轼“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悲恸,还是元好问“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的慨叹,诗歌总能以它强大的感染力,将诗人、词人的悲伤与欢喜表达得淋漓尽致,引起无数后来人的共鸣。

诗歌可以抒发胸怀。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到“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谪仙人”的逸兴和豪迈跃然纸上;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陆游“零落成泥捻作尘、只有香如故”,文人儒士千百年来“为天下之忧而忧、为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一以贯之。

梁高祖曾感叹:“不读谢诗三日,觉口臭。”喜爱诗歌的朋友们,如果不能常常阅读诗歌、写作诗歌,一定也会觉得无味无趣吧?通过阅读诗歌,可以领略国学言辞之美、意境之深,可以穷通天人之际、古今之变。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必须树立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自信。我辈既热爱诗词文化,又生逢其时,自当攘臂而起、勇往直前,为中华文化鼓与呼,为千年文脉传与承!

作 者 简 介

李在印,山东蒙阴县人。网名琅琊山人.兔哥。洛阳市某机关工作。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词研究会常务理事。洛阳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神州诗词》杂志主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