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屠嘉是梁国人,身长力不亏,能拉强弓硬弩。刘邦和项羽争霸时,申屠嘉因军功升任队率(大约相当于现在的排长)。英布造反后,申屠嘉随刘邦前往平叛,升任都尉(民兵司令)。在孝惠帝刘盈时代,升任淮阳(河南省淮阳县)郡守。前179年(孝文帝元年),刘恒统计那些曾经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现年俸在二千石(读如旦)的官员,一律封为关内侯,其中有食邑的有二十四人,申屠嘉得到五百户的食邑。 【老革命们去得差不多了,终于轮到申屠嘉了】
前162年,九十二岁高龄的宰相张苍免职,刘恒想任命窦皇后的弟弟窦广国为宰相,又担心别人说他任人唯亲,犹豫很久,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此时,刘邦时代的老臣大多去世,剩下的都没什么特别才能,扒拉来扒拉去,就申屠嘉还算个人物,于是,任命申屠嘉为宰相,以原来的食邑封他为故安侯。
前157年,刘恒去世,太子刘启即位,是为景帝。前155年,刘启任命晁错担任内史(长安特别市长)。晁错常要求单独召见,刘启无不允许。宠幸荣耀,超过九卿(部长)。
晁错是颍川(河南省禹州市)人。曾经学习过申不害和商鞅的刑名学说,通晓典籍,担任了太常掌故。(太常即奉常,景帝时改为太常,掌故为太常属官) 晁错为人严峻刚正,却又苛刻严酷。刘恒在位时,天下没有研究《尚书》的人,只听说济南国有个伏先生是原来秦朝的博士,研究过《尚书》,年纪已经九十多岁,因为太老无法征召他来,刘恒就下令太常派人前往学习。
太常派晁错去向伏先生学习《尚书》,学成回来后,趁着向刘恒汇报情况,对《尚书》进行了解读。刘恒大喜,觉得太子刘启可以跟着晁错学习,于是,先后任命晁错担任太子舍人、门大夫、太子家令(太子内宅管理官)。晁错凭着他的辩才,得到太子刘启的宠幸,太子家称他为“智囊”。 前165年,九月,刘恒下诏,命王爵、侯爵、部长级官员(公卿)跟各郡长,保荐性情耿直、能够提出谏言的人,刘恒亲自出题考试。结果,晁错虽然名字是个“错”字,然而卷子答得是真不错,刘恒升其为中大夫(高级国务管)。晁错再上书建议削减亲王封国的面积及更改若干法令,凡三十余次奏章。刘恒虽然基本没有采纳,但觉得他是一个奇才。当时,太子刘启称赞晁错的计策谋略,申屠嘉、袁盎和诸位大功臣却大多都不喜欢晁错。
前155年,夏季,晁错在刘启的大力支持下,更改了许多法令制度,同时,还讨论如何用贬谪处罚的方式来削弱各亲王的权力。而宰相申屠嘉的待遇正好相反,说什么刘启都不听,提什么建议也不被刘启采纳。申屠嘉不敢恨刘启,只好恨晁错,时刻等待机会要干掉晁错。 【这个晁错,一脸悲催】 晁错担任内史(长安特别市长),内史府大门本来是由东边通出宫外的,使他进出有许多不便,这样,他就自作主张从南墙开了一道门。而凿开的墙,正是太上皇宗庙的外墙。申屠嘉听说之后,大喜过望,太上皇的宗庙你晁错也敢动?这是诛九族的大罪!晁错啊晁错,终于让你落我手上了!申屠嘉的心情,就如同人间四月天,估计哼着小曲儿就把这个想法唱出去了。于是,有人立即告诉了晁错。晁错吓得出了半斤冷汗,连夜跑到宫中,拜见刘启,说明情况,自请处罚。第二天早朝,申屠嘉奏请刘启诛杀内史晁错。景帝说,晁错所凿的墙并不是真正的宗庙墙,而是宗庙的外围短墙,所以,还有一些闲杂官员也在那里居住,并没有什么关系,况且,在墙上开门,这是我让他做的,晁错并没有什么罪过。申屠嘉吃了一记闷棍,只能向刘启道歉。退朝之后,申屠嘉对相府长史(秘书长)说,我特么真是猪头啊!真后悔没有先杀了晁错,再向皇上报告,结果反被晁错给玩儿了。 回家之后,申屠宰相越想越窝囊,越想越戳火,一口气没上来,直接喷出了半盆鲜血,气绝身亡,谥号为节侯。 而晁错也更为尊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