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郝景芳:要以通识教育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知易行难nev5ph 2020-12-10

教育并不是疲于奔命的竞赛,而是综合素质的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未来时代是最有竞争力的?我们的下一代跟美国pk,能赢在起跑线上吗?

11月28日下午,建投书局携手东亚中国邀请到第74届科幻雨果奖得主,童行学院创始人,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2017年博鳌论坛、夏季达沃斯论坛青年领袖郝景芳做客直播间,分享如何汲取发达国家教育理念和实践的精华,培养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优秀人才。


(以下内容根据讲座速记稿整理概括)

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特点

许多中产阶级的家庭都选择送孩子出国留学。发达国家的教育和中国的教育相比,有哪些优势呢?

我小时候曾在英国的公立小学念过一年书,我也调研过美国的基础教育,发现发达国家的小学所教的内容中,四分之一是数学相关的知识,四分之一是语言相关的知识,另外一半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相比之下,中国的基础教育基本上只集中于数学和语言,就是我们俗称的“语数外”,其他一切都称为“副科”。中国基础教育的可取之处在于,知识的学习非常扎实,能给孩子打下比较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能从发达国家的教育中汲取精华,和中国的教育体系融合发展?怎样让孩子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吸取各国的教育精华?

面向未来,我们要培养怎样的孩子?

如今,创新已经渗入时代的方方面面,每一个企业都需要创新。前两天我看到一个数据,今年淘宝天猫的双十一有几千亿的销量,每一个零售领域几乎都是新品牌成为了第一名,这些企业凭借创新的能力,打败了许多老牌的企业。

从宏观层面来看,科技前沿领域竞争激烈,而只有具备创新精神,才能够脱颖而出。像美国的Space X,一个私人的企业引领了全世界的航天;一些新的科技,比如脑机接口的技术,也成为了国内外追捧的对象;中国企业的柔性屏进入了科技和时尚交叉的领域;更新的可穿戴设备大大打开了我们的想象……

从微观层面来看,职场就业出现“冰火两重天”。一方面一些毕业生就业困难,无法适应当今职场;另一方面在一些创新领域,即便高薪诚聘也一将难求。

在这样的时代,仅有应试的能力是无法满足职场要求的,能够往高层次走的人才,必须具备高水平的创新能力跨界能力领导能力

从世界范围内的工作发展趋势看,在这些年里面,因为人工智能的影响,程式化的工作大幅减少,非程序化的脑力就业快速上升。美国有27%的劳动力在“知识产权密集型”行业工作,欧洲这个数字达到40%,而“知识产权密集型”行业基本上就是研发领域和创意领域。

一个人的格局和思维,决定这个人能够走多远。在这样一个变化的时代里,谁能找到新的赛道,谁能自己分析出市场发展的规律,谁能够具有大局观,作出好的决策判断,这决定了能否脱颖而出。

教育如何与时俱进?

中国教育比较擅长的部分是必要的技能,包括语文、数学和其他应用的技能,但相应地较少提到真正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是断裂的。

孩子在学校学到的技能,需要跟一个广泛的世界发生连接,需要一个知识体系来安放他的这些技能。我们首先需要让孩子获得一个更广大的知识框架,去了解一个更真实的世界,引导他们反推现实背后的原理和科技。让孩子知道人类文明从古到今是如何发展的,知识是如何来的,这些知识未来会往哪里走,这样才能把学校学的知识嵌入到一个大的图景里。

此外,我们还需要培养孩子的行为和态度。在学校里培养出的孩子,如果没有从事项目的机会,会有一点点纸上谈兵。我们需要让孩子跟团队合作做项目和创新,在真实世界里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出来。

我们的教育系统需要进化,在技能之上,把知识、思想、行动串起来,培养真正的创新的人才。如果只让孩子去幻想,不去实践,那可能知识“有头无脚”的教育;如果只让孩子学习具体的技能,不让他有很广的视野,去思考一些很大的问题,有一个宏观的认知,其实是一种“有脚无头”的教育。

为什么西方的基础教育,要从小就给孩子提供人文教育、自然科学的教育?因为现代的科学、人文、社会科学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我们需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

 我们的教育如何改进?

面向创新职场的教育刚需,第一是发现问题的能力,家长需要引导孩子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比如为什么火焰有的时候是橙色的,有的时候是蓝色的?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查资料,学习到不同物质燃烧、不同的温度,会导致火焰颜色不同,经过这种层层的引导,可以养成孩子发现问题的良好的思维习惯。

第二是快速学习的能力,需要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让孩子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如果孩子具有了通用的思维方法,掌握了学习新知识的基础的思维能力,就能永远快速理解新知识、新方法。

第三是创新思维,需要培养孩子找到与众不同的创造性解决方案的能力;

第四是实践能力,让孩子知道如何解决问题,如何与他人协作。

教育是“五位一体”的,是在学校、家庭、社会、自我、同伴这五方面的共同影响下完成的。每个教育主体都应该发挥独特的作用,而我们的应试教育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的补充。孩子越小的时候,家庭的影响越大,孩子在家庭里,能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人格得到很好的成长。

当孩子在生活里产生疑问,家长需要引导孩子思考,跟着孩子的兴趣,把玩耍变成学习的好的契机。

通识教育的目标就是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全景认知,以通识教育补充应试教育,才是孩子成长的迫切需求,才能培养出具备全景知识、明晰思想、全球视野、顶层认知,能够进行创造实践的人才。

我创办童行学院,就是要把通识教育的思想和方法,让中国更多家庭有机会接触,让孩子建立顶层知识框架,打开视野,锻炼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希望我们共同努力,一起童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