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年第141篇:听李倩老师讲中考试题命制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0-12-10

2020年第141篇:听李倩老师讲中考试题命制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初中语文教与学》2020年第10期全文转载了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李倩老师发表发表于《中国教师》2020年第6期的论文《语文考试命题实践的审视与反思——基于2019年全国39套中考语文试卷的分析》。此前接触较多的是一线教师和专家对中考试题的研究,这篇论文则是高校专业教师对中考试题的分析,角度不一样,理论深度也不一样,反复阅读之后,收获很大。

这篇论文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有效发挥考试评价对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综合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水平以及中考语文试题究竟具有怎样的命题特点,存在着哪些有待改进的问题。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

一是统筹意识,明确测试构念内涵,突出试卷主题立意。所谓“测试构念”,就是一份试卷的构架及其背后的理念依据。中考语文试卷的构念就是“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这种理念在中考语文试卷中落实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毕竟试题还是以知识与能力考查为重头戏的。但并不意味着中考试卷要沦为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场”,不少省市在命题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探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合理创新命题形式,以促进测试内容板块之间的有机联系,提升测试工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一般的试卷包括基础积累、阅读理解、综合性学习、写作等内容,这些板块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彼此之间的关联性不是很强。但也有省市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有的省市中考试卷注重语文学科内部不同板块的整合,例如山西卷运用非连续性文本的材料,综合考查学生信息提取与加工及运用文本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省市充分体现了跨学科学习内容的整合。因为语文学科本身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就很强,中考试题中出现跨学科的内容实属正常。除此以外,我个人觉得测试工具的整体性与综合性还体现在整份试卷的话题或语境的统一上,最典型的莫过于南京市2019和2020年的中考试题。

那么,中考试题是如何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整合呢?作者认为整卷整体上应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例如北京卷设计了“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北京地域文化传统”“国家精准扶贫”“中华民族英雄精神”“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等话题,这些话题多数与国家战略有关。这一点也启发我们在命题时注意话题本身蕴含的立德树人因子,充分发挥命题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在作者看来,考试评价的统筹意识不仅体现在内容组织、试卷立意方面,还体现在测试能力要素的设置与规划上。这一点依旧要回到布卢姆认知能力测试框架上。在作者看来,2019年的中考试题,除了写作,大部分试题都指向了“识别与记忆”“理解与分析”的层级,缺少对评价、引用、创新等高阶思维的考查。可惜的是,作者对这一点没有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也过于宏观。如果能够专门用一篇文章阐述这个问题,用相对准确的数据进行论证,我想读者的收获会更大。

二是命题方式,提升测试情境有效性,增强问题开放度。情境化测试在中考试题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其优势与特点在于以真实世界背景或学习者的真实生活经历为基础,融入学科学习内容,考查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与问题中运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但试卷中的情境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问题结构比较封闭、情境的包容性与内在丰富性较差、情境与问题相互梳理等。对此作者提出了三条改进意见,我认为很有启发性。一是根据测评目标确定问题属性,进而根据问题特征设计测试情境。也就是说测试情境与问题设计应该是水乳交融的。这一点比较抽象,我还要阅读更多的资料来理解。二是确保测试情境与核心问题贴近日常生活逻辑,即所设置的情境与问题是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引导学生在学科学习经验或课程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建立关联。这一点容易理解,即情境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体验包括社会体验等。三是设计合理的评阅方案,保证测试情境存在的价值与作用得以充分体验。作者建议采用分层赋分的方案,对学生所呈现出来的思维特征进行分析,而不是以准确性为衡量标准。这一点也是有启发意义的,“标准答案”“参考答案”采用的是正确选项、分点采分的原则,无法考查学生不同的思维特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