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骗你没商量1

 新师道 2020-12-10

原创作者:赵小明

文字编辑:邢娟  徐放蕾

图文编辑:王丽君

今天我正好在机场遇到一个家长,给我发了一个案例。

他说他的孩子,现在有很强烈的性的好奇,经常偷偷摸摸的看黄片,甚至有的时候,还纠集一些同学一起通过手机传播一些黄色的小图片。这个家长感到非常的焦虑,他想咨询一下我该怎么解决孩子的这个问题。

相信这个问题,有不少家长都有类似的情况。比如说孩子到了青春期,孩子开始对性感的好奇,那么我们心理学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大家首先要记住的第一点就是,每一个性好奇的青少年的背后,其实都隐藏着一个性压抑的家长。一个青少年对性越感到好奇,或者越有强烈的于性有关的一些行为,比如说偷母亲的内衣,观看黄色录像,传播黄色图片等等,这些现象的背后,都在向我们揭露出他们背后家长的那些性压抑的历史。

那么,越是那些性压抑的家长,他们越会恐惧孩子的性好奇。其实,孩子的性好奇是他的在性发育阶段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但是家长们的恐惧和焦虑才是真正让我们感到奇怪和应该注意的部分。事实上,一个缺乏性好奇的青少年,他的性格或者人格必然是不完整的,没有性好奇的青少年才真正是家长们的梦魇。

其实这些父母们,他们并不是真正的恐慌孩子在看这些黄色的小电影,他们恐慌的是孩子正在长大,他们对孩子的长大束手无策。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下长大的父母们,上一代的父母们,他们自身羞于谈性,中国大多数父母们都处于性压抑的状态,他们自己没有过性的这一关,在自己的潜意识深处认为性是羞耻的,性是肮脏的,性是不可以被谈论的,性应该被压抑的......他们想把这种观念进一步地传递给自己的孩子们,所以最重要的问题并不是孩子有问题,而是父母有问题。所以父母们反而应该好好的学一学有关性教育的课程,来渡过自己性压抑的这一道心理关口。

弗洛伊德当时曾经研究过人类内在的驱动力,他认为人的内在驱动力主要有两个部分。

第一个就是生存的驱动力,第二个就是性的驱动力

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的传人们,又研究出了人们的第三种驱动力——指向母亲的依恋的驱动力

再后来精神分析的传承者们又发现了人的第四种驱动力,这种驱动力就是指向人自身的一种自恋的驱动力

假如说一个孩子在自己性发育的过程中,有一个性好奇,而这个性好奇却被家长无情的破灭了。那么他们就必将处于一种性压抑状态,就会导致这种性的能量会转移向另外一些发泄口来得到释放。可能会导致他们开始喜欢母亲的内衣,喜欢女性的丝袜,喜欢女性的内裤,或者甚至有些人完全抛弃了与性无关的观念,自己也处于一个性压抑的状态,他们会转向对母亲的过度的一种依恋的状态

这种依恋的状态表明,这个孩子本来是正在往前发育的,一个人格向上成长的状态,现在却变成了一个退缩,回避和一种退行的状态,他们退成了一个个孩子。甚至当他们长大到成年时,仍然处于一种婴儿般的心态。

这种婴儿般的心态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仍指向父亲或者母亲的一种依恋,没有任何独立生活的能力,甚至无法进入到婚姻中。即使有时候迫于父母的压力,进入婚姻后,仍然不敢承担所有有关婚姻的责任,甚至当他们有一天也生出个小宝宝之后,他们抱着自己的小宝宝举手无措,不敢相信自己也有了一个孩子,而他根本不敢去当这个孩子的父亲或者母亲。

还有一些孩子,当他们这种指向性的驱动力被父母们无情的压抑之后,会导致这种性的能量转移向其他方面。比如说转移向自身导致不再对外界感兴趣,转向自身后会引起两个可能的结果,一种就是病态的自恋,一种就是自卑的状态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有类似的一些行为表现。除此之外,还有不少青少年,当他们的性压抑、性好奇被压抑之后,他们性的能量会转移向比如说诸如电子游戏之类的一些行为中。当他们沉迷于网络,沉迷于游戏的时候,这些游戏和网络替代了他们的性能量。

成瘾行为就像鸦片一样,大量的刺激他们大脑的那些兴奋区域。而据科学研究发现:人类大脑在性快感区域和人类在吸毒时候大脑快感的区域有95%都是重叠的。

换句话说,这些孩子用游戏成瘾的兴奋快感,替代了他们本该拥有的正常生理快感。

现在问题来了,这些性压抑的父母们,从来没有解决过自己婚姻中性问题的父母们,很可能自己处于一个无性婚姻的状态,而他们却想把这一切通过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传递给他们的孩子们,然后由孩子们在一代又一代的继承这种扭曲的性心理发育状态,于是又培养出更多的无性婚姻。

当然,现在新一代年轻人还有另一种选择,就是他们不再对婚姻感兴趣,甚至不再对性感兴趣,他们不结婚,甚至结婚之后不生子女,更多的兴奋和好奇往往都投入到了游戏和手机世界。

小明想问:所有这些焦虑孩子性心理发育过程的父母们,你们究竟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向何方?

在刚才我所举出的四种选项里,你想选择哪一种?

小明有更好的建议给这些父母们:那就是鼓励他们走入心理咨询的大门,鼓励他们去寻找一个心理专家,来解决自己与性有关的那些压抑,以及自己在婚姻中的性压抑和性问题。

或者是自身有跟你小时候出生环境有关的、跟你的父母有关的原生家庭中带来的那些与生俱来的性的羞耻感,那些关于性是肮脏的观念,是如何在你大脑里面从父母那里继承到了你这里,又如何想传承给下一代人。

所以小明想在这里呼吁的是:求求你们这些性压抑的父母们,放过我们的下一代吧,放过你们的孩子吧,你们应该有勇气,勇敢的走入小明的心理专家门诊中。
       小明特别要强调:在本节微课中讲的一切内容,都是给你们做了一个骗人的示范。

我想通过上面的微课,让你们认识到——

心理学是如何把完全不相干的两件事情混在一起。

心理学是如何通过替代一个问题,而假装解决了一个问题。

上面我做的所有解释都是假的,都是假冒伪劣心理学的最典型代表。

为什么我要给大家录一堂假冒伪劣心理学的示范课呢?

因为我想通过这堂示范课,让你们明白,你们曾经被多少类似我上面讲的这种假冒伪劣心理学所欺骗,这种假冒伪劣心理学欺骗人的最典型的手段方法,就是创造了一种叫做逻辑假关联。

类似的逻辑假关联你们可能会听到不少,比如说,你为什么高考焦虑,因为你害怕成功;你为什么焦虑你的孩子对性的好奇,因为你自己性压抑。

大家注意,这些逻辑关联都是假冒伪劣心理学最喜欢的花招,创造了一种不相干的事情之间的假的关联。那么类似这样的逻辑假关联关系,你们能看到很多很多,特别是在武志红的文章和书里面可以找到大量的例子。

所以在这里想告诫大家:

学习心理学有风险,

想要成为心理咨询师坑很多,

大家进入心理圈儿需谨慎,

心理学骗你没商量。

事实上父母们不管是不是性压抑,跟孩子性好奇之间没有半点关系,你们看一下有一部反映美国青少年性好奇的影片叫做《美国派》。那些美国的青少年都对性好奇,难道美国的那代父母们全部都性压抑吗?很显然不是。

但是当我刚才在上面煞有其事的给你们讲,你们听起来说是不是觉得好有科学道理,好像每句话都是真的是吧,但全是骗你的。

我们作为一个专业的、入了门的、精通心理学的人,很善于知道如何创造出类似上面这样的逻辑假关联、心理学的骗人的这些理论和理念,但是我们不会这样做,这样做只会让大家误入歧途,让你这辈子都不可能学懂什么叫做真正靠谱的心理学

今天给大家做了一堂假冒伪劣心理学的示范课,大家再好好想想,我前面讲的那么真,那么科学,那么煞有其事,他怎么就是假冒伪劣心理学呢?大家带着这个疑问再把这堂课反复的听几遍,看看你具不具备分辨出真假心理学的能力。

为孩子性好奇烦恼,就是对断子绝孙快乐。

越想压抑孩子的性好奇,说明家长越是性无能。

每一个性好奇的孩子的背后都藏着一个性渴望的家长。

还有一个学员给小明说,他曾经参加了家排的课程,看到许多朋友,自己的孩子不上学就是因为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没有处理好,不是和父亲就是和母亲。这些朋友天天回家让自己的父母肯定一下自己(父母已经80多岁),让自己的父母抱抱自己,觉着这样做了,自己的孩子就能上学了,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了。父母为自己的孩子也是够拼的。

这种没有逻辑的联系,很多时候,被冠上了潜意识的高大上的心理学的概念,很多心理咨询师可能自己都相信,这就是潜意识,而且一直说:潜意识是没有逻辑的,如果你能看到就不是潜意识。所以很多朋友会因为要急于解决孩子的问题,而选择相信。

心理咨询师能走到哪里,才能带领来访者走到哪里。把一个成人的问题全部牵扯到他父母身上,是一种新时代的欺骗和鸦片。

知道心理学是如何骗你们的,没有听这节课,你们看到这些是如何思考的?这就是小明微大学的微课为大家带来的东西。

最后永远记住那句话:

心理学骗你没商量。

赵小明个人简历

【专业成长经历】

心理学、管理学双硕士

12年临床精神分析受训经历

【学会任职】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文化心理组委员

【专业著作】

《聚英国》

《拆掉心里的墙》

《互联网心理学》

《文化艺术符号治疗技术》

《本土化音乐治疗与技术实操》

心理小说《寻宝图~南红教父》

《第三代儿童心理教育》

《和妈妈一起学逻辑学》

《心理安全员》

【业界头衔】

今日头条2017年度心理自媒体金处方奖

今日头条2018年全国科普类自媒体排名11

2016-2018连续3年今日头条心理类自媒体10强

央视财经频道《职场健康课》栏目嘉宾

央视少儿频道《极速少年》栏目心理专家

央视旗下网络媒体央视频,疫情期间特约连线心理专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