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可饮还是不可饮?我的建议是,能不饮最好。酒对人的危害大于益处,本文详细分析酒的益与害。 酒是日常的饮品,在超市里可以随意购买。那么,酒到底能不能喝?如果能喝,每天应该喝多少才合适? 一、世界卫生组织对饮酒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合理饮酒的定义是:每次摄入10克左右的酒精。符合这一健康标准的酒类饮用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酒精含量约为4%的250ml罐装啤酒一罐,酒精含量在13%左右的红酒一小杯(75ml)以及酒精含量40%左右的烈酒一小口(25ml)。 另外,世界卫生组织批驳饮酒有益健康论,认为酒喝得越少越好,不喝最好。并指出,有60种疾病因过度饮酒造成。 我的理解是:酒最好不喝,除非以下几个理由:一是作药用时;二是压力太大,喝点酒来缓解压力,消除烦恼;三是缓解疲惫和炎热时,喝点啤酒;四是实在遇到不得不饮酒的场合,比如婚礼、谢师宴、喜庆的宴会等等。但饮酒一定要有度,这个度不妨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 二、酗酒导致走路不稳 2020年12月4日看到这样的新闻:武汉市37岁的钱女士因工作压力大,每晚要靠喝酒助眠。起初只是每晚喝一杯,久而久之发展为每天要喝三斤白酒才能安然入睡。最近钱女士发现自己竟走不稳路,检查发现是中枢神经系统受损。 现代医学认为,长期饮酒会损害中枢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和共济失调。慢性酒精中毒可以造成慢性胃炎、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损伤、肢体麻木、行走不稳等不适。 一、中医对酒的认识 一则,酒的性质 酒由粮食酿造而来,酒得粮食的精华,为水谷之精,为熟谷之液。酒本来就是一味中药,其有偏性,能治病。历代医家对于酒各有论述,以下列举数家,以见其功。 《神农本草经》云:酒“味苦甘辛,火热有毒,主百邪毒,行百药,通血脉,浓肠胃,润皮肤”。我的理解是:酒性温热,气味俱阳,其性剽悍滑利,所以能通畅血脉,行药力。 《本草新编》云:“酒,味苦、甘、辛,气大热,有毒;无经不达,能引经药,势尤捷速,通行一身之表,高中下皆可至也;少饮有节,养脾扶肝,驻颜色,荣肌肤,通血脉。”我的理解是:酒性为阳,其主动,其力强,能通达周身,无处不到。少量饮酒,有助于和畅血脉,让人健康。 《张氏医通》称:“酒者,大热有毒。”我的理解是:酒毕竟有偏性,其偏性能益人,亦能伤人。 《药性赋》云:“酒有行药破血之用。”我的理解是:酒是一味不错的中药,可借其行药破血之力,以用于临床治病。 《本草备要》记载:“少饮则和血运气,壮神御寒,遣兴消愁,辞邪逐秽,暖内脏,行药势。”临床上我在辨证方中加用酒,用于治疗风寒痹痛,筋脉挛急、胸痹、心腹冷痛、妇人宫寒不孕、血瘀或阴寒内盛、肢体酸痛等症,的确有不错的效果。比如,仙方活命饮、通窍活血汤、下瘀血汤等,都可用黄酒以助药力。 综上所述,酒是药食两用之品,有通血脉、御寒气、行药势之功。 二则,仲景用酒诸方 张仲景即喜欢用酒。《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收中涉及用酒者有24方。仲景用药非常灵活,或以酒洗药,或以酒浸药、或以酒煎药、或以酒下药散。 用酒煎药的有炙甘草汤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取酒以活气血、通经隧、散久寒、扶阳气,兼又能引药入血分。 用酒洗药的有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及抵当汤方中的大黄。取酒以增强大黄走窜泻下之效,治疗阳明腑实与下焦蓄血等病证。酒既能助行大黄泻下(或行血)之力,又可缓解大黄苦寒之性以护正气。 由此可见,酒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在中医临床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当用则用。 三、饮酒对人体的益与害 《内经》是用酒的,书中明言:“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 《罗氏会约医镜》记载:“酒者,水谷之精,其性热,其气悍,无所不至,畅和诸经,善助药力。少饮,和血益气,壮神御寒,辟邪逐秽。” 酒之所以有益,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则,酒能和血,让人血脉流畅;二则,酒对人体有补养的功效,比如产妇喝甜酒酿即可养血补虚;三则,酒有舒筋活血驱寒的保健性能;四则,酒能活血。适当饮酒或饮乙醇含量较低的酒,可加速血液循环,活血化瘀,减轻心脏负担,从而预防心血瘀阻。 但饮酒不可过度。若饮酒稍多,好处是能促进血液循环,扩张皮肤血管,使皮肤红润而有温暖感,但这样的效力不能持久,最终是使人体热量过度耗散,反而会耗损阳气。 若大量饮酒,会导致各种病理变化。正如《罗氏会约医镜》所言:“伤神耗血,损胃烁金,发怒纵欲,生湿热痰嗽,且成痰膈,助火乱兴,诸病萌焉。”其害之大,不可胜数。 生活中我们知道,若喝多了酒,会导致急性酒精中毒,轻者烦躁多语、恶心呕吐;重者昏睡、昏迷、面色苍白、体温下降。 若长期大量饮酒,则会伤神损寿。酒性毕竟酷烈,若耽嗜过度,会导致百脉沸腾,七神迷乱,五脏不安,真气耗损,百病丛生。 现代医学认为,过长期过度饮酒会造成慢性酒精中毒,出现智力减退,精神淡漠,并可出现慢性胃炎,造成心、肝、肾的变性,以及神经炎、肝硬化、消化道肿瘤等疾病。 《内经》云:“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又言“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尿赤也。夫酒气盛而悍,肾气有衰,阳气独盛,故手足为之热也”。 我的理解是,圣人告诫我们,酒不可多饮,多饮伤身。我学习中医,也要听众圣人的教诲,坚决少饮酒。 俗话说:酒后乱性。为什么酒后会乱性? 现代医学认为,酒精可以干扰脑内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和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之间的平衡,最终抑制了脑的正常功能,影响人的判断与行为。 中医认为,心含君火,心主神明。酒性辛热,过量饮酒会使相火上浮,上扰心神,导致君火失明。 佛教持不饮酒戒,分析其原因,佛教注重智慧的解脱,而饮酒会使人昏迷和沉醉,不能集中精神思惟甚深的缘起法,且饮酒过量会乱性,造恶业。 四、过饮伤正 关于酒的作用以及为什么过饮会伤正,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有如下的解释: “《内经》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于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盖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于四肢也; 若‘醉饱入房,气聚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搏,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名曰热厥。” 我的理解是:酒不可过饮,过饮伤正,正伤则百病因此而生。 李东垣认为:“近年中风、虚劳、消狂、疮疡、癖积、衄、藏毒、下血者多有之,大概由朝醉夕醒,耽乐为常而得之也,古人云:‘脾热病则五脏危’,岂不信哉,孔子云:‘惟酒无量不及乱’,谓饮之无多而且有节,则所以养精神而介眉寿也。” 金元之时如此,今时亦如此。今时我每天临床所见,中风、痛风、心脏病、高血压等病多不可胜数,其中不少病人即源于过度饮酒。所以说,少饮有益,多饮有害,“凡饮酒之际,切宜慎之戒之也”!!! 我平时有喝点小酒的习惯,我知道饮酒无益于健康。我特别佩服那些一辈子完全不饮酒的人,可是我做不到。平时我也尽量要求自己少喝或不喝,但有时忍不住了还是会喝点。为了让自己不饮酒,就整理出这篇文章来。对于读者而言,希望这篇文章也能有所帮助。简单来说,少饮酒有益于健康;为了健康,最好不饮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