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丹来枣庄讲论语

 微游枣庄 2020-12-11



人物档案:于丹,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中共十八大代表。古典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播者,著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被誉为中国电视业的“军师”。先后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2003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申奥片策划,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等40余家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曾获1994年、1996年星光奖最佳撰稿奖,先后担任中央电视台《香港沧桑》等20余部大型专题片及《正大综艺》、《中国报道》等栏目撰稿人。近年来,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栏目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于丹教授先后在我国内陆、港台地区及美国、英国、韩国、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法国、巴西等进行百余场传统文化讲座,并掀起了海内外民众学习经典的热潮。

国学·智慧——构建和谐心灵

于丹在枣庄讲《论语》

 

2009年8月29日上午,著名学者于丹教授应邀来到枣庄,参加2009齐鲁讲坛枣庄分坛“走进‘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大型文化论坛”活动,为我市的党政领导及企业界人士等做了一场题为《国学·智慧——构建和谐心灵》的演讲报告。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等诸多方面,以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阐述了《论语》中所蕴藏的智慧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笔者有幸亲临现场,聆听了于丹教授关于《论语》的精彩解读。

当于丹教授走上了新城会展中心的主席台,现场立刻想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看到台下座无虚席,看到枣庄人民的热情好客,于丹连连微笑着鞠躬致谢。她说,小时候通过一部《铁道游击队》,知道了枣庄这片英雄的土地,今天能来到这儿与大家一起分享人类智慧的精髓——《论语》,她感到由衷的高兴。几句开场白过后,于丹教授便开始了她的演讲。

《论语》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于丹说,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着一定的实际意义。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纂,后来就成了《论语》。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孔子的学生曾子有一段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做到忠诚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我们现代人每天都在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每天都在进行着各种角色的转变,许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论语》告诉我们,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何谓君子?“不忧不惧”

      于丹说,《论语》里面经常出现一个词:君子。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么是君子呢?“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君子”这个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他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 司马牛曾经问过孔夫子,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称为君子呢?孔子仅用了四个字回答:“不忧不惧”。司马牛又问:“不忧不惧,就可以叫君子吗?”他可能觉得这个标准太低了。孔子说:“反躬自省,无所愧疚,当然没有什么可忧可惧的。”孔子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曾经很认真地跟他们讨论过君子的问题,他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一上来很谦虚,说“不忧”、“ 不惑”、“ 不惧”这三点自己做不到。 什么叫“仁者不忧”?就是说,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了无愧疚,尽心尽责。什么叫“知(智)者不惑”?“惑”字上面是“或”,下面是“心”,“或心”代表着“心神不定”。 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是一个繁荣时代带给我们的迷惑。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知者不惑”。 什么叫“勇者不惧”?俗话说 “两强相遇勇者胜”,也就是说,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一个真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孔子说这三条我做不到。子贡说“夫子自道也”,您说的不就是您自己嘛!大家看,孔子告诉我们的做人标准,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苛责”内心。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我们今天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很多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立场上想问题。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 惑”、“ 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在孔子看来,做君子就是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因为只有你的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朋友之道——“仁爱”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于丹说,最简单的人际关系就是仁爱。孔夫子非常看重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朋友的作用。孔子教育自己的学生要交好的朋友,不要结交不好的朋友。他说,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有帮助的有三种好朋友,就是所谓“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要想交上好朋友,不交坏朋友,需要两个前提:一是意愿,二是能力。在孔子的理论里, 前者叫做“仁”,后者叫做“知(智)”。那么究竟什么是仁呢?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孔子只回答了两个字:“爱人”。真正爱他人就是仁。樊迟又问,什么叫“知(智)”?老师同样回答了两个字:“知人”。了解他人就是有智慧。那么,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可见,我们想要交上好朋友,第一要有仁爱之心,愿意与人亲近,有结交朋友的意愿;第二,要有辨别能力。这样才能交到品质好的朋友。有了这两条,就有了保障交友质量的底线。

现代社会, 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我们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子贡问了老师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他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老师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其恕乎!”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什么叫“恕”呢?老师又加了八个字的解释,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曾子也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说我老师这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这两个字了。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 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给出的答案让我们乍听起来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孔夫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他当然不赞成以怨报怨。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止无休。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还有子孙的幸福。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也就是说,你献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在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


传统文化指导现代生活

于丹说,今天我们共同来探讨的话题是“和谐心灵”,就是关于怎样让现代人一边享受丰富的物质文明,一边能保持心灵中简单宁静的幸福。孔子所提出的核心思想是“仁爱”,“仁”字很简单,它的结构是左边一个“人”,右边是“二”,它的基本意思就是每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构成一种仁爱的态度,仁爱的态度就是教人在社会之中怎样和他人达成一种美好的、融洽的、和谐的关系。

有弟子问孔子,如何才算做到了“仁爱”?孔子说:“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恭则不侮”的意思就是:你对别人如果毕恭毕敬,有一个很美好的态度,那别人也不会轻易来欺负你,你希望自己的生命有尊严,那么就对别人尽量的友善。

“宽则得众”就是你对别人越宽容,你就会拥有越多朋友的信任和众人的爱戴。为什么我们一样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有些人活得欢欣而温暖,有些人却整天指责抱怨?他们的生活真的相差那么远吗?其实就像我们面前有半瓶子红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半瓶了!乐观主义者则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表述不同,缘于心态不同。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重要。

   孔子讲的“仁爱”的第三方面是“信则人任焉”。信就是一个人守信誉,说话办事都有他的信誉,一定是要做到的,这样的人“任焉”,就会不断的给他很好的机会,社会上很好的机遇,都会给有信誉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用心灵去认真工作、待人的人,会比那些用脑子、用很多的技巧跟人相处的人走得更长久。

“敏则有功”说的是除了我们的信誉还要用智慧去提升劳动效率,谁敏锐谁就会建功立业,做出很好的成绩。

“惠则足以使人”,就是一个人有恩惠之心才足以调动别人的积极性,让别人为他所使用。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人,他要用一种慈善的、恩惠的心对待他的每一个下属,在精神价值上去肯定每一个人,在金钱和物质利益上去跟每一个人分享,谁有这样的心,才会让别人忠于他,他才会使用别人。

我们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恭”和“宽”,是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信”和“敏”是教我们怎样做事的,“惠”是教我们怎样做官的。做人、做事、做官,这就是我们现代人一生中基本上要做的内容,所以中国儒家的仁爱思想,他跟我们今天每一个人生命中的理想都会相关,他让我们有具体做事的方法,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的角色。

演讲临近结束,于丹教授告诫所有的与会者,“勿呓”、“勿必”、“勿固”、“勿我”,并讲述了一个“小孩的地图与人像”的故事,提醒大家:“当一个人正确了,他的世界就也正确了”。她说,中国儒学讲究和谐,讲究天与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讲究的是每个人“天下己任”、全世界“和而不同”。她祝福每一位朋友永远拥有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作者:孔浩     此文刊登在《孔子文化》2016.12第五期     微游枣庄编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