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宋时期四大画家精品绘画赏析

 听月工作室 2020-12-11

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高峰。这与南宋时期的帝王及宗室子弟多具艺术禀赋、修养、兴趣有关。南宋虽偏安江南,但在绘画上却依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宫廷绘画仍是当时绘画发展的主流,江南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使南宋绘画别具自己的特色。山水画从北宋全景式的大山大水及松石,变成了用笔简括、章法谨严、高度剪裁的边角特写。人物画着重挖掘人物的精神状貌及动人的情节,注重塑造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花鸟画努力进行形象提炼,有着高度的写实能力。而千姿百态的西湖画更显示了南宋画的特色。其时的文人士夫画在主观的表达和笔墨效果的探索上亦有较大的贡献。夏圭、马远、李唐和刘鹤年并称南宋四大画家。

夏圭《溪山清远图》赏析

夏圭,南宋画家。字禹玉,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生卒年不详。其艺术活动时间约与马远同时而稍晚,主要在南宋宁宗(1195~1224)、理宗(1225~1264)年间。宁宗时任画院待诏,受到皇帝赐金带的荣誉。

夏圭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山水画方面。据记载,他亦擅长人物画,但他的人物画作品一幅也没有流传下来。而他所作的山水画,数量却十分可观,流传至今的有《溪山清远图》 、 《山水十二景图》、《雪堂客话图》、《松崖客话图》、《烟岫林居图》、《梧竹溪堂图》、《遥岑烟霭图》、《雪屐探梅图》、《西湖柳艇图》等。或画长江沿岸,或取西湖一角,或作江潮、溪雨、渔村、农舍、烟峦、云树等,平常景物,在他的笔下,变成了一幅幅美妙而充满感情的画面。

《溪山清远图》,宋代,夏圭.png

《溪山清远图》,宋代,夏圭,国画长卷,纸本水墨,纵46.5厘米,横889.1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溪山清远图》局部,宋代,夏圭.png

《溪山清远图》局部,宋代,夏圭

《溪山清远图》描绘晴日江南江湖两岸山色空蒙、水光潋滟的清远秀丽景色。画面从雾景开始,近处的巨崖大石清晰可见。一片茂盛的松林在阳光下生机勃发,密林深处的楼阁院落若隐若现,院前有小桥流水和往来行人。作者非常重视墨色的浓淡对比,近景用墨较浓重,远景墨色清淡。从局部看,画树点叶用墨较浓,而山石用墨相对较淡较干,石上苔点用墨较重,这样在黑白对比中,显示出山石的明洁、清润。后人称夏圭为“夏半边”,而《溪山清远图》显然是全景,原图无款印,也许受了“半边”概念的制约,如此浩渺的江湖山色,竟被后人题称“溪山”。

    马远绘画作品赏析

马远(1140年-1225年),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生长于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绘画大师。

出身绘画世家,南宋宋光宗、宋宁宗两朝画院待诏。擅画山水、人物、花鸟,山水取法李唐,笔力劲利阔略,皴法硬朗,树叶常用夹叶,树干浓重,多横斜之态。楼阁界画精工,且加衬染。喜作边角小景,世称“马一角”。人物勾描自然,花鸟常以山水为景,情意相交,生趣盎然。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家”。存世作品有《踏歌图》《水图》《梅石溪凫图》《西园雅集图》等。

《秋江渔隐图》,宋代,马远,绢本墨笔,纵37厘米,横2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jpg

这幅《秋江渔隐图》是马远人物画的代表作之一。此图为一老渔翁怀抱木桨,蜷伏在船头酣睡。小舟停泊在芦苇丛中。老渔翁的头部处理很见功底,眉、发、胡须的画法用的是传统的线描法,但对脸颊、鼻尖、眉宇、下唇、眼窝的晕染,却极富有立体感,这在古代传统绘画里是一个突出而少见的表现手法,即使在马远其他人物画作品里也没这幅画运用得这么成功。

另外,他能娴熟地用线条表现物象的质感,如水波的轻盈、布衣的皱褶和船板的木质等。几枝将枯未枯的芦苇轻轻摇摆,秋风瑟瑟,细波粼粼,渲染出一片静谧的秋意。画面气氛烘托十分成功,丝毫没有造作之嫌。在宋代人物画中,这幅《秋江渔隐图》的构思常被后世所称道。

南宋李唐绘画作品赏析

李唐(1066—1150),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州)人。北宋画院南渡而入南宋画院的画家,精于山水画和人物画。初以卖画为生,宋徽宗赵佶朝(1100~1125)补入画院。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高宗南渡,李唐亦颠沛流离,逃往临安(今浙江杭州),以卖画度日。南宋恢复画院后,李唐经人举荐,进入画院,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时年近八十。擅画山水,变荆浩、范宽之法,用峭劲的笔墨,写出山川雄峻的气势。晚年去繁就简,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他画的山水画对南宋画院有极大的影响,是南宋山水新画风的标志。兼工人物,初似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方折劲硬,并以画牛著称。李唐的画风为刘松年、马远、夏圭、萧照等师法,在南宋一代传流很广,对后世影响很大。存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教子图》《清溪渔隐图》《长夏江寺》《采薇图》《烟寺松风图》等。

《万壑松风图》绢本双拼 设色.jpg

        《万壑松风图》绢本双拼 设色纵188.7cm、横139.8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一幅画在主峰旁边的远山上,题有“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甲辰是宋宣和六年(西元1124年),李唐已经步入高龄,尽管如此,画中表现的山石仍然是雷霆万钧的阳刚力量。画上的主峰布置在画幅中央,左右有高低参差的插云尖峰,冈峦、峭壁好像斧头刚刚凿过,对一片石质的山,表现出特别坚硬的感觉。

山腰处多多白云,好像冉冉欲動,一方面把群山的前后层次感划分出来,还使画面有了疏密相间的效果,也使整个气氛上有柔和调剂的一面,不会因为太密、太实而让欣赏者有过分的压迫感。

山颠的丛树,近树的松林,有隐有现的石径,加强了画面幽深的情调。左方中景各有瀑布一线垂下,几折而后转成一滩溪涧,涧水穿石而过,如闻声响,真是画到有声就是诗啊!

《万壑松风图》款识题于远峰上一行:“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可知作于一一二四年,其时李唐约七十岁左右,是南渡前的作品。画面山峰高峙,山石巉岩,峭壁悬崖间有飞瀑鸣泉,山腰间白云缭绕清岚浮动。从山麓至山巅,松林高密,郁郁葱葱。山脚下乱石珠连,水流奔涌。大自然雄壮之气扑面而来,给人以气势磅礴的感觉。李唐布局中取近景,突出主峰和崖岸,以造成迫在眉睫的视觉感受。山石皴法,融合了李成、范宽、郭熙诸家技巧,用多种皴法表现不同的石质,如主峰,上端用长钉皴刮铁皴,中部偶尔参以解索皴;在山腰以下使用独创的马牙皴。此外还可以看出其后来创造出小斧劈、大斧劈的雏型。对皴法的运用是李唐在此图中的最大特点,对后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南宋刘鹤年绘画作品赏析

刘松年(约1155-1218),南宋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淳熙间(1174-1189)画院学生,绍熙间(1190-1194)升画院待诏。宁宗(1195-1224)时进《耕织图》被朝廷看重,赐金带,为“南宋四大家”之一。工山水、人物、界画,师承李唐,画风笔精墨妙,清丽严谨,设色典雅,界画工致。常画西湖,多写茂林修竹、山明水秀之西湖胜景。

    刘松年《瑶池献寿图》立轴,绢本,设色,纵198.7厘米,横109.1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传为南宋宫廷画师刘松年所绘。刘松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为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的宫廷画家。擅山水,兼精人物,师承张敦礼,而名声盖师,后人把他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为“南宋四大家”。其传世作品有《撵茶图》、《中兴四将图》、《四景山水图》、《宫女图》等多幅。

此画以想象中神仙寿宴的情景为题材,描绘了西王母仙乐化界的献寿场景。画中众神被树林和迷雾遮挡,远处的山峰只露一角,西王母与帝王相向对坐交谈,众女捧桃献寿,呈现出祥瑞庆寿之寓意。

画中共有人物37人,分为三组。画面中间,在庭院中有24人;画面上方,有双手捧桃侍女两人;画面下方,被树林遮挡有11人。

画面中间为西王母与帝王交谈的场景。画中帝王头戴小冠。小冠是一种束在髻上的发罩,其利用簪导进行固冠。《宋史·舆服志》载:“初,高宗践祚于南都,隆祐太后命内臣上乘舆服御,有小冠。”帝王身穿大袖长袍,袖口宽大,双手收于袖中,腰系革带,腹前有敝膝。与其相对而坐的西王母身穿交领衫,外穿直领对襟大袖袍服,裙长曳地,腰系长带,腹前有敝膝。画中侍女均梳有垂螺髻,身穿交领大袖长袍,内着中单,下着长裙,腰部挂有“宫绦”,即在丝线中打上环节,中间串上玉佩,下垂至地,借以贴压裙服,保持体态优雅而美观,裙摆处露出红色尖履。

画面上方双手捧桃的两位侍女梳有垂螺髻,身穿大袖长袍,外着裙,腰间系有围腰。

画面下方人物分为三组,其中坐于松石上的两位男子身穿衫子,衣襟敞开,袒胸露腹,服饰穿着较为随意;另外两组人物似是大臣随从,穿着较为正式。人物均头戴小冠,身穿交领长袍,衣领处有深色缘边。

听月工作室欢迎您听月工作室欢迎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