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宋大的微信就响个不停, “宋老师,我孩子今天又不想上学了”“他反复说,上学有什么意思”。
一小时后,胡小也接了个电话, “胡小啊,我闺女今天又不肯上幼儿园,怎么办,你快支个招!”
胡小和宋大,都跟着张老师学习已久,是《生命模式》课程系统里的资深助教。 而在和外界相处的过程中,他们听到的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我孩子不想上学!怎么办!”
怎么办? 说实话,这问题,但凡最后能问到心理学老师这来的,基本都是父母已经各种套路、威逼利诱、上到断绝关系,下到把孩子当祖宗供着,想破脑袋也解决不了的。
01
H就是想破脑袋的家长之一。 H的女儿今年9岁,一直是一个让人放心的乖孩子。 然而,大概从一年前开始,孩子先是开始倒着写字,接着不完成作业,渐渐的,一去上学就生病。后来无奈休学一段时间,身体好了后,却无论如何不肯再回学校去。 一说到这里,H就开始情绪激动,用手捂着胸口,反复摇头叹气。
后来,H在课程里进行了探索。 原来,两三年前,H的妈妈生了场大病,从此身体每况愈下。 而H,哪怕已经三十有余、结婚生子,依然是个躲在妈妈翅膀下的“孩子”。 从妈妈生病开始,H就彻底活在了失去自己妈妈的恐惧中。 H不是没想过,要是妈妈走了,自己也不想活了。
H当然没跟女儿说过这想法,却不代表女儿没察觉到。 母女始终是心连心啊。 于是,女儿用自己制造问题的方式(不上学)来吸引妈妈的关注,试图以此留下妈妈。 好在,这个病因在被看到后,已经对症下药的解决。
千万不要以为这是H的女儿才9岁,不懂事。 孩子长大了就没事了?
02
那再说说小q的故事吧。 某期的《生命模式》课程结束后的第二天上午,小q又专门找到准备返家的胡小,请他帮忙看看儿子不想上学的事情。 胡小印象很深,因为这个案时间太赶,他在自助餐厅最后只胡乱扒了几口米饭就去赶火车,一上火车连吃两盒泡面。
小q的儿子,已经大三了。 不去上学,每次和父母谈到学校,就砸东西骂人。 父母着急啊,养孩子就像种树,眼看你十几年播种浇水施肥,就要结果了,结果树倒了。
探索中,原来在家庭中,孩子从来没有被小q夫妇真正的看到过。 孩子感到,每次父母接近他,都是为了让他去上学。 而孩子内心的感受、声音,父母毫不关心。 而每次看到父母为了自己上学的问题,在家里互相指责和争执时,孩子内心都愈发的无助和愤怒,有离家的冲动,只好通过暴力行为来宣泄,对上学也愈发抵触。
个案探索中,当听到儿子说“爸爸妈妈,你们不是真正关心我,你们只是想让我上学时”, 原本温柔贤淑的小q止不住泪流满面,对着老公吼,“让你不要管他!你偏要管!” 很幸运了,小q得到了一份迟到但没有缺席的领悟。
03
也许你还会说,“我孩子要是不上学,我捆也得给他捆去了!” 如果你正巧见过第十三期《生命模式》的那个个案,一定会庆幸自己没这么做。
十三期的一位案主,南方姑娘,有两个孩子。 姑娘发现,如果老公在身边时,孩子再闹腾,她也情绪稳定。而一旦老公不在,她一个人面对孩子时,非常容易暴躁、焦虑、愤怒。 姑娘的情绪也因此在“愤怒——愧疚——愤怒”循环。
个案展开,原来,小时候的她跟外婆一起生活,有一次不想上幼儿园,竟然被外婆绑在小推车上,硬生生的强行拉到了幼儿园。 她至今还记得当时被外婆五花大绑,无力挣脱,在车上哭到昏天黑地的感受。
因为这件小事,当时无助的她,内心积压了极大的愤怒。 在以后的日子里,一旦环境触发她的无助时,那个愤怒就会突然升腾起来,宛如童年的那幕一遍遍重演。 现在,你还想捆孩子吗?
04
“孩子不肯上学”,听起来真的是很大的问题,父母的焦虑可以理解。 那么,怎么办? 打压有用吗?没有。 讲道理有用吗?没有。 威逼利诱有用吗?没有。
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孩子不愿上学、孩子多动、孩子打架、孩子暴力……等等让家长头痛的现象,其实背后都是因为孩子各自家庭里的原因导致的。 作为家长,如果你的关注点只是停留在孩子的行为层面上,并且试图去改变的话,那注定会是一场无意义的行动。 真正的解决之道,需要通过心理学带领,去真正看到孩子内心。 当你看到孩子内心的真正动力时、关注到孩子内心的真正需要时,一切自然有解。
“如果你用过所有方法都无效,不妨试试心理学”——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