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弟子规》应不应该学?

 珠海老杨品谈 2020-12-11

过年这些天,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声音越来越高。

有过春节的原因,每年的春节都是一次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过程。

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春节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日前正式公布。中共中央宣传部负责同志就意见的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能看出国家对这方面教育的重视,这次提高到了发展工程的战略高度。

一个民族固守自身的文化是必要的,不然就不能称其为一个民族。特别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文化认同为民族认同的标准,有别于西方民族的血统认同。从这一点上讲文化认同要高于血统认同。

2 

《意见》大致是说: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现就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提出如下意见。

意见分了四个方面:

一、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

从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四个层面提出了要求。

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二、主要内容

分为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个方面。

其中,核心思想理念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三、重点任务

任务有七方面:深入阐发文化精髓、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

在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这项任务中提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编写中华文化幼儿读物,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修订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教材。

等等,这些关于中小学教育的内容。

四、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政策保障、加强文化法治环境建设、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创造性。

3 

国家有提法,民众就会有相应的反应。

而后网上就有人说,《意见》中在小学阶段实验教材的一年级课程中加入备受争议的《弟子规》等等。

读了《意见》的全部内容,没有这一项要求,纯粹是瞎传。

201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了一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包括《论语》、《孟子》、《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声律启蒙》、《中国古典诗词欣赏》。从现实看,出版的意义大于实际的意义。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就不同于其他商业出版社出版的有关读物,因为做为教材是通过教育工作人员重新编排的,更能适合中小学生的阅读。

《弟子规》的教材中有四项内容:注音正文、注解、拓展、汉字字体识读。是一本不错的传统文化启蒙读物,适用于小学的中高年级。

这些年来关于《弟子规》的争论很大。

一方面很多人把《弟子规》进行了商业化推广,商业的目的很明确,所以就会夸大《弟子规》本身的教育意义,说什么是经典中的经典,对孩子的教育有多么重要。

另一方面一些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出来喊话,说《弟子规》是封建糟粕,害了中国古代人,现在又有人拿出来害现代的孩子们,是伪经典。

这两方都夸大了《弟子规》的功效,它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坏。

《弟子规》本来就不是经典,在古代也不是,在这方面没有什么可争的。

《弟子规》的作者叫李毓秀,是个秀才,字子潜,号采三,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具体生卒年不详,是山西人。

《三字经》成书于南宋,作者叫王应麟(1223—1296),浙江宁波人。进士出身,出任过太常寺主簿,相当于国家教育学院的主编,《三字经》算是蒙学中经典教材,也不能算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而《弟子规》是学习了《三字经》的写法,李毓秀自编的一本自用教材。

秀才出身的李毓秀在读书上没有博得什么功名,也只能教书谋生,开了家私塾叫敦复斋。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根据《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编了这本教材,最早并不叫《弟子规》而叫《训蒙文》。后来又传给其他教书先生使用,其他人又对其进行了修改,道光年间之后才传编全国改叫《弟子规》。

《弟子规》全文仅仅三百六十句,三字一句,共一千零八十个字,像《三字经》一样采用了韵文的方式,易读易记,一天记三字,一年就能熟背于心。

《弟子规》算是中国古代孩子的《日常行为规范》,是当弟子的规矩。

这里的弟子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个是当学生,一个是当父母的孩子。

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思想。

儒家的主要思想是仁爱,仁爱是通过孝悌表现的,但这背后藏着一个最大的意义是忠。孝悌了才能忠,都对皇帝忠心了国家才不乱,不乱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儒家的思想成就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但一个事物总有它的发展过程。

中国儒学从孔子时期的复周礼,到孟子时期的民本仁义,再到宋明的理学,一直在意义上进行变化。到了清朝,儒学变成了自上而下的统治术,从现实意义上讲就越来越不可取,才有了五四新文化运动。

也就是说到了民国时期依靠一个儒学保证不了社会不乱,保证不了百姓的安居乐业,中华民族需要新思想来补充营养,我们才慢慢地接受了西方的一些进步思想。

为了进步,有的时候就要否定旧的思想,这样就会产生文化上的碰撞,这种碰撞到现在一直没有停止,这才有了争议。

从上世纪末开始,传统文化热开始抬头。这是经济发展的结果,生活好了,人们开始回头看了,觉得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还不错。

但经济的长足发展也让一切不知不觉地遵守了商业化的规则,问题也就来了,从对传统文化的留恋到夸大传统文化的价值,再到把价值变现,味道就完全不一样了。

国家提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文化的一种自我免疫现象,我们觉得不能丢失了自我,这和我们记住自己姓什么一样。是国家行为,更是文化现象。

文化本身并不是知识,是生活习惯,传统文化就是传统的生活习惯,不同时代的文化现象记录了不同时代的生活习惯。

满清贵族的提笼架鸟也是一种文化,透过这种文化现象,我们知道了那个时候的人怎么生活,当然,这并不是优秀传统文化,所以我们就没有延习。

用两根棍吃饭是一种生活习惯,是我们的筷子文化,是我们优秀的生活习惯,我们继承下来了,成为了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

用毛笔写字是我们的传统写字习惯,但太不方便,我们用了钢笔,后来钢笔也不方便,我们用了圆珠笔,到现在没几个人用笔了。

现在有比筷子更方便实用的东西吗?没有,如果有,我们也一定换了。

所以说继承传统文化并不是回到从前,从前是永远回不去的,继承传统文化只是让我们记住,我们走过的路,一代一代是这样走过来的,别掉坑里。

文化是对过去生活习惯的记录,通过文化现象能更好地了解我们走过的路,以便能更好地认识前面的路。

《弟子规》能让我们知道古代孩子怎么学习,家长、老师对孩子有什么要求,哪些现在还有用,哪些没有用了,这是学《弟子规》的真正意义。

孩子要不要学呢?可以当识字教材来学,好记好背,不应该当行为规范来学,更不应该相信商业化吹嘘的那些神效。说白了,可以当儿歌念。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还应该交给学者们来做,一个学中文的大学生把《弟子规》搞明白两小时就够了,其中的对与错他连想都不用想。

传统的东西有的时候还真不能从娃娃抓起,特别是中国那么复杂的传统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