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伟:传统文化走进高中语文课堂的思考与实践

 昵称15221501 2021-05-22

发《中国教师》213月刊     

 传统文化走进高中语文课堂的思考与实践----推荐人:胡阳新

湖北省鹤峰县第一高级中学     唐伟     邮编:445800

      摘要:当前,由于许多语文教师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无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导致课程目标无法有效实现。从新课标编写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来看,该教材大幅度地增加了语文诗歌选文的比重,特别是还增设了梳理探究板块的学习。由此可见,新课标要求教师注重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因此,在如今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整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让学生在成长中可以自由的吸收传统文化的养分,培养他们保持优秀的道德文化品质、正确的价值观念,让他们充分展现新时代的青少年独特的风貌。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渗透策略;新课程改革 

      高中阶段的教学以高考为目标,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基点,关系到学生未来的人生与发展,是决定学生命运的关键环节。为了让高中生能够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高中语文教师一般都是将高考语文试题的考查点作为教学的重点,这种应试教育确实对学生的成绩起到一定的提升效果,但也正因如此,抛开考试之外的其他环节都被忽视了,这样的教学就导致了高中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急剧下降,尤其是不能通过语文教学了解中华民族更加丰富的传统文化,不能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进行学习、理解、传承和发扬,致使传统文化出现断代、断档问题。由此观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积极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必须成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正确理念,将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提到更高的高度。

      一、引导学生分析写作背景,渗透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材当中有不少的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和经历相距甚远,学生理解起来有较大的难度,无法准确把握文章当中所表现的思想与内涵。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带着学生深入对文章作者的创作背景以及生活的背景进行剖析,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涵,深入理解文章所表现的情感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洗礼。比如,高中语文教师讲解有关《陈情表》这一文章中,文章主要是李密写给晋武帝的一篇奏章,介绍了自己幼年的不幸生活遭遇,介绍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感,为了照顾祖母拒绝做官的请求,属于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如果单纯翻译这篇文言文,高中生无法深刻理解文章作者所表现出来的复杂情感以及为祖母尽孝的情感。可若是能够深入对李密的生活以及创作背景进行分析,学生学习起来会比较容易,将会深深意识到祖母对李密的重要。在作者所营造出来的情境当中,感受到对祖母养育之恩的感情,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当中的孝道。    

       二、立足语文教学,营造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古诗词本身蕴含的丰富德育思想之外,教师还要善于通过环境育人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多种文化氛围营造,增强对高中生的熏陶和教育。教师可以在荷塘月色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周敦颐的《爱莲说》,杨万里的《莲花》及李白诗篇中的《古风》,让学生从荷花入手,学习其高洁品质,从古人对莲的称颂中,学会有效的表达技巧,体味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意蕴。除了引导之外,有机评价也是推进学生行动落实的重要一环,让学生们自主表达的同时,教师要依托评价开展必要的品格教育,对于学生的一些思想、行为,教师要积极对学生开展有效的评价,依托评价教育,鼓励学生积极进步。
       
三、合理设置悬念,渗透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也要求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仅要有科学的认知,还要有自身独特的见解和分辨能力。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为主。在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要逐步渗透,要结合学生的基础能力和兴趣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悬念,让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和探索。例如,我国古代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何为字?字与名又有何关系?字与名字有何规律?依据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出来的规律,让学生为自己取个字,这可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是很难被教师注意到的,但却是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教师对这些细节之处加以研究进行教学拓展活动,同时设置一些问题悬念,一定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索欲望,提高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效果。

     四、 以问题的设计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起点

     学生作为学习知识的主要群体,老师应把学生放在首位,把自己的教学作为辅助力量,进而推动学生学会自主性学习。因此。老师在备课时,需要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然后设计出有利于学生自主思考的教案。例如,老师可以提前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并整合相关知识,进而设计出可供学生探究的问题或题目,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当然,老师设计的问题首先需要具有代表性,并涵盖主要的知识内容;其次,设计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才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再次,老师设计的问题应贴近生活并具有趣味,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最后,问题不能过于死板,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进行延展性的思考。

     五、 立足文本,挖掘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编排而成的,篇篇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是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有力载体。在开展以传统文化教育为目标的高中语文教学时,教师应从教材内容出发,认真钻研教材并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传统文化思想,将教学重点由以往的基础知识教学,转移到对文章或相关背景知识中隐含的传统文化思想、观念,及其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学生对文章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以及价值观等传统文化思想和理念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从文化视点上深入分析文章内涵,从而更好地凸显文章的文化特质,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例如,以《荷塘月色》这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为例,文章以充满艺术性的描写手法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令人陶醉的荷塘美景图,将作者当时彷徨苦闷的心境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巧妙融合了起来。文章对写景状物段落的描写十分经典,且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将月光映射下的荷塘美景生动地展现了出来。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着重、反复阅读这两段的景物描写,体会文章语言的妙处,激发学生内心对于这种美景的喜爱之情,同时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我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从中渗透传统文化方面的思想,在加强基础文化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了传统文化等更深层次方面的教育。如此,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挖掘,加深了学生对文章所蕴含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便于学生从文化视点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

      六、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精神的了解,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则需要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阶段,积极通过实践活动,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渗透和传承。比如:在高中语文教学期间,教师可以采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方式,要求学生在课堂或者课后对《论语》《诗经》等古典阅读书籍进行阅读,并从中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感悟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进而有效地加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面认识和理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此同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结合传统节日,开展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渗透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观念和理解看待中国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进而有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高中语文教育效果和育人效果。

      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仅仅靠教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学生本人自己多学习传统文化,适当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课外生活中,充分利用教师给予合理的指导。组建兴趣小组、组织学生课外学习传统文化,领悟内涵,从而塑造良好习惯。课外实践主要以学生为本,老师为辅,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多教导学生、多督促学生去学习传统文化。多方面学习与多层次感悟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学生自身学习能力与文化素养。组建学习比拼,提高学生上进心,让学生从而获得一些对自己较深的感悟,从而真正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组织对外学习活动,多看、多学、多做等等,让学生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知识。     

      总之,中华经典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的渗透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需同学们多多感悟,传统文化只有更好地融入高中语文教学当中,我们才能将传统文化更好地渗透到语文教育当中,彰显出传统文化价值,并且在教育过程中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弘扬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正确树立学生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
孟祥萍 论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4年,89期。
     [2]
纪艳颖 论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年,12期。
     [3]
唐方方 论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年,10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