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高祖李渊为什么想要迁都?防外贼是假,防“家贼”是真

 夜读史书 2020-12-12

朝武德七年(624年)七月,突厥大军南下,唐朝北部多个重镇都遭到了攻击。对于当时立足未稳的唐王朝来说,突厥来侵算是家常便饭,大多数情况下,突厥人劫掠一番就会带着战利品主动撤军,所以无需大动干戈前去迎战。然而这次却有点不一样。根据前线发回的战报显示,突厥颉利可汗亲自领兵,倾全国精锐南下,兵锋直指长安,这显然不像是打算干一票就跑的样子。

由于军情紧急,唐高祖李渊立马召集朝臣商议对策。在皇宫大殿上,大臣们分成了两派。一派主战,提议立即出兵与突厥人火拼;一派主和,提议多“赏赐”些金帛财物,突厥人自然就撤了。就在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有个大臣却提出了一个让许多人都惊掉下巴的建议。

据《资治通鉴》记载,该大臣提议:“突厥所以屡寇关中者,以子女玉帛皆在长安故也。若焚长安而不都,则胡寇自息矣。”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突厥之所以经常南下劫掠,主要是因为长安太过繁华富庶,如果将京师迁出,再一把火将长安给烧掉,那么突厥就不会来了。

为躲避突厥进犯而焚毁自家国都,这主意怎么看都觉得很蠢,所以无论主战派还是主和派大臣都向该大臣投去了鄙夷的目光。然而让大家都想不通的是,皇帝李渊却觉得此计甚妙。而且李渊还当即下令让中书侍郎宇文士及去南方找合适的迁都地点。

看到皇帝意志坚决,朝臣们自然不会再跳出来反驳。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宰相裴寂等人则连称皇上英明。满朝文武之中,只有一个人旗帜鲜明地表示了反对,他便是当时的秦王李世民。那么问题来了,明明看上去很白痴的建议,为什么李渊、李建成、李元吉、裴寂等人都会赞同,只有李世民一个人能看出这是馊主意呢?

正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李渊、李建成、裴寂等人都是人精,普通人都能看出迁都的建议很蠢,他们怎么可能看不出呢?事实上,这个看似很不着调的建议,背后却包含着复杂的政治斗争。

当时,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的储位之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照理说,作为嫡长子的李建成应该是皇位的不二人选。可是秦王李世民军功盖世,是大唐王朝开国第一功臣,而且在军中的支持率极高。这对李建成的太子地位形成了严重挑战。

李渊作为皇帝和父亲,他自然希望未来的皇权交接能够平稳过渡,不要上演祸起萧墙的悲剧。而且隋朝废长立幼的前车之鉴还历历在目。所以无论李世民多优秀,对李渊来说,最适合的继承人始终是李建成。想要确保李建成的地位,那就必须遏制住李世民不断上升的趋势。

长安距离北部国境不远,突厥骑兵部队通过长途奔袭,在很短时间内就能直插帝国心脏。要抵御住这种类似“斩首行动”的突袭,必须要有非常优秀的军事统帅坐镇,而李世民自然就是第一人选。所以只要国都在长安,李世民就一直有建功立业,扩大自己影响力的机会。而一旦把国都迁往南方,突厥骑兵就没什么机会发动“斩首行动”了。届时只需要让普通将领负责边境防御工作就足够,李世民没机会挂帅出征,自然也就没机会进一步建功立业了。所以李渊同意迁都表面上看是防突厥这个外贼,背后的真正目的却是防李世民这个“家贼”。

当然,这个迁都建议最终还是没有被执行。李渊可能是想借此事敲打一下李世民而并非真有迁都的决心。因为众所周知,当时长安是国都的最佳选择,没有之一。

读历史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解读出事件背后的博弈与较量,而不是将其作为简单的故事来看。如果把李渊、李建成等人赞同迁都理解成是蠢,把李世民反对迁都理解成是聪明,那就显然没读懂此事背后的真相。历史是前人智慧的结晶,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许多类似的情况却往往还会在大家身边不断重现。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许多问题,往往都能在历史事件中找到最佳答案,“以史为鉴”可以让我们的人生受益无穷。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