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芳:如何鉴别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

 茂林之家 2020-12-12
董芳:如何鉴别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

文/董芳(北京安定医院10病区主任)

临床中有一些患者,有的医生诊断为“双相障碍”,有的医生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家属非常纠结。

确实,双相和精神分裂症有很多容易混淆之处。要准确鉴别这两种疾病,需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一、精神分裂症概念的由来

1896年,德国精神病学鼻祖克雷丕林在长期临床观察的基础上,根据病程是否会出现“进行性恶化”,将内源性精神病一分为二:病程逐步恶化、结局会是“痴呆”或“精神衰退”的,称为“早发性痴呆”;另一种为“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后者便是现在的“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

直到今天,克雷丕林的“二分法”在精神病分类学中,仍然有着最权威的影响。

1911年,瑞士精神病学家布鲁勒提出“4A”基本或独特症状,并首次提出“精神分裂症”的概念。他认为联想障碍 (association)、情感淡漠 (apathy)、矛盾意向 (ambivalence)和内向性(autism),为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幻觉、妄想、行为障碍仅为附加症状。

“4A”症状今天仍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对于疾病症状本质的理解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不同医生对“4A”理解不同,也就是认证的一致性差,家属更是难以理解如此晦涩的专业词语。所以“4A”虽然重要,但是在诊断的“实用性”上差了一些。

1959年,施耐德提出11个“首级症状”可用于诊断精神分裂症,包括思维鸣响、争论性幻听、评论性幻听、躯体影响妄想、思维被夺、思维被插入、思维被广播、被强加的情感、被强加的冲动、被强加的意志、妄想性知觉。

“首级症状”在精神分裂症中发生率高,在70%左右;另外,“首级症状”容易识别并达成一致,并且认症的一致性较高,有些症状家属都能把它们“对号入座”,因此是《国际疾病分类-10》中精神分裂症症状学标准的基本框架。

目前精神分裂症的概念,以克雷丕林的持续病程、功能结局差为基础,加之布鲁勒和施耐德的症状学表现,所谓的症状学表现,归根到底是思维障碍。

二、双相障碍与精神分裂症的相似之处

双相障碍是一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的疾病,病程早期误诊率高达30%-60%。

相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思维障碍为主要表现,双相障碍的核心是情绪障碍。但是,双相障碍的急性期可以出现几乎所有精神分裂症的常见表现,即精神病性症状。也就是说,幻觉、妄想双相患者也完全可能出现,甚至“首级症状”中的被动体验等也可见于少数患者,或者因为患者的表述被误认为存在。

有些躁狂发作急性期的患者,思维联想迅速,连高年资精神科医生也很难与精神分裂症“4A”症状中的联想障碍相鉴别。

理论上讲,双相障碍的原发症状为情绪问题,精神分裂症原发症状为思维症状。如果精神病性症状出现在前,考虑是精神分裂症;如果情绪高涨或低落出现在前,精神病性症状出现在后,那么考虑是双相障碍。

但是非常遗憾,患者尤其是急性期的患者,往往很难说清楚或者回忆清楚到底哪个在先。

另外,还有一些理论上的鉴别点,如精神病性症状与心境是否协调、妄想内容是否荒谬泛化等,更是只能适用于那部分典型患者。

加之有些患者对症状的描述并非十分准确,导致认症困难,诊断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有些患者从横断面来看,很难区分到底是精神分裂症还是双相障碍。

三、社会功能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和影响因素

根据克雷丕林的“二分法”,病程和结局的不同是区分两者的关键。加之一些患者横断面难以把握,病程和功能在鉴别中地位尤为重要。

如果病程是间断的,有明显间歇期,患者社会功能好,可以正常工作、生活,那么是双相障碍可能性大,反之亦然。

但是,病程和社会功能影响因素很多。首先,决定于治疗效果。部分双相障碍患者,治疗效果不好,长期处于心境不良状态,或者情绪高高低低,便很可能导致其长期不能正常工作、生活,影响社会功能。相反,有些早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如果及时治疗,按医嘱维持用药,社会功能却有可能保持。

其次,病前功能基础。我有一个案例,患者是精神分裂症,清华大学毕业,治疗依从性好,症状控制得好,功能一直保持良好;而有些双相障碍患者受本身能力、性格基础的影响,功能反而可能不如这类精神分裂症患者。

再次,环境因素的影响。有些双相障碍患者应激源长期存在,影响了疾病的恢复和社会功能。再就是家属汇报的主观性。每个家属对患者的期望值不同,有些患者只做些基本的家务,家属便非常满意,认为跟正常人差不多;也有些家属对于患者要求较高,动辄认为其“病没好”。

四、难以鉴别怎么办?

基于横断面症状表现和纵向的病程、功能结局,大部分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可以得到鉴别的。但也确实有少数患者,即使纵向观察数年,争论仍然很大。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患者只要有“紊乱”就诊断精神分裂症,到最近十几年,某些时段一些医生发现患者情绪或高或低就考虑双相障碍,用情绪问题合理化解释精神病性症状——这个话题争论不休。由于缺乏有效的客观检查来区分,谁也说服不了谁。

我个人观点:区分的关键,一个是排除影响因素客观评价病程和社会功能;二个是提炼症状,化繁为简,找出一个最突出、存在时间最长、最影响功能的症状,看这个症状归属于思维问题,还是情绪问题。

另外,不同的精神疾病,只是大脑损伤的区域和严重程度不同。而大脑是复杂的,损害不是单一的,因此,有部分患者确实处于两种疾病的模糊地带,难以非黑即白地准确归类。

遇到这种患者,不一定非要追求明确的诊断。精神科的治疗仍处于对症用药的阶段。既然这部分患者既有精神病性症状,又有情绪问题,那么抗精神病药物和心境稳定剂或者抗抑郁剂,都是有必要的。

难以排除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往往提示大脑的损害程度和区域,与精神分裂症有相近之处,所以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是非常必要的。有时跳出诊断,着眼于持续的治疗和功能的康复,反而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作者简介

董芳,北京安定医院10病区主任、博士、副主任医师。北京市科普专家,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精神卫生分会委员。擅长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诊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