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涉县固新镇固新村传统聚落与民居研究(五)

 东海若水斋 2020-12-12

2020-12

图片

固新村传统聚落与民居营造技术

概论

由于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的我国近代经济水平落后, 社会经济主要以农业和手工业苦苦支撑。而发源于那个时代的中国传统建筑在经历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巨大社会变革, 渐渐发展成为当今极具地域特点的农村建筑体系。河北省作为一个相对而言在全国范围内较为落后的省份, 在像固新村这样在近现代经济水平落后的地区, 仍保存有拥有因地制宜、 结构简单等优点的传统居民建筑。 它们与城市建筑在各方面大不相同, 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考验, 对于我们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图片

建筑材料

材料是建筑建造的根本, 在建造时必须全面考虑建筑材料的性质。以下介绍固新村的传统建筑材料:(1) 土壤:固新镇由于地处太行山余脉, 主要土壤类型有黄土(褐土) 和潮黄垆土(草甸褐土),沿着清漳河流域分布有风沙土。生土属于土壤的一种, 拥有成本低廉、 制作耗时少等优点, 被广泛使用在固新镇的传统建筑中, 有时会与原生土混合使用。当生土的物理结构发生变化而本质不改变加工而成的土质为加工生土, 同时在土坯和夯土的加工中运用的材料具有普遍性的特点。这种材料在运用过程中拥有完善的技术, 制作简便应用便捷, 材料具有高强塑造性, 多样化与实用性结合并在短时间内就能建造完后的优点, 特别是夯土、 土坯砖等加工过程更具这些特点。加工生土还有一大特点就是保温效果好, 比起粘土砖, 其特点更具显著, 能够重复利用, 属节约性资源。当加工生土构成的建筑被拆后, 就能作为普通泥土使用。目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研究让加工生土在原始传统的方式不变的前提下利用高端技术方法与新型加工方式, 让其利用率不断提高有效性与普遍性相结合, 为当代乡土建筑提供优良的材料, 实现建筑制造业平稳长久进步,更加重要的一环是做好生土利用研究。(2) 所谓砖石就是具有高度保温有效隔热, 耐用性能强, 可防雨水与其他腐蚀性液体的损坏的在众多传统建筑材料中经常利用的建筑材料。最原始的砖石烧制采用简单方便易取的材料, 建造成本低适用性强的的砖石材料。在漫长传统文化背景之下, 陶瓷工艺源远流长, 影响了砖石烧制的方法, 从中受到启发, 借鉴其烧制方法, 其中以青砖为代表的建筑材料的发展成为中国传统居民建筑房屋的首选材料。建筑使用的砖坯就是粘土或者是河中的淤土制成, 用工艺技术完成干燥才可以放入窑中进行烧制环节, 最终完成流程。青砖与红砖规格相似一般为 24. 2×12. 1×6. 1cm, 规格为35×35×8cm 的为提供雕刻材料, 细腻光滑, 纯度较高,色泽纯朴, 显俱从容特色, 同时抗压力强, 可防潮湿或腐蚀, 保存周期长, 吸收能力强的大青砖, 亦可成为方砖。石材的主要特点包括它即具有高度物理性能方面的优势, 又有化学性能优势,抗压力强, 防腐蚀潮湿等特点。在建筑构建中是不可缺少的材料。一座建筑物拔地而起时, 在墙基中需要石材的奠基, 墙身的构筑大部分需要石材, 房子邸垫,角石以及台阶的构成大部分需要石材。与土坯强相比, 砖石墙的抗压能力强, 使用周期长, 不宜被腐蚀, 不仅可以增加使用时间, 而且不宜破坏。但石材应用也有一定的缺陷, 由于采石行业收到经济发展的制约, 采石科技不发达, 需要花费纯人力开采, 但劳动力与工资收益不呈正比, 工人的劳动只能得到微薄的工资待遇, 导致劳动资源欠缺, 这些因素严重阻碍石材行业的发展, 由于固新村周围的山脉盛产石材, 所以当地人一般自行开采。

图片

(3) 而木材的应用更是普遍, 我国古代建筑主要有木材构成, 木材的作用广泛。它的横向性能与竖向性能都很好。前者拥有高度防曲的优点, 加工过程简单易行, 后者可加固定型作用。它的利用率也很高, 可以制作各种各样的木材制品。木材主要运用固新村地区盛产数目种类中具有耐用性、 坚韧等特点。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木材建筑似乎与人类日常生活相隔甚远, 所有建筑物似乎与钢筋水泥挂钩, 但是木制材料可以雕刻优美的工艺品只有运用木材才可以将工艺之美表现的淋漓尽致。传统民居在建造方面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以往人们只注重建造房屋的材料好坏, 而忽视了其建造形式,而形式才是决定民居品味高低的标准。在张家界看到的民居正好印证这一点, 其民居多用砖、 土等材料构成, 通过人们简单搭配, 巧妙地将其建造成高大上的艺术形式, 令人赞赏。

图片

承重结构

中国传统承重结构

中国传统承重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抬梁式, 一种穿斗式。在过去,古建筑多为木质材料建造, 所以建筑史学界粗略将其承重形式分为这两种也就不足为奇。首先介绍抬梁式的承重体系。这种形式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很完善, 经过这些年的不断改进, 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承重方式。抬梁式构架首先在木基上立一柱, 然后支梁, 其次再安装短柱, 再放一梁, 层层推进, 最后在最上层放一柱来承受脊梁。如此一来这样的结构就有了立体感。然后介绍其如何承重, 首先是向上的柱子起到支撑的作用, 然后将力传到梁上, 梁容易受弯, 继续将力传递到椽、檩上, 最后传递到最下面基础部位。梁是此承重式最重要的一环, 其有优缺点。在空间内可以灵活机动是其优点, 但用梁较多容易浪费木材是其缺点。通常在山上居住的人们用五架梁就可以满足日常需要, 用五架梁是有原因的, 当时律法规定构造房屋的梁柱必须等于或少于五架梁。五架梁是当时的专有名词, 是通过梁柱上所承重的檩条数量来命名的。如果人们觉得还不足以满足家庭需要, 这时完全可以建造廊步这样檐柱构造的结构, 廊步既可当做外廊, 又可增加空间包容室内。抬梁式木构架虽受屋顶很重的力, 但其柱子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完全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穿斗式架构的绰号是“立柱型” 。这种做法是用于住宅小区与一般南方灯光屋顶,古代普通住宅穿斗架, 仍在使用外挂梁或门楣架构框架大型寺庙。穿斗式架构直接支持与塔不同高度檩条, 还有许多许多檩柱, 例如该柱的八个阶段应该是 9 个长短檩条。为了确保稳定性, 每列是通过芳高调用平坦柱, 通过在的芳高中间的使用多个芳的, 更多的使用。在这样的多个行和列的容器桶檩, 设置在上檩子, 覆盖瓦片的纵向幅材渗透, 屋顶建造。压力的情况下穿斗式架构也是很清楚的, 在屋顶的檩条的负载直接通过柱, 只有一个稳定的垫压的部件。所有与使用的不易变形的行载波三角系统。然而, 纵臂檩, 共屋檐装饰墙面或砖石木壁板纵向刚度的稳定性相对较差, 夯土墙差很多。

图片

固新村传统民居建筑承重结构

作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固新村地区传统民居建筑, 其基本的建筑结构体系是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相吻合的, 但是因为地域气候不同和受到材料、 经济条件制约、 施工技术差异的影响, 于是表现出自身的特点:主为木构架承重体系, 辅为墙体承重体系。(1) 木结构承重 多以硬山顶为主的固新村传统民居, 固新村地处山区, 气候较平原地区较寒冷, 屋面荷载量大, 所以选取的结构形式是抬梁式——可承受较大荷载 。固新村的传统民居中正房的结构承重等级最高, 是有正脊的屋顶构架, 固新村传统民居的常见结构形式是“四檩三挂”、“五檩四挂” 。

图片

(2) 墙体承重中国传统民居向来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 明清以来, 在民间大量用砖推动了民居承重结构的巨大变化。由全木构架体系, 但入清以来木材积蓄日渐稀薄,使匠人及业主被迫不得不另寻新的结构材料及构造形式, 以满足大量民居的建造。于是就有木屋架, 坡屋顶仍然保留,以墙体代替木柱承托屋架——墙体承重体系这种体系的诞生, 房屋无檐廊, 前后檐墙直接承托屋架大柁, 山墙直接承托檩条,四面墙壁都承重。一种很古老的结构墙体承重, 汉代建筑中已大量利用夯土墙作承梁的墙体使用, 只是在唐宋以后, 中原地区的木构架技术日渐成熟, 灵活多变,适应性强, 才慢慢成为民居建筑结构的首选, 实墙(砖墙、 土墙、 石墙) 搁檩反而少用。固新村地区传统民居多采用夯土或土坯砖砌筑作为承重墙, 其具体做法是采用土坯墙承重或土坯砖墙下端加设木质地圈梁, 墙中加木柱, 墙上端加横梁等, 有的是单一的砖墙承重, 同时作为围护结构。

图片




墙体

(1) 砖墙 砖墙多为固新村的传统民居建筑外墙, 其三面围墙都是用砖垒砌而成,用白灰或青灰勾缝, 运用最简单干净的材料, 体现出独特的雅致。“干摆”和“丝缝” 是墙砖砌方式多采用的两种方式, 墙体的下面部分用干摆做法, 俗话说的“磨砖对缝” 就是“干摆” 。一块长方体的砖经过“打直” (画线) 、 “打扁” (沿线凿去多余部分) 和“过肋” (在前面基础上用斧子劈砍) 这些步骤后才能形成楔形砖, 在其表面还要进行包灰等多道工序。因为墙面非常注重砖与灰缝的观感, 所以砖的加工必须“块块过斧” 。由于楔形表面留有“包灰” 的余地,砖的立缝和卧封都不会挂灰, 所以使砖在搭接过程中严丝合缝, 其砖缝细如丝,墙体表面平整光洁, 质感十分细腻, 棱角非常完整, 具有工整严谨的表面效果,使墙面产生“一块玉” 的观感。

图片

墙上的上半部分多用丝缝的做法, 丝缝做法可与干摆相提并论, 加工的复杂程度上比干摆略逊一筹, 但追求灰缝的装饰效果。“丝缝”砌发多使用老浆灰, 以便得到灰砖青缝的效果。地方建筑中经常使用白色灰膏, 十分讲究灰砖白缝的效果。若干摆砌法的关键在于砍磨得精确,那么丝缝砌法还要十分注重灰缝的平直、 厚度一致以及砖不得“游丁走缝”,待丝缝墙砌好后要“封缝”。墙面的装饰效果之一。干摆和缝合更多地使用拼接的十字拼接, 即砖到长体暴露, 更不用说砖砌,而十字架如果处理不合适容易出现结问题, 所以墙壁每隔几层砖会添加一层定头露明丁砖, 所以重复。砖和砖的垂直搭接, 其被称为黄金海岸的稳定性。

图片

(2) 土坯墙 在氏族社会就己经开始土坯工程技术, 土坯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 在农村的各类建筑中, 由于取材便捷, 价格低廉, 大大超过其他材料, 所以都用土坯材料。土坯的做法是:先将坯土堆积在平地上处理, 使土质细密, 没有杂物, 再将稻草层层放置于坯土上, 用水将草土浸透然后进行搅拌, 使水、 草、 土三者完全粘合,再使用木制坯模子当做轮廓, 将泥添入抹平, 之后再把木模子拿掉, 晾干就成为土坯。曝晒三五天干燥后便可使用。防寒、 隔热。但是弱点是怕雨水冲刷, 必须用黄土和泥抹面, 每年春季需再刷浆一次才可保证墙壁的寿命。土坯的抗拉、 抗压和耐久性相对来说还算不错, 在土坯之内放入木棒三至四条, 使土坯有抗弯性,在门、 窗上部一般起到过梁的作用。用它砌筑墙壁可随意加宽, 其尺寸一般是 370×160×65mm 左右, 外墙厚500-600mm, 内墙厚 300-400mm, 用土坯不但可以砌出多种多样的砌体和屋内的火坑, 而且可以建造土坯楼、 土坯台、 土坯塔等。

图片

岱土块也是一种土坯技术的应用形式。在低洼地带或水甸子半干之后, 将土挖成方型土块, 晒干之后做墙体材料使用。水甸子里杂草很多, 草根很长, 深入土内盘结如丝, 成为一个整体, 非常牢固, 草根带土切成方块取出, 用它来砌筑墙壁将会非常牢固。可用于房屋的墙壁和院墙墙壁处, 出产量非常大, 在固新村仍有很多民居院墙使用 。岱土块的砌筑方式也是很多种, 一般在生土民居中采用的砌法有:侧顺与平丁交错、 侧丁与平顺交替、 侧丁和侧顺交替、 侧顺与平顺交替、 全侧丁砌。所有的平缝都是用泥浆坐浆, 立缝则不需要, 其作用在于使砌块相互紧凑。各种砌法的平砌间层都是为了加强土坯之间的联系, 因为岱土块遇水会变软, 所以不能用全平砌的方式。

图片

墙基

固新村内传统的村民房屋建筑墙的墙基脚通常会有三种做法:①夯实素土, 这是最简单的做法, 土坯房一般会采用墙下面没有任何基础的砌墙方法。墙体的厚度会在 60 厘米上下。整平基地时一般会使用素土, 最多会将数层半厚宽度的土坯砖砌在墙内部、 外部勒脚处用来保护墙体, 有的也用三合土、 碎砖石等材料夯砸形成, 基础通常只会有较浅的 0. 03m。②毛石基础, 毛石基础的厚度大小通常会在 1m 之上, “过河转” 就是在石基的上层再多砌三层或者五层砖, 这是一种避免墙体受潮的方法, 在墙的外围一般是 49 或者 37 砖墙, 内墙一般是各种土坯墙体之间混合建筑或者 240 砖。③民居院落建筑底部的基础板式, 它通常会高出地面然后成为一个整体, 经常使用青石板来堆砌成民居院落建筑。整块的石板多被用于基础和勒角, 用整块石来砌筑建筑墙体的做法一般只会在富裕人家出现。用石基作为墙基的基础是最好的选择, 石块之间相互紧紧挤在一起, 有较强的抗压能力。

图片

小结

本章主要从围护结构、 建筑选材、 承重结构方面对这个地区的传统民居院落建筑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本章中固新村各个地区内的传统民居建筑适应当地独特地理气候的传统做法、 建造措施都得到了总结。然后根据本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 对地方材料、 地方手段和传统技术应该是都经过进化和提炼的, 得出较多选择不同建筑材料的方式, 运用相应技术手段, 安排正确构造手法的结论。在充分了解自身所处自然环境的基础上, 通过借鉴吸收老一辈传承的技术措施, 采用适合的技术方法, 不仅能够满足整个固新村地区所有居民生产生活需求, 又能使新型建筑适应当前所处的独特自然环境。

图片

结论

冀南清朝末年民国初期生活的传统民居是冀南人文历史和自然的活化石, 它含括了科学技术、 雕塑、 审美取向、 美术、 宗教文化、 风土民情、 建筑材料等诸多要素。保护冀南的传统民居, 不单要保证民居建筑不被损坏, 更要保护和关注在民居院落中人的社会和生活。密切关注并且全力保护冀南近代、 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 这些别具风格的民居对研究分析该地区独特的民族宗教、 地理构造的自然演变、 风土民情、 科学技术, 都具有尤为重要的价值。倘若这些传统民居消失, 那么保护和研究这些传统民居就会犹如丢失了自己的灵魂的肉体。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在传统民居的孕育中诞生, 在这之中更多是地方与民族传统的积淀, 唯有全心全意保护这些优良传统和璀璨文化才能帮助民族树立信仰、 信念与信心。作为一座城市的规划者、 建设者, 必须要珍惜传统建筑空间的地域性, 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挽回人们的本心, 然后再认识我们民族璀璨的历史文化,为我们的后代子孙留下一笔丰富的资源。民居院落建筑和人们日常的生活密切相关, 其中蕴涵着浓厚的文化瑰宝。民居建筑身为众多传统建筑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型, 是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载体与组成部分。更加重要的地方是它能从侧面但是直观体现出一定历史区域“历史文化的价值体系、 民族思维方式、 审美理念和心理” 。这是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和保护的实际意义。本文通过对大量的实地勘测图纸、 调研照片和丰富的文史类材料的阅读, 从文化沿革、 建筑造型、 院落的布局、 建筑细节、 建筑技术、 地理位置等多层次、多角度、 多方面分析和研究, 立体的展现出了固新村民居建筑和传统聚落的特色。希望人们更多关注和保护冀南近代、 古代代表性的民居建筑, 对传统民居院落独有的文化进行诠释进而获得具有代表中国区域性、 地方性民居建筑特点的内涵,能在中国当代化建筑产物中对传统民居有所延续, 形成地域性、 民族性特色。并且对分析和研究该地理区域的民族宗教、 风土民情、 地理构造的自然演变和科学技术, 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借以唤醒人们对这一广大地区传统民居院落建筑的关注和保护意识。然而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受时间、 资料收集以及自身水平所限, 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本文只是单纯的研究了固新村传统聚落与民居并对其特点进行了总结,并未与冀南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聚落与民居做横向对比;并且未对固新村传统聚落与民居的保护与更新做进一步研究。由于自身才疏学浅, 文中或有谬误和错字之处, 敬请专家、 老师、 同学指正。

图片




(全文完)

文本和图片来源:高建民

爱旅游的寒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