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涉县固新镇固新村传统聚落与民居研究(五)下

 爱旅游的寒江 2021-03-18

墙体

(1) 砖墙 砖墙多为固新村的传统民居建筑外墙, 其三面围墙都是用砖垒砌而成,用白灰或青灰勾缝, 运用最简单干净的材料, 体现出独特的雅致。“干摆”和“丝缝” 是墙砖砌方式多采用的两种方式, 墙体的下面部分用干摆做法, 俗话说的“磨砖对缝” 就是“干摆” 。一块长方体的砖经过“打直” (画线) 、 “打扁” (沿线凿去多余部分) 和“过肋” (在前面基础上用斧子劈砍) 这些步骤后才能形成楔形砖, 在其表面还要进行包灰等多道工序。因为墙面非常注重砖与灰缝的观感, 所以砖的加工必须“块块过斧” 。由于楔形表面留有“包灰” 的余地,砖的立缝和卧封都不会挂灰, 所以使砖在搭接过程中严丝合缝, 其砖缝细如丝,墙体表面平整光洁, 质感十分细腻, 棱角非常完整, 具有工整严谨的表面效果,使墙面产生“一块玉” 的观感。

墙上的上半部分多用丝缝的做法, 丝缝做法可与干摆相提并论, 加工的复杂程度上比干摆略逊一筹, 但追求灰缝的装饰效果。“丝缝”砌发多使用老浆灰, 以便得到灰砖青缝的效果。地方建筑中经常使用白色灰膏, 十分讲究灰砖白缝的效果。若干摆砌法的关键在于砍磨得精确,那么丝缝砌法还要十分注重灰缝的平直、 厚度一致以及砖不得“游丁走缝”,待丝缝墙砌好后要“封缝”。墙面的装饰效果之一。干摆和缝合更多地使用拼接的十字拼接, 即砖到长体暴露, 更不用说砖砌,而十字架如果处理不合适容易出现结问题, 所以墙壁每隔几层砖会添加一层定头露明丁砖, 所以重复。砖和砖的垂直搭接, 其被称为黄金海岸的稳定性。

(2) 土坯墙 在氏族社会就己经开始土坯工程技术, 土坯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 在农村的各类建筑中, 由于取材便捷, 价格低廉, 大大超过其他材料, 所以都用土坯材料。土坯的做法是:先将坯土堆积在平地上处理, 使土质细密, 没有杂物, 再将稻草层层放置于坯土上, 用水将草土浸透然后进行搅拌, 使水、 草、 土三者完全粘合,再使用木制坯模子当做轮廓, 将泥添入抹平, 之后再把木模子拿掉, 晾干就成为土坯。曝晒三五天干燥后便可使用。防寒、 隔热。但是弱点是怕雨水冲刷, 必须用黄土和泥抹面, 每年春季需再刷浆一次才可保证墙壁的寿命。土坯的抗拉、 抗压和耐久性相对来说还算不错, 在土坯之内放入木棒三至四条, 使土坯有抗弯性,在门、 窗上部一般起到过梁的作用。用它砌筑墙壁可随意加宽, 其尺寸一般是 370×160×65mm 左右, 外墙厚500-600mm, 内墙厚 300-400mm, 用土坯不但可以砌出多种多样的砌体和屋内的火坑, 而且可以建造土坯楼、 土坯台、 土坯塔等。

岱土块也是一种土坯技术的应用形式。在低洼地带或水甸子半干之后, 将土挖成方型土块, 晒干之后做墙体材料使用。水甸子里杂草很多, 草根很长, 深入土内盘结如丝, 成为一个整体, 非常牢固, 草根带土切成方块取出, 用它来砌筑墙壁将会非常牢固。可用于房屋的墙壁和院墙墙壁处, 出产量非常大, 在固新村仍有很多民居院墙使用 。岱土块的砌筑方式也是很多种, 一般在生土民居中采用的砌法有:侧顺与平丁交错、 侧丁与平顺交替、 侧丁和侧顺交替、 侧顺与平顺交替、 全侧丁砌。所有的平缝都是用泥浆坐浆, 立缝则不需要, 其作用在于使砌块相互紧凑。各种砌法的平砌间层都是为了加强土坯之间的联系, 因为岱土块遇水会变软, 所以不能用全平砌的方式。

墙基

固新村内传统的村民房屋建筑墙的墙基脚通常会有三种做法:①夯实素土, 这是最简单的做法, 土坯房一般会采用墙下面没有任何基础的砌墙方法。墙体的厚度会在 60 厘米上下。整平基地时一般会使用素土, 最多会将数层半厚宽度的土坯砖砌在墙内部、 外部勒脚处用来保护墙体, 有的也用三合土、 碎砖石等材料夯砸形成, 基础通常只会有较浅的 0. 03m。②毛石基础, 毛石基础的厚度大小通常会在 1m 之上, “过河转” 就是在石基的上层再多砌三层或者五层砖, 这是一种避免墙体受潮的方法, 在墙的外围一般是 49 或者 37 砖墙, 内墙一般是各种土坯墙体之间混合建筑或者 240 砖。③民居院落建筑底部的基础板式, 它通常会高出地面然后成为一个整体, 经常使用青石板来堆砌成民居院落建筑。整块的石板多被用于基础和勒角, 用整块石来砌筑建筑墙体的做法一般只会在富裕人家出现。用石基作为墙基的基础是最好的选择, 石块之间相互紧紧挤在一起, 有较强的抗压能力。

小结

本章主要从围护结构、 建筑选材、 承重结构方面对这个地区的传统民居院落建筑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本章中固新村各个地区内的传统民居建筑适应当地独特地理气候的传统做法、 建造措施都得到了总结。然后根据本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 对地方材料、 地方手段和传统技术应该是都经过进化和提炼的, 得出较多选择不同建筑材料的方式, 运用相应技术手段, 安排正确构造手法的结论。在充分了解自身所处自然环境的基础上, 通过借鉴吸收老一辈传承的技术措施, 采用适合的技术方法, 不仅能够满足整个固新村地区所有居民生产生活需求, 又能使新型建筑适应当前所处的独特自然环境。

结论

冀南清朝末年民国初期生活的传统民居是冀南人文历史和自然的活化石, 它含括了科学技术、 雕塑、 审美取向、 美术、 宗教文化、 风土民情、 建筑材料等诸多要素。保护冀南的传统民居, 不单要保证民居建筑不被损坏, 更要保护和关注在民居院落中人的社会和生活。密切关注并且全力保护冀南近代、 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 这些别具风格的民居对研究分析该地区独特的民族宗教、 地理构造的自然演变、 风土民情、 科学技术, 都具有尤为重要的价值。倘若这些传统民居消失, 那么保护和研究这些传统民居就会犹如丢失了自己的灵魂的肉体。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在传统民居的孕育中诞生, 在这之中更多是地方与民族传统的积淀, 唯有全心全意保护这些优良传统和璀璨文化才能帮助民族树立信仰、 信念与信心。作为一座城市的规划者、 建设者, 必须要珍惜传统建筑空间的地域性, 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挽回人们的本心, 然后再认识我们民族璀璨的历史文化,为我们的后代子孙留下一笔丰富的资源。民居院落建筑和人们日常的生活密切相关, 其中蕴涵着浓厚的文化瑰宝。民居建筑身为众多传统建筑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型, 是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载体与组成部分。更加重要的地方是它能从侧面但是直观体现出一定历史区域“历史文化的价值体系、 民族思维方式、 审美理念和心理” 。这是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和保护的实际意义。本文通过对大量的实地勘测图纸、 调研照片和丰富的文史类材料的阅读, 从文化沿革、 建筑造型、 院落的布局、 建筑细节、 建筑技术、 地理位置等多层次、多角度、 多方面分析和研究, 立体的展现出了固新村民居建筑和传统聚落的特色。希望人们更多关注和保护冀南近代、 古代代表性的民居建筑, 对传统民居院落独有的文化进行诠释进而获得具有代表中国区域性、 地方性民居建筑特点的内涵,能在中国当代化建筑产物中对传统民居有所延续, 形成地域性、 民族性特色。并且对分析和研究该地理区域的民族宗教、 风土民情、 地理构造的自然演变和科学技术, 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借以唤醒人们对这一广大地区传统民居院落建筑的关注和保护意识。然而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受时间、 资料收集以及自身水平所限, 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本文只是单纯的研究了固新村传统聚落与民居并对其特点进行了总结,并未与冀南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聚落与民居做横向对比;并且未对固新村传统聚落与民居的保护与更新做进一步研究。由于自身才疏学浅, 文中或有谬误和错字之处, 敬请专家、 老师、 同学指正。

(全文完)

文本和图片来源:高建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