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上古文学之四:《诗经》3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0-12-15

中国上古文学之四:《诗经》3

3.所谓的" 王事"   

战争和徭役是阶级社会的重要内容,多数是统治者强加于人民头上的负担。在周代,战争和徭役都被视为" 王事" ,便足以说明这一点。《诗经》中大约有30余篇是关于战争与徭役的,由此可见战争和徭役对人民生活影响之大。  
统治者摊派的徭役已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人民不堪其苦。《唐风。鸨羽》这样写道: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  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  父母何怙?  悠悠苍天!  曷其有所?  肃肃鸨翼,集于苞棘。  王事靡盬,不能艺黍稷,  父母何食?悠悠苍天!  曷其有极?  肃肃鸨行,集于苞桑。  王事靡盬,不能艺稻粱,  父母何尝?悠悠苍天!  曷其有常?  
这首诗控诉了统治阶级无休止的徭役使人民荒废了生产,庄稼种不成,无以糊口,无以养爹娘。每节最后的反诘语更表现了劳苦大众对" 王事" 的痛恨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何时小民得安身?""何时才算有尽头?""何时才有太平年?" 《王风。兔爰》更是表现了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下,人民痛不欲生,只有寄希望于一死了之方得逃脱的悽惨情景。" …我生之后,逢此百罹。尚寐,无吪……我生之后,逢此百忧,尚寐,无觉……我生之后,逢此百凶。尚寐,无聪!" 值得一提的是,《诗经》中有关战争的诗篇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区分开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统治阶级为争夺土地、财产和劳动力彼此不断地拚杀,增加了人民的负担,破坏了正常的生产秩序,百姓深受其害。对这种非正义战争,人民是深恶痛绝的。

  
《小雅。采薇》是一首描写戍边战士的诗,全诗共六章。前三章写兵士长期离家,早已厌倦了征伐,盼望早日重返家园。第四、五章描写戎马生涯之艰辛;最后一章描写归途饥寒交迫的痛苦及兵士悲切的心情,读来感人肺腑,成为千古之佳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豳风。东山》亦是这类作品的佳作,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这首诗相传是周公东征时的作品,描写的是一位士兵在还乡途中所产生的复杂心情。全诗共四章。第一章写归途细雨蒙蒙,士兵一想到回家后即将卸下戎装换上寻常百姓衣着,便掩盖不住内心的喜悦。第二章写士兵想到离家几年,家园可能早已荒芜,不觉忧心忡忡,虽然家园可能早已遭破坏,但仍十分怀念。第三章写士兵想象自己的妻子正独自在家思念远征中的他,其情可悲、可叹。第四章写士兵回忆三年前新婚时的甜蜜情景,设想久别重逢后的情形: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仓庚于飞,熠熠其羽。  之子于归,皇驳其马。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其新孔嘉,其归如之何?  
这首诗不仅思想内容深刻,表现了人们对战争的厌倦,对战争造成破坏的痛恨,而且艺术手法多变。全诗从战士踏上归途的现实出发,继而想象从伍几年家园可能遭到荒废,随后又展开对出征前的温馨回忆,最后又幻想久别重逢后的喜悦。  
对百姓有百害而无一益的非正义战争,人民深切痛恨之。对捍卫民族生存、抵御外来入侵的正义性战争,人们则积极支持,踊跃参军,士兵团结,同仇敌忾。《秦风。无衣》则为这类作品的代表: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