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例分析(十五)

 昵称72924878 2020-12-16

        王某,男,9岁。患者感冒后出现全身浮肿,蛋白尿,某医院诊断为肾病综合症。给予激素、利尿、抗感染等药物治疗2月余无效。浮肿日渐加重,尿蛋白(+++),尿量100ml/d,由家长背负来院就诊。症见面色㿠白,精神萎靡,气促,眼睑浮肿,腹胀如鼓,阴囊肿大,下肢浮肿,小溲不畅,口不渴,纳不馨,泛恶多,舌质淡,脉沉细。

        用方:生黄芪、左牡蛎各40g,福泽泻15g,黑大豆30g,大枣7枚。服上方7剂后,胃纳已增,泛恶有减,小溲渐畅,腹部及阴囊水肿明显消退,精神转佳,遂将原方黄芪加至45g。再服7剂后,患者已能步行来院,除下肢稍有肿胀外,余症已好转,尿常规蛋白(++)。守方二周,尿蛋白消失。

        按:肾病综合征属中医“水肿”范畴。历代名家对水肿的成因和治法有精辟的论述,张景岳曰:“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裘老在审证时把握三焦气虚、水湿泛滥的病机,选药时重用既有补肺健脾益肾之功,又有调协三焦、利水消肿之效的黄芪,配以牡蛎、泽泻、黑大豆、大枣,使肺气调,脾气健,肾气充,水湿除。用药精当,故奏效迅捷。

        体会:黄芪性温、味甘,入肺脾二经,为临床常用之补益药物。《汤药本草》曰:“黄芪,治气虚盗汗并自汗··一,又治咯血,柔脾胃……又补肾脏元气,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有强壮、利尿、降压、扩血管、减慢心率的作用,对循环衰竭及急性肾炎治疗有效。生用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之功,炙用有补中益气强健脾胃之效。

治这个病例的医生用方很特别,用大枣,牡蛎,泽泻,黄芪,黑豆等,这是正确的治法吗?

《伤寒论》中有牡蛎泽泻散:

        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牡蛎(熬) 泽泻 蜀漆(暖水洗去腥) 葶苈子(熬) 商陆根(熬) 海藻 栝蒌根

腰以下有水气,则为实,故可以利水泻实而治。下寒则上热,下寒用泽泻,葶苈子,商陆根,海藻等,上热用蜀漆,牡蛎,瓜蒌根等。

腰以上有水气,则为虚,可以用人参,干姜等治之,理中即可,若外有伤寒,则可以发汗而治。

这个病人全身水肿则为虚,医院过度利尿之故。

这个病例中,蛋白尿为少阴病,故可以用四逆加人参汤治之。全身浮肿,是外有热之象,虚则外热,急当救里,故可以用四逆加人参汤治之。若无蛋白尿,且脉浮,则可以用防已黄芪汤治之。

防己一两 黄芪一两一分 白术三分 甘草半两(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