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江无好米

 昵称72924878 2020-12-16

我们日常食用的大米有三种,分别是籼米,粳米和糯米。籼米之米粒白芯多,透明度差。粳米之米粒白芯少,晶莹剔透。糯米之米粒乳白色,完全不透明。

籼米口感生硬,煮熟之米粒易碎。学校食堂提供的大多是籼米,比较难吃。假如吃惯粳米,再去吃籼米,就会感觉籼米涩口难吃。籼米是早熟品种水稻,在种双季稻的年代,四月中旬播种,五月初插秧,立秋前收割。

不谦真人以前在浙江杭州上学,浙江无好米,全是碎籼米。

粳米是晚熟品种水稻,现在种单季稻的都是此品种。若是种双季稻,第二季就是种粳稻。粳米口感软糯,香气扑鼻,是米中佳品。

不谦真人年幼时,每到十一月中下旬是粳稻收割季节,家家户户会将刚收获的粳稻碾米,而后煮粳米粥吃。刚煮好的粳米粥,热气腾腾,粥汤如泛油脂一样透亮,表层能凝结成粥皮,如同沸水冲泡全脂奶粉,奶脂能凝结一样,新粳米粥好吃极了。若是煮饭,粳米饭光亮如丝绸一样,口感极佳。

后来随着各种杂交水稻的推广,本来优质的粳稻不见踪影,为了追求产量而放弃千百年来精心培育的优质粳稻品种,是科技进步,还是科技倒退?人类文明并非永远在进步之中,下一代的人又怎么能知道上一代的优质粳米品种呢?

不谦真人以前说过,我们生活在一个专家祸害的时代,专家出没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我们被迫接受专家之影响。大多数人一生之长短得失都会受专家之影响,即便如马云,也要受王林之影响。

现代的粳米是煮不出神奇的粥油的,煮饭也无光泽,口感差了很多。

不谦真人清晰记得,早年的优质粳稻是极其容易脱粒的,容易散落,故而会影响收获和产量,而后来的杂交水稻则种粒牢固,有利于提高产量,无知者欣喜接受后者。而事实上,粳稻的种粒牢固度变化反应了粳米品质之变化,种粒易脱落者柔而优,种粒牢固者坚而劣。

糯米通常用来制作各种糕点,口感更软糯,但是不如粳米香气四溢,而且糯米味道略苦,不宜经常煮饭食用,否则易有泛酸不适之症。糯米可以制作粽子,八宝饭,汤圆之类。

在古代,糯米还是一种特殊的粘合剂,譬如说,有些古代造桥工程中,在石灰中加糯米,用来粘合石块。若是如沈万三一样富有,还可以用石灰加糯米来砌墙建房。

糯稻根可以入药,治厥阴。

粳米自古就入药,如白虎汤,桃花汤,附子粳米汤等就以粳米入药。很多人会忽视粳米之药效,譬如说,民国时期的张锡纯将白虎汤中的粳米用山药替代,这是不懂中医。山药与粳米是不同的,故不能替代。

因为都不知粳米之药理,自古就乱论。譬如说,白虎汤中用粳米,有的人于是就此认为粳米治渴,桃花汤中用粳米,有的人于是就此认为粳米治泻。这是要气死老中医。

粳米药效的相关论述如下。

《名医别录》:

"主益气,止烦,止泄。"

《千金·食治》:

"平胃气,长肌肉。"

孟诜:

"温中,益气,补下元。"

《日华子本草》:

"壮筋骨,补肠胃。"

《滇南本草》:

"治诸虚百损,强阴壮骨,生津,明目,长智。"

《本草纲目》:

"粳米粥:利小便,止烦渴,养肠胃。"

《伤寒论》中各方用粳米,作者出于什么样的考量,难道也是如后世无知者一样的想法?人类文明并非永远在进步之中,下下一代的人又怎么能知道上上一代的中医之智慧呢?

《伤寒论》:

后世无知者小看古代医学家,故而不能知其法度。

粳米治少阴是也。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弄了个小补肺汤(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细辛),并且这样说,“若烦渴者,去细辛,加粳米半升”,这是抄袭《伤寒论》之白虎加人参汤以及《本草纲目》之意,但其实根本不懂粳米药效,粳米并不治渴。不谦真人以前就写文章指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现代伪书,恶劣至极,而从其论粳米用法,又可知其伪。

《伤寒论》:
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加栝楼根四两。

《伤寒论》中治渴是用人参或瓜蒌根的,而不是粳米。

医书是不可以乱改乱编的,尤其是古代杰出医学家的著作,有你永远不懂的智慧,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你如米粒之珠,岂能比肩?

《伤寒论》的原作者为什么不说明处方之意,只因不能知者必不贤,贤者必能自知。世人不肖,唯名利是图,必妄作杂术,更名自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