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做新闻传播研究·入门篇

 谭天论道 2020-12-16

在网上在线下经常有学生和青年老师向我请教写论文的事,即使是一些受过较好学术训练的人,面对写论文也感到头疼。我认为论文不是“写”出来的,是你研究成果的自然呈现。在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我算是写论文比较多的老师,不敢说写得好,但研究心得还是有一些,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好奇心比功利心更重要

现有不少人写论文功利心都很强,往往到要毕业拿学位或评职称时才临阵磨枪,或者研究还没做论文还没写就想着如何发表。我很反对为写论文而写论文,平时没有关注没有思考硬写是写不出来的,即使勉强写出来也不是好文章。其实有功利心也没有什么不好,这也是写论文的动力,但并非做研究的驱动力。我认为作为一个研究者,最重要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对未知世界抱有强烈的好奇心,由此他会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研究起来也不觉得苦和累,可以乐此不疲。其实,做研究写论文还是挺辛苦的一件事情,但与其皱着眉头苦着脸,倒不如以乐观精神对待它。为此,我提倡“快乐学术”,当我们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会对学生说你不觉得研究它很好玩吗?只要你以良好的心态和认真的态度对待它,不急功近利,潜心钻研,就会水到渠成。持之以恒,成果就会在不经意中出来。

现在不少年轻人都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常常一开始蛮有兴趣,一遇困难就打退堂鼓。怎么办?广泛的阅读和经常的讨论是兴趣的保鲜剂。新闻传播学的阅读一定不能限于本学科那几本教科书,要广泛涉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以及信息科学,不仅要关注人文社科,还要关注自然科学。死读书会读死书,还要经常把书上的东西拿出来讨论和分享,书读得越多才知道自己无知,书读得越好方显自己有才。

二、写论文要从看论文开始

我发现不少同学不仅书看得少,论文也看得少,或许不会看。研读论文有三种方式:学习知识型、批评质疑型、启发研究型。阅读论文要义:首先要抓住论述的核心,这篇文章主要讨论什么问题;其次要结合相关文章来读,把论文置于学科发展和学术前沿的演进逻辑中解读。我认为研究入门者不会读论文的原因有三:

1、不会选论文。知网上许多文章算不上真正的论文,有些只能议论文、随笔,甚至是专业报道。好论文不只是看引用次数和下载量,还要看发表的刊物层次和作者的学术影响。刚发表的文章引用和下载都很少,那么就看题目和摘要是否有意思,在哪里发表?谁写的?

2、不会区分文章。业界的论文与学界的论文区别较大,前者多是经验性描述,后者侧重学理性分析。一般来讲,前者观点新颖,实践性强,也比较通俗易懂;后者,发表在学报和权威期刊上的学界论文理论性较强,学术水平较高,但有些学术性较强的论文不太好懂,需要花时间下功夫去研读,但一旦读通了收获会很大。

3、不会分析论文。大多数同学仅限于看懂文章,属于从文中吸纳知识的阶段。尚无能力判断论文水平的高低。作为研究者,我觉得有两种能力必备的,一是批判意识和求真精神,对论文的观点和论证不要轻易的无条件接受,这个观点是对的吗?有论据支撑吗?论证是否有漏洞?二是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篇论文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它是如何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的?使用了哪些方法和手段?在同类研究中它有什么好的地方?存在什么不足?

三、多交流制氛围找老师

做研究当然要独立思考,但也要打造一个开放式的研究环境,那就是多与老师、同事和同学讨论,多交流的好处是一来可以通过观点碰撞出思想的心花,二是旁观者清,有助你改变思维定势。我有一研究生,他们寝室里的同学经常讨论问题,结果他们学习都不错,而且很有思想。所以说在你身边营造一个学术小氛围也很重要,如果你们这群人经常谈吃喝玩乐,或者鸡毛蒜皮的事,估计要做好研究也难。或许有人说我身边没有这样的人呀,他们都不太爱做研究怎么办?或者他们研究的不是我的领域,比如说我有一研究生跟理科生住一寝室。没关系,不是还在学校里吗?不是还有互联网吗?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研究者都可以为自己打造一个虚拟研究室。

谈一下我的经验,我从业界刚到学界的时候还不会写规范的学术论文,于是我每写好一篇我都厚脸皮找同事帮我看,甚至包括青年老师,这叫“不耻下问”;当我的论文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之后,我就找大家帮我看,我找陈力丹老师帮我看,这叫“千里拜师”。那时我还不认识陈老师,只是通过邮箱骚扰,但他还是一一点拨,陈力丹教授真学者也。再后来,我开始在微博上、微信群里跟相关的专家学者讨论问题,每每收获匪浅。比如早几年,我就曾微博上与新闻传播学大伽们讨论新媒体语境下新闻的定义,由此还引来学术期刊的关注和约稿;前些日子,我还在“网络与新媒体研究”微信群里,与业界和学界的朋友讨论网络直播,我还把这些讨论整理发表在微信公众号上,引发更广泛的关注和更深入的讨论。在此基础上,我撰写了《在中国,网络直播到底能多远》一文发表。受人滴水这恩当涌泉相报,当我也时常被别人尊称为“大师”、“名师”的时候,我对那些不知名的前来求教的同学和老师,我也尽力帮助,这叫做“有研千里来相会”。

这里我要提醒求教者两点注意,一是要有礼貌,二是要会提问。但如果你提的问题不经脑子且漫无边际,我也是没法回答的。日前有一老师请教如果申报新媒体的国家课题,我说凡是与新媒体相关的都可以报呀,他又问能否指点一二,我说不能。请教老师之前自己一定想清楚问什么,提问要尽量具体而清晰。最近在网上出现了付费问答,如分答、值乎等,要找老师更方便了,就你会不会找,会不会问了。当然需要花一点钱,这是对老师劳动付出的一种肯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