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谭天教授教你如何做研究”之八:做好研究的原动力

 谭天论道 2020-12-16

做科研是一项高尚而光荣的工作,但做科研是很辛苦的,也不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如果以此为业,你不仅要耐住寂寞,还要甘于清贫。那么作为一名研究者,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他为什么要做研究?或许有人说因为我喜欢,因为有兴趣,然而,当研究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你还能保持初心吗?你还有足够的驱动力吗?这就涉及到一个做好研究的动力问题。那么,研究的原动力到底是什么?它从哪里来?笔者认为它源自:乐趣、意义和追求。

一、快乐学术

女博士陈莹而立之年出国,不惑之年学成归国,在这过程中兴趣是她做研究的最大动力。学术论文高被引学者刘海涛教授认为好奇心是做研究的源动力,他说“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人充满对这个世界的好奇,而学术研究就是满足好奇心的过程。”他还说“我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学术研究就是探索一切的未知,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兴趣和好奇心都是做好研究必须的,但我认为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乐趣才是做研究的真正动力,因为乐趣是一种生活态度。

做研究很苦很累,何乐之有?其实,苦与乐是相对的一种主观感受。如果你把探索求知领域作为一种生活乐趣,就会不以为苦反以为乐,那就是一种生活态度。再说面对研究难题以其苦脸去做,不如笑对人生,以苦为乐。我倡导“快乐学术”,常对我的研究生说,你不觉得研究这个东西挺好玩的吗?事实上,一个真正热爱研究的人,当他攻克一道难题,闯过一道难关时,那种喜悦是难以言表的。攻克科研难题后那份快乐,不以研究为乐趣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做研究就要写论文,经常遇到有人向我请教:谭老师,您认为什么论文好写一些?我会告诉他,好写的论文难发表,难写的论文好发表。(当然不是绝对的,难写但没有价值也发表不了)科研是一项创造性劳动,是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肯定不会一片坦途。对于我来说,只要是有价值的研究,不管多难我都会迎难而上。当然,我也在攻克难题时也会采用一些策略,先易后难,分解击破。“快乐学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些其实都是一种心理暗示,只要你以苦为乐,便会知难而进,也会守得云开见日出。

二、意义何在

常听到有人问做这个事情有意义吗?对于做研究,其意义有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对整个科研工作的评价和认知,就是说你认为做研究有没有意义?价值何在?这其实就是你对科研的态度,这关乎你的价值观、人生观。如果你认为这个事情非常值得去做,那你就会全力以赴,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反之就不会如此卖力,或者浅尝辄止,或者知难而退。意义有大小,目标有高低。既要量力而行,也要敢于挑战。正如诗人汪国真所道: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二是对某个研究课题的判断,这个选题有没有价值?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如何?我不太赞成为研究而研究,研究一定是有目的的,为了解决某个学术问题或应用问题而进行的探索和创新。对于一些意义不大价值不高的选题我是不愿意去碰的,但如果这个选题很有价值,再难我也要想尽办法去做。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要研究有生命力的数学,爱因斯坦追求研究中的美,这些都是科学家们对研究意义(价值)的认知和判断。

有意义或者有价值的研究项目还会得到科研立项和经费支持,解决做研究的物质基础。不过,我认为这对于人文社科不是最重要的,它不像自然科学那样要做实验,要使用仪器设备和大量耗材,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诚然,现在不少新闻传播学研究也要做实证,也需要经费支持。但我认为有价值的研究与课题不是有必要关系的,例如我最好的研究并不是来自课题研究。况且目前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大多是应用性研究或对策性研究,在此我希望国家及科学机构今后给基础研究更多的支持。

谭天教授和他的研究生一起讨论国家课题研究

三、学术追求

对研究的意义有清晰的认识,又把它作为一种生活乐趣,但还要化为行为力,转化为孜孜不倦的学术追求。作为研究生,不能功利心太强,如果只是为了拿文凭或找一份好工作,那么他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很容易放弃,就此浑浑噩噩混日子。作为高校教师,在繁忙的教学、生活以及行政杂务的重压下,还能不能坚持做科研确定是一大考验,这就要考察他的定力,这种持之以恒的定力也是做动力的一种形式。人是要有一点追求的,这样他的人生才有目标。作为一个研究者。即使不能为此奋斗终身,至少在他做研究这一人生阶段要有所追求。

我认识一位青年学者曾扬言在某个领域做到全国第一,有没有做到第一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他这些年研究成果很多,可以说少有成就。有不少人对科研有兴趣,也明了研究的意义,但不能持之以恒,在名利和挫折面前往往选择放弃,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一是他的人生目标不那么明确,二是他没有为实现目标坚定不移的决心。这种追求如果信仰,不仅目标明确而且行动坚定,对自己严格要求,有一种宗教般的虔诚与执著。即使我们不能为此奋斗终身,也要有一个阶段性现实追求目标,否则你将一事无成。说低一点就是事业心,说高一点就是献身精神。如果都没有,在面对种种打击和诱惑时你很容易退却和放弃。

诚然,我们都生活在当下的现实环境里,都有科研以外的工作和生活压力,难以用百分之百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研究者需要服务社会,需要挣钱养家,这就要求他能处理好各种关系并找到一个平衡点。但只要他心里有目标有追求,他就会想尽办法来克服各种困难,排除各种干扰,就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研究中。文革期间,著名数学家陈景涧受到批判和打压,但他仍坚持攻克世界难题哥德巴赫猜想。这种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是值得每一个做研究的人学习的。最后我送给有志新闻传播研究的朋友八个字: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相关文章链接:

“谭天教授教你如何做研究”之七:如何利用互联网来做研究

我是如何带研究生的

从“瓦釜效应”到“黑洞效应”

2019年国家要研究的新媒体课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