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吕士恒自传(十一)《赴生产队挂职锻炼》

 乐桦之声 2020-12-16

作者简介

吕士恒,1935年1月6日出生于浙江东阳县。先后任职:854农场生产队,854农场学校校长,牡丹江农管局副局长,建三江农管局副局长,黑龙江农垦总局农业处处长,嫩江农管局局长。直至1995年退休。现定居在上海。

作者:吕士恒

主编:耿德华

素材:吕晓峰

一九六二年,农场的农业生产也从自然灾害中恢复过来,又步入正常发展的轨道。

      四月下旬,全场麦收已近尾声。我来到二分场五队麦播地号。在地里指挥麦播的机务队长向我汇报,这七号地今天能播完,明天要播二号地。我说:

      “我刚从二号地过来,那地号有些地段土壤太湿不宜播种,应该换个地号。”

      机务连长告诉我,未播的小麦地只有四号地,不知道湿不湿?我说我这就去四号地看看。机务连长说:

      “去四号地要穿过团山子林丛,最近那里有一条狼出现,你一个人去不安全。”

      我笑了:“那么大人还怕小小一条狼。”我还是决定去看一看四号地。为防真的遇见那条狼,我带上一根木棍,涉过草甸,来到一片小柞林,穿过柞林就是四号地。就在柞林旁边突然串出一条狼,露着獠牙,一副要咬人的姿势,我迅速抽出木棍,跨前一步,朝它一闷棍,虽然没打着它,却惊得它退进草丛,趁它后退,我赶上去扫过第二棍,打中它的后腿,这条狼转身就逃跑,消失在柞树林中。我来到四号地,巡查一遍,果然比二号地适播,明天可以在四号地播种。在回队途中,我见到一群大雁在空中盘旋,为什么不落下来呢?引发我诗兴联翩:

            春归雁

春光明媚艳阳天,碧空万里。

和风吹拂大地醒,百花争艳。

一群春归大雁,

在高空盘旋。

头雁彷徨失措

群雁无所适从

辽阔的大地啊!

找不着往年栖息的故乡,

认不清哪里是自己的家园。

越飞越转越糊涂,难坏了头雁。

越看越是好景色,乐得小雁们歌声一片。

啊!

荒芜千年的旷野,

今日变成万顷良田。

一个个红色的“猛兽”   

纵横大地,吼声震天,

吓跑了虎豹熊狼。

却见到牛马成群。

啊!

这是往昔雁群觅食栖息的草塘,

怎不见那茂密的芦苇与小叶章。

却变成无边的麦浪滚滚,

平整的稻田如茵,

万顷豆海取代了五花草坛,

盛开着白花的果园,

更替了古老的柞林。

啊!

桦林坡下,小青河边,

又冒出一个新村。

村里喇叭播出嘹亮的歌声,

这歌声搅乱了大雁们整齐的队形。

往年野猪穿行的林间小径,

如今是宽阔大道,

奔跑着巨大的绿色的“甲虫”。

辛劳一天的拖拉机手们,

迎着夕阳回到粮囤遍布的新村。

头雁难断地面景色,

分不清这是北国还是江南。

落下来吧!彷徨的大雁,

这里是我们新建的农场——幸福的家园

你们往年所见的北大荒,

她已旧貌变新颜。

北国的巨变,

会让你们放弃一年一度的南北旅行

这里,

将永远是春天。

落下来吧!可爱的大雁。

                  一九六二年春

      一九六三年,农场迎来了更加繁忙、兴旺的年份。我们家也迎来了三喜临门。

      一是年初农场任命我为农业科科长,虽然这几年我是负责农业技术的主管技术员,但身份仍是科员,这回提升为科长,是名正言顺的农场农业技术总管了。

      二是我与熙莲有了一个爱情的结晶,三月八日妇女节这一天,诞生了女儿,三八巧得宝贝女儿,着实欣喜,起名吕白棉,愿她像棉花那样,洁白无瑕,温暖人间。

     三是农场场部盖了第一批砖瓦结构的平房职工住宅,十多栋,秋天竣工,分给我一套。我成了农场砖瓦住宅的第一批进住者,高兴得蹦了起来。

      女儿出生也给我俩出了难题,产假满后,孩子就没有人照看了。我只得向远在浙江老家的姑妈求援,请她来农场看孩子,以保熙莲能继续上班。当时农场还没有托儿所、幼儿园,家家户户的孩子都是请亲属来农场照看,不然就得让孩子的妈妈退职。幸好姑妈真的赶来农场。那时新房子尚未建成,我们在刘书记家厨房搭起一张床让姑妈住。照看女儿到年底,姑妈要回老家去,虽然女儿才八个月大,我们只能将女儿让姑妈带回浙江老家抚养。

      姑妈与我母亲住在一起,母亲忙于工厂工作,没有时间看管孙女,我们将女儿托付姑妈抚养,孩子的难题就这样解决。熙莲抱着女儿与姑妈同返浙江东阳,这是她第一次去东阳老家。婆媳初次相见,几天的共同生活,亲同母女。熙莲返程中要顺便去山东老家看望父母弟妹。我母亲深知熙莲父母的困难,准备了许多大米、食品让她背去山东。熙莲回到山东老家,看到家里贫困状况,让她忧心忡忡。父亲常生病,干不了重活,工分拿得少,四个弟妹幼小,上学、吃饭都有困难,此情此景,可把熙莲愁坏了。

      她当即决定,先领弟弟去农场读书,可减轻家里负担,以后想办法尽快将全家都搬去农场,在农场全家的生活,弟妹的上学都有保证。就这样春节前夕,熙莲带着弟弟殷熙栓回到了农场,安排弟弟在场直小学读书。六四年上半年,我们又安排三妹殷熙琴来农场,安排她上农场中学。年底我们第二个孩子出生,是儿子,取名吕岸秧,愿他像旱地上的秧苗,在艰难的环境中成长。此时农场已办了托儿所、幼儿园,加之有三妹妹的帮助,再不用请人来照看孩子了。

      春节刚过,农场党委找我谈话,要我挂职锻炼去生产队当队长,一到两年。我是农场的后备干部,要提职任用就一定要经过基层锻炼,体验基层工作,积累行政管理的经验,分配我去一分场六连队任第一队长,因为是挂职锻炼,科长职务没有免,也不用我搬家。我听从组织安排,打起背包就去六队报到。

      一个技术干部,改做行政工作,的确是个学习、实践、锻炼的好机会。一分场六队,是个建队较早的生产连队,有12000亩耕地,八百多人口,其中职工二百多人,多数是铁道兵与五八年转业军人,也有部分山东支边青年。有六台拖拉机,三台康拜因,一台轮式拖拉机,有装备良好的晒场,农业生产设备齐全,生产条件比较好。职工们对一位农业科长来当队长都很欢迎。生产队的领导班子就四个人,即王指导员、李连长,还有一位农机校毕业的吴副连长,我到任后,原李队长也让农场调出去了,六队班子就剩我们三个人。

      队里从生产到生活,从田间到后勤,工作十分繁忙。每天我都清早起床,从农具场到晒场,从蓄牧排到马车班,从油库、仓库到食堂,各班排都要巡查一遍。查看个班组对当天作业的准备,白天我主要工作是跑地号、了解在各地号作业的机车的进度与质量,同时掌握各地号的土壤墒情、地表状况、作物长势,以调度第二天的机械作业,还要跑各农工班组的作业点,掌握各农工班组的进度与质量,我们队有五个男工班与四个女工班,队长都要到现场检查指导,有空还要与农工班一起干活。下班回到队里,在晚餐前先与王指导员、吴副队长开班子碰头会,碰情况,议工作。晚上要召开班排长、车组长会议,统计员、会计都参加。

作者小儿子与儿媳妇

      各班组,车组汇报当天任务完成情况,大家讨论安排第二天的各班组工作任务,一般都要开到八、九点钟结束,而后我才能有空进行一些家访。队里卫生员老李是部队转业的医生,他总在晚上向我汇报当天队里有没有病号,谁家有了病号,我就要去家访,了解病情,严重的就要马上派车送场部医院。我与王指导员在开完班组长会后,还要听取队妇女主任汇报居家情况,有夫妻打架的,有婆媳争吵的,有邻里不和的,只要有矛盾,指导员、队长就要家访调解,进行批评与说服。就这些琐琐碎碎的工作,一直要忙乎到深夜。这让我深深地领会到队长就是这个八百口人的大家庭的家长,工作、生活,事无巨细都要管好。这与在机关当科长相比,要复杂、辛苦、操心得多了。这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年轻的机关干部,下派到基层锻炼的重要意义。

      为了能将六队的粮豆单产有明显的提高,我在春播开始就制定了一套农业技术措施,并将执行这些措施的责任落实到各个包车组,定出了拖拉机的翻、耙、播、管、收,各项作业标准,各包车组严格执行标准作业,每个包车组拖拉机手都配一套钢卷尺、小土铲、记录本,定时检查自己的作业质量并记录在案。做到边作业,边检查,边调整,确保机械作业质量。从出苗情况看,播种作业质量是符合标准的。机务队包车组的标准作业方法也推广到农工班组,农工班的各项作业也定出了作业标准,在作业过程中自查自纠,班长记录。作业质量有了保证。这套办法成了农业增产的措施。农场领导来六队检查工作,肯定了标准作业这套办法,并在全场推广。

作者夫妇

      忙完夏管,迎来紧张的麦收。六队麦收是康拜因收割为主,人工割边边角角作辅助。麦收前段进展顺利,进度加快,我天天在麦地盯着康拜因作业。这一天,我正在跟着康拜因检查收割质量,忽然发现刮起了大风,瞬间乌云遮满天空,我一看不好,马上要下雨,队里晒场摊满了收割的小麦,这突然变天会让晒场措手不及,雨浇麦子还了得。我马上登上运粮的拖车,赶去晒场,半道上雨就下开了。待我赶到晒麦场晒场的工人们都在奋力抢场。大部分麦子已经收好盖好。由于雨来得太急,六块晒台只抢收好四个半就下开了雨,那一个半晒台被雨淋了。

      晒场工人将淋湿的小麦收起来,拢成一个个小堆,用活动草棚扣上。晒场陈主任愁眉苦脸地向我汇报:被淋湿的小麦估计有七、八吨。这些湿小麦捂了一宿,第二天一早就发现湿小麦堆温度很高,应马上摊晒,可天还在下小雨,怎么办?再捂一天小麦就会发芽、发霉。晒场上大家七嘴八舌出主意,终于想出了办法:将这批湿小麦分发到各家各户,烧热炕将麦子烘干。职工们说干就干,每家领回去两麻袋湿小麦,摊在炕上,烧炕烘小麦。正是大热夏天,各家各户都烧得热气腾腾,加之湿小麦烤出满屋蒸气,弄得屋里像个大蒸笼,热得大人小孩都不敢呆在家里,白天孩子们坐在门口,晚上睡在地上,我们职工的国家主人翁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他们白天上班,把翻拌湿麦子的活交给家里老人、小孩,晚上守着炕上的小麦及时拌翻,这样折腾了两天两宿,淋湿的小麦在职工家烘干了,职工们背着烘干的小麦交到了晒场。

      小麦虽然烘干了,但也降低了粮食等级,粮食科来人查看之后,定为等外小麦,只能当作饲料粮。我也为此挨了农场点名批评。反思这次小麦被雨浇的事故,又得到一个启发,我想如果在下雨前迅速调集队里的后勤班组,有畜牧排、炊事班、种菜组等,及时赶来抢收晒场,小麦就不会挨淋。经与王指导员商量,制定一个晒场敲钟抢场的制度,只要听到晒场紧急钟声,队部后勤各班组立即赶赴晒场抢收粮食。后勤班组人数比晒场多二倍,几十个职工一起抢场,以后再没有发生雨淋晒场粮食的事故。

      麦收接近尾声,晒场特别繁忙,我就重点抓晒场的晾晒、清粮、入库工作,也与工人一起在晒场干活。这天,扬净的小麦上囤,工人们排着队,按顺序扛着麻袋上囤,我也排在上囤队伍中同样扛麻袋上囤,一次扛大半麻袋上跳板到囤里,不太费劲。随着麦囤升高,跳板加长,扛着麻袋踩在跳板上就晃晃悠悠,很感吃力。我还是坚持排在上囤队伍里,工人扛多少我也扛多少,工人们劝我:

      “队长,麦囤快封顶了,您就别扛了,这么高的跳板不稳当,你没干过这种活,不安全。”

      “没事”我仗着自己年轻力壮,一定要跟工人一起干到封囤顶。"

      就在大囤快满的时候,我扛着半麻袋小麦,踩着跳板往高处扛,跳板一闪一闪晃动,我一不小心,没站稳,连人带那袋小麦摔倒在地上。工人们急忙把我扶到固定棚里,有人跑去叫来李卫生员。我袖子摔破了,手臂还流着血,经卫生员包扎后送我回宿舍休息。大忙季节,我也坐不住,手臂挂着绷带,又去晒场看看、工人们又把我撵回来。下了班,工友们都得知我从跳板上摔下来负了伤,都来集体宿舍慰籍我,他们担心队长伤得重不重?我一遍一遍地解释只是皮外伤,很快就会好的。女职工将我带血的衬衣拿去洗,同志们的关怀,我深受感动。过了晚餐时间,大家还不肯散去,食堂管理员端来了病号饭。摔一跤摔破一点皮,同志们就如此关心我,爱护我,这种革命大家庭中的战友深情,激励我要更加努力工作,更加关爱群众。

      麦收结束,连队放假两天,让职工们忙忙自家的菜园子。我回家休息,得知场部又建成多栋砖瓦职工住宅,又有一批住草房的同志分到了新建的住宅。这就能倒出一些旧草房,我马上想到山东父母迁来农场的机会来了。山东老家只剩父母与两个小妹,我们总是牵挂着山东老家的两老两小,筹划着将他们全部搬迁到农场来。但最大的难题是没有他们的住房。我们虽然分到了砖瓦房,但房子很小,只有一室四十平米。我们将唯一的住人房间隔成前后屋两间,两铺炕,我两口与弟弟、儿子住前屋大炕,两个妹妹挤在后屋小炕上,再来人就没地方住了。

      再就是一间小厨房与一个走廊,走廊很窄还摆着一副鸡笼子,养五只鸡,农场住房很紧张,再请求分房是不可能的,没办法只能等着。趁这次能倒出一批旧草房的机会,我立即找管理科申请给分一间旧草房。当时有许多家属刚搬来农场的农场干部、职工也都是先住这类旧草房。我获准分到一间旧草房,房子不漏雨又能住下三、四口人,我们全家人都很满意,马上将草房收拾干净,立即邮去路费,写信让山东的父母、两个妹妹都搬来农场。

      等有一个月,父母处理了山东老家的房子,领着两个妹妹来到农场,安顿下来。三个弟妹熙琴、熙栓、熙荣同在场直中、小学读书,最小的妹妹熙霞还不到上学年齢。一个十口人的大家庭在北大荒农场团圆,在农场传为佳话,周围同志们都大加赞扬,我俩也了却了婚前约定的心愿。

      如今农场的生活要比父母他们在山东老家要强得多,一家人都很高兴。刚到农场,父亲望着七虎林河两岸洼地上宽阔的大草甸,都长着齐胸高的草,高兴地问我:

      “农场真好啊!割烧草有的是,这么好的柴草怎么没有人去割?”

      我说:“我们的烧柴是单位给每家拉一大车豆秸,冬天给每家拉一吨煤取暖,谁还会去割洼甸子的草当烧柴。”

      “还有煤烧?”

      父亲很惊讶。我笑了:

      “我们农场在山里开有煤矿,买一吨煤很便宜,还给送到家门口。在农场口粮更没问题,除了规定的口粮标准,各家门口都有一个菜园子,种一些蔬菜、土豆,也种点苞米做补充。咱们家门口园子有四分地,种着多种菜,还栽了一棵沙果树。我们家家户户都养着几只鸡、鸭,天天捡蛋。家前屋后勤快一点,生活能安排得很不错的。”

      父亲高兴得合不拢嘴,一大家人在农场过得乐乐呵呵。

作者夫人殷熙莲姊妹6人合影

      六队小麦收完,紧接着准备大田收割。机务排忙着检修康拜因,大豆地很平整,可以用康拜因直接收割,省了很多人工。今年还种有玉米。农场还没有收割玉米的机械,只能用人工掰苞米棒,拉回晒场扒皮、晾晒、脱粒。收苞米成了秋收最费工的作业。为了抢收玉米,队里还动员后勤班组也抽人参加收玉米。

      这天下午,我看完康拜因的大豆作业,来到农工班作业的玉米地,与工人们一起掰苞米直到下班时间。我与两个女工班一块往回走,路过一块昨天才收割完的大豆地,两个女工班的同志不约而同地走进这片收割过的大豆地。她们去捡康拜因割不着掉在地上的豆枝,我也没有问,按规定,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在已收割过的地里捡粮食当饲料是允许的,职工们家里养的鸡、鸭总得要捡点饲料,职工们称做小秋收。晚上,晒场陈主任向我汇报,两个女工班班长带头每人都背着一捆捡来的豆枝,卸在晒场上,陈主任觉得这是她们个人检的豆枝,晒场不该收,可女工们将豆捆扔在晒场就回家了。多么高尚的爱集体,爱国家的精神啊!将我深深地感动,应该向他们学习。可职工们自家养几只鸡、鸭,却只能到野地撸稗子籽来喂。我与晒场主任商量,晒场给粮食出风时吹出很多稗籽、草籽、麦余子,我们费点事将这些杂质收集起来,一家一麻袋草籽、杂质分给职工当饲料,也算是给职工解决一点困难。大家都很高兴。

      从春播开始到秋收完了,我与全队职工一起,起早贪黑在田间忙碌,农忙时连大礼拜的一天休息也要串到下雨天休。一年辛勤劳动,换来一个好收成。粮豆平均亩产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十一。这鼓舞了全队的斗志,信心十足地投入冬季备耕。刚入冬,农场就决定今年要组织全场水利大会战,要集中全场职工在湿地深处挖出一个大排水系统,治理农田的内涝。六队要抽调一百名工人参加统一会战。分配给我们的工地在一个水甸子上,离队部有六、七公里路程。这任务把我们难住了,寒冬腊月要走六、七公里去施工,走一个来回就很艰难。如果搭帐篷住水甸子,要办伙食,搭炉子烧煤取暖要花很多钱,费很多工,我们队是成本核算单位,花钱要精打细算,经支委会研究决定,起早贪黑上工地,由队长带队参加会战。

      每天一大早,我们就顶着烈烈寒风步行去工地,一百人的队伍,个个狗皮帽,戴口罩把脸全包严实,就这样眼泡也冻肿了。到了工地就不停地刨冻土挖沟。在这酷冷的荒原上干活不敢停下来休息,全靠不停地干活保持体温,停下不干活就会被冻僵了。正因为人人都不停地刨土,功效很高,队里有个大力士叫吴贯月,一天能刨十多方冻土,他在前面刨冻土块,后面跟一个女工往沟外撮土都来不及。我就要亲自跟他比试比试,我让他在前面刨土,我在他后面撮土,我在后面撮土,挖的沟比较深,往沟外撮土也很吃力,我俩比着干,看谁能拉下谁,我与他干有一个小时,我使出大劲勉强能撮完他刨的土,最后我服气了,承认他是大力士。

     在阵阵呼啸的大烟泡中,我们满脸冰霜,睁不开眼,仍在旷野野中坚持奋战。我在这样酷寒、艰苦的共同劳动中,既体会到创业的艰辛,又体会到创业的愉悦。顶过了三九寒天,我们这支排水队伍完成了农场指派的排水挖土任务,迎来了一九六六年的春天。这正是我到基层生产连队一周年,这一年从思想到体魄都得到了很好的磨炼与提高。

未完待续

1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