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俞晓群 | 陆费逵先生家世、早教及其他(上)

 星河岁月 2020-12-16

1941年7月7日中午,陆费逵先生在香港家中会见客人。下午3时许,他感到浑身酸痛,大汗淋漓,躺下后枕头、床单都浸湿了。当时陪伴在身边的女儿陆费铭绣,焦急地询问父亲怎么了,陆费逵先生说没做什么,只是谈话时,客人劝他抽了一支小雪茄。第二天,陆费逵先生依然感觉不好,他半夜起来,开始整理中华书局的账册,又给夫人写下遗嘱。9日清晨,陆费逵先生从浴室中出来,心脏病发作,突然倒地,从此长眠不醒,时年56岁。

就这样,一位中国百年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一颗中国现代百年出版业的文化巨星,从浩瀚无际的夜空中猝然陨落。


陆费逵先生留给我们的记忆

陆费逵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记忆,是40年从事教育与出版事业的辉煌经历,是一篇篇优秀的政论与教改文章,是一所所他参与或主持兴建的新式学校,是一套套他组编或亲自撰写的图书……更为耀眼的业绩,是他在民国元年(1912)创办的中华书局,为我们出版了《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中华大字典》《辞海》等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化典籍以及各类中小学教科书、各类期刊杂志,等等。中华书局成为百年来中国出版业名列前茅的双雄之一。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中华书局生生不息,他们承继前贤,不忘陆费逵先生当年留下的产业精神与文化遗产,在陆费逵先生的家乡——浙江桐乡建立了伯鸿城市书房,设立了伯鸿书香奖。





陆费逵

但可能是陆费逵先生离开我们太久,可能是他的人生之路比较短暂,也可能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他的人生轨迹更偏重于一位实业家的塑造。总之,我们能够了解到的陆费逵先生的信息实在是太少,甚至对他的认识仅限于人物介绍的层面:陆费逵,字伯鸿,陆费是复姓,《百家姓》上没有,明末出现于浙江桐乡。陆费一族本姓费(bì),明代时,其先祖出嗣舅父陆氏,遂冒陆姓。后费氏一支无嗣,为兼祧两家,改姓陆费。陆费逵先生的五世先祖陆费墀,曾为《四库全书》总教官,他曾在浙江桐乡建枝荫阁,藏书极多,后来毁于兵乱。陆费逵先生的母亲吴幼堂,有言其是李鸿章的侄女,很有才华。陆费逵先生早年未入学堂,只是由母亲在家中教育五年,“幼承庭训,与经史各籍无不研读。教授法以讲解为主,且循循善诱,不喜责挞,以易于领悟为要旨”(陆费执《陆费伯鸿先生传略》)。陆费逵先生天资超群,勤奋好学;成年之后,同人们评价他才智过人,人品端正,有“大头”之戏称。陆费逵先生23岁时曾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做事,五年后自立门户,创办了中华书局。有观点说,中华书局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承并追随、追赶商务印书馆的产业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改革创新,最终成为出版界名列前茅的企业。也有观点说,中华书局始终缺乏创新能力,许多产品都是模仿或追随商务印书馆的结果。我认为后一个观点有失公允:在产业林立、竞争残酷的商场,追随本来就不是一件坏事情,也不是一件容易做好的事情,何况在陆费逵先生创业的背后,还隐藏着许多无人知晓的故事。陆费逵先生逝世时,时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的王云五先生在《悼念陆费伯鸿》一文中写道:商务与中华,“经过激烈的竞争后,彼此认识因之较深,渐转而为精诚的合作。在后几年间,我对于(陆费逵)先生诚恳态度的认识,也正如以前对他所持的怀疑态度,简直是一样的程度”。

深一层思考,作为一位成就斐然的实业家,陆费逵先生个人留下的文字不多,而且他的文章大多短小精练,加之时光流逝,许多事情大家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脑海中,自然会有许多问号浮现出来:陆费逵先生的祖辈何以辉煌、何以中落?他为什么从未上过正规学校,只是家中受教数年,而后自学,就能够有如此才华、如此见识?他为什么有勇气与能力,创立中华书局,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创造新的业绩?就此,我想从两个方面,深入挖掘一下陆费逵先生的思想源流:一是他的五世祖陆费墀的故事,一是他早教的故事。

陆费逵先生思想源流之一:五世祖陆费墀

在陆费家族的先祖中,陆费逵先生最崇拜他的五世先祖陆费墀。关于陆费墀的身世,其小传有记:“陆费墀,字丹叔,号颐斋,清桐乡人。乾隆乙卯南巡,召试一等,特赐举人,授中书。丙戌,传胪官至礼部侍郎。未几,卒。读书自经史百氏外,旁及堪舆、医卜、术数、方技之学,靡不究晓。精鉴赏,凡彝鼎、图书、碑刊、缣素,入手辨真赝。书法得力颜平原。诗宗唐少陵,宋苏、陆两家,能自出新意,不落前人窠臼。”

陆费墀画像

在《校印〈四部备要〉缘起》一文中,陆费逵先生写道:“先太高祖宗伯公讳墀,通籍入词林;《四库全书》开局,以编修任总教官,后任副总裁,前后二十年,任职之专且久,鲜与匹焉。晚岁构宅于嘉兴府城外甪里街,颜其阁曰枝荫,多藏《四库》副本。洪杨之乱毁于火,今者甪里街鞠为茂草矣。”在此文的后面,陆费逵先生还附上一段“附志”,更为详细地讲述了先祖陆费墀的故事。综其要点,一是《四库全书》开局,陆费墀即任总教官,后来乾隆皇帝称赞陆费墀承办《四库全书》与《四库全书荟要》有关事宜,“实心勤勉,学问亦优”,因此得到奖赏。二是因为馆中藏书有“应毁未毁”,以及底本未移交明白等问题,陆费墀受到革职留任、自费赔偿的处罚;后又因为杭州文澜阁中的书排架错误,陆费墀遭重罚一万两,未几去世,年仅60岁。三是因为陆费墀在京寓所失火,《陆费墀全集》被焚毁,继而甪里街别墅枝荫阁又遭遇洪杨之变,其中藏书荡然无存,从此家道没落。四是陆费墀主持《四库全书》编纂工作17年,一直勤勤恳恳,寒暑不懈,每有会心,手抄节录,若急饥渴云云,虽然馆中还有很多职员参与《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但真正与《四库全书》相伴始终且出力最多的,唯有陆费墀。

以往人们研究陆费逵先生的出版生涯,谈到他的先祖陆费墀,大多是以陆费逵先生上面这段文字为依据。可以说,关于陆费墀的故事,就内容而言,陆费逵先生的讲述基本准确,但我们还可以站在书籍史与文化史的角度,翻看《四库全书》编纂的历史,从更为丰富、客观,乃至负面的角度,了解更多的故事,从而得到更为深刻的认识与推断。这方面的文章典籍很多,如《陆费墀:〈四库全书〉总校官》(高云玲)、《四库全书问答》(任松如)等。此处整理出几段,将其与陆费逵先生的自述进行“点对点”比照,从中可以得到一些新的启示。

第一个是《四库全书》开馆时,乾隆皇帝已经62岁了,他担心看不到《四库全书》修竣,因此让人从中择取精华,编纂成《四库全书荟要》。在这项工作中,陆费墀主要负责《四库全书荟要》的校对、核查其缮写与誊录等事项。由于此书是专门给乾隆皇帝看的,所以陆费墀与誊录官、纂修官都非常用心,“每校订一书,陆费墀都详列著者年代、官职、里籍、姓名,缮写所用底本,以及校勘所用版本,并将诸本异同之处列为条目,附于每册之后,名曰《考证》。”(史志龙《陆费墀与〈四库全书〉》)乾隆皇帝拿到书后,发现缮写认真、考证严谨、校勘精确,非常满意。

第二个是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库全书》开馆,直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陆费墀去世,他入馆共17年,“辰入酉出,寒暑未尝稍懈。职员中与《四库全书》相始终而实际任事最力,经理出自一手者,殆陆费氏一人也。”(任松如《四库全书答问》)

第三个是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当时王杰任武英殿总裁,曾参奏陆费墀遗失《四库全书》底本四五百种。乾隆命大臣英廉、金简等审查。调查后发现,底本遗失30余种,遗失的原因是广征天下书籍,卷帙浩繁,收发不清,加之人员冗杂,陆费墀并没有私藏书籍,或者以此牟利。乾隆皇帝惩罚陆费墀“销去加一级,免其降调”。

第四个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抄写完毕,装潢进呈。接着又用了近三年时间,抄完第二、三、四部,分贮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和文津阁珍藏,是为“北四阁”。乾隆四十七年(1782)至五十二(1787)年,《四库全书》又抄写了三部,分驻“南三阁”的江浙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书成之后,乾隆皇帝发现,在缮写、誊录与校订等方面,全书漏洞百出,讹谬丛生,当删不删,该毁未毁。因此乾隆皇帝非常生气,严厉惩罚总校官陆费墀,“南三阁”所有面页、装订、木匣、刻字等项均由陆费墀自己出钱筹办,而且不让盐商等承办,以防陆费墀从中牟利,接着将陆费墀革职。陆费墀受此打击,不久便抑郁而死。他死后,皇家又籍没其家产,仅给其子孙留一千两作为生活费用,其余全部作为添补“南三阁”办书之用。而总纂官纪晓岚、陆锡熊与陆费墀一样,负责《四库全书》的编修工作,但他们却没有受到如此严厉的惩罚。

第五个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陆费墀死后,乾隆皇帝依然耿耿于怀,下旨称:“陆费墀本系寒士,家无担石,向在于敏中处藉馆为业,谅不过千金产业耳!今所办三阁书匣等项,及缴出罚银一万两,计其家资已不下三四万,若非从前在四库馆提调任内苞苴馈送,何以有此多资。”(《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乾隆皇帝还曾作《题文津阁》诗一首:“究因考核未尽力,薄用创惩示懈公。独有费墀牟利重,职镌其计叹非工。”(《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

以上诸事,《清史稿·陆费墀传》亦有记载。史论认为,乾隆皇帝重罚陆费墀的根本原因,不仅在于书的谬误,还在于陆费墀与于敏中的关系。于敏中首倡编修《四库全书》之事,并且向乾隆皇帝举荐陆费墀。乾隆皇帝后来发现,于敏中勾结地方官员,贪污受贿,因此认为陆费墀倚仗于敏中,借修《四库全书》有牟利之嫌。说来陆费墀和纪晓岚二人,一生的主要精力,均在编修《四库全书》上,然而前者因《四库全书》而获罪,后者因《四库全书》而扬名,际遇迥异,令人叹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