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校之道(6)|学生生命成长的必修课——天津中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思考与构建(三)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0-12-18



社会问题是

激发责任感的教育资源


【国赫孚】培养有责任感的人,也是我们教育中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
学校每周组织学生看《焦点访谈》。学生们兴趣很高,不过认为《焦点访谈》的事离他们的生活很远。后来我们组织学生到农村,发现许多事就在身边。比如,某地在八十年代,砍掉成片的树林,刮掉表土层,挖沙子出卖资源,造成了当地经济的畸形繁荣,但很多土地沙化,使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近几年,又大量开采地下水,有几十家地下水厂在疯狂地掠夺地下水资源,造成了水位下降一百多米。环境的恶化使得农民种地根本挣不到钱。学生说,我现在明白了,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社会存在这些问题,将来要靠我们去解决。
【陶继新】学生如果不到农村,就很难想象环境会遭到如此之大的破坏。现在的不少农村,已经没有了原先的田园风光,甚至也少了清新的空气。一些污染严重的项目,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严重地污染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可是,不少农民对于这种污染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当你们的学生看到这种现实之后,就会在他们心里生成一种改变这种环境的责任意识。你们学生的一些课题研究,就触及到了这个严峻的问题,并且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切实的方案。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有了这种优化农村环境的忧患意识之后,就有了为社会负责的担当意识,有了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的可能。
【国赫孚】不仅农村存在着问题,城市也存在着问题。
初中学生赵玉冰岗位体验是在母亲工作的一家小作坊,给外资企业镀零件。赵玉冰谈到:“四十平方米的工作间拥挤狭窄,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味道。一些阿姨围坐在一起忙得抬不起头。我学着大人的样子把镀好的钩架浸到药水里,一股白烟冒上来,熏得我半天喘不过气,恶心得想吐。我了解到这些零件是为美国来料加工的,如果做得不精细就会被要求返工。可加工这种零件是有毒有害的呀!我心中很不是滋味。美国人害怕环境污染,害怕伤害身体,就运到中国来,美国人是人,中国人不是人呀!同学们,努力吧!我们有责任让伟大的祖国更强大。”赵玉冰在镀零件岗位体验中也意识到了责任。
【陶继新】赵玉冰同学的体验与感慨令我们深思,为什么这么多有污染的工厂?空气污染对人体的损害是非常严重的,有的工人也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可是,又不得不在这种环境中继续干下去。岗位体验使学生有了如何排除污染的思考,甚至相应的行动。更加可贵的是他们的这份责任感,这份为民分忧的情怀。一个学生如果从初中就有了这种情怀与这种责任感的话,他们不但会更加努力学习,也会从现在起就研究这些问题。当这一代人成长起来后,他们就会在这方面做更多的工作,我们国家的环境会变得好一些。
【国赫孚】学生具有善的本性,是培养责任感的基础。社会问题是激发责任感的教育资源。培养责任感从外面的灌输是无济于事的。社会实践中,社会问题的存在,引起了学生思想的冲突,就是培养责任感的契机。教育必须走向开放,通过体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我主张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社会问题”来教育学生。社会问题引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陶继新】“社会问题是激发责任感的教育资源”说得好!如果没有这方面的亲身实践,没有这方面的感悟,是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来的。现在学生责任感的缺失,已经到了令人可怕的程度。如果再不在这方面下功夫,前景真是不堪设想。而有的时候,学校的教育,特别是那些空洞的说教,解决不了责任感的问题。而您所说的现存的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往往会让他们大吃一惊,从而触动那根蕴藏在心底深处的良知与责任的琴键。如果只是为了应试,为了分数,就不可能让学生走向社会。而社会这个课程,恰恰是学生成长必须认真学习的。您为他们补上了这一课,而且补得认认真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非有良知与责任的校长,是不可能如此而为的。
【国赫孚】在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过程中,外在的社会问题激发了他们的责任意识。而他们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促进了内在的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如学生史脉一在参观了xx镇的村镇改造项目后,确立了“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课题。该镇在实施村镇改造的项目,将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平房拆迁,像城市小区一样,为村民建设了集中居住的村民小区。楼房盖得非常漂亮,与城市的小区一样,还新建了文化设施。学生们参观后都为农村的变化感到兴奋。史脉一等三位学生为了进一步做好这个课题,又利用国庆节黄金周的时间自费去了xx镇进行实地入户调查。她们来到了村民们原来住的地方,脚踩在瓦砾堆上,鹤立于其中的几间房屋引起了她们的注意。这是人们常说的“钉子户”。走进农民家里,她们先是为有的家“家徒四壁”而震惊,然后又为村民都不愿意讲情况而困惑。于是她们觉得村民们一定是遇到了解决不了的问题与无奈。这更坚定了她们把问题调查清楚的决心。在她们一再恳请下,一些人才透了一些真相,使她们得到了许多第一手材料。一些村民对拆迁提出了许多意见,如:“过去住平房,家里有自留地,每天可以在自家的菜地里采摘蔬菜,现在把自留地收回去了,吃菜要到集市上去买”;“过去自己家院里有井,吃水不花钱,电灯用自家产的沼气,现在要交水电费”,等等。所有这些加起来,农民的生活成本比过去大了,这对那些生活本来就很贫困又缺乏劳动力和经济来源的农民来说更是无法承受。更让她们震惊的是,村民们还反映了迁居中的一些野蛮行为。
调查结果并不像开始听到的那样美好,有的甚至“截然相反”。这让三位学生感到很吃惊,甚至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同时对新农村建设产生了疑问,进而感到社会“竟如此黑暗”。家长听了她们的讲述后,对她们说,你们不能只听一些人的意见,也不要只看一个镇的情况,要学会全面了解情况和全面看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于是她们又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题目,广泛地上网搜集信息。后来她们发现全国有很多好的典型,像安徽、江苏等地有许多农村拆迁改造就很成功,既根本地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又照顾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受到了农民的由衷欢迎。另外她们还搜集了韩国在改变传统农村的做法。于是,她们重新认识了这一问题:“这的确是一件好事,使得几千年来农民分散居住、低水平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根本解决,是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是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的,也是符合社会进步发展趋势的。在这一进程中,虽然个别地方的干部存在着工作做得不细,甚至发生不顾农民利益和实际困难违法暴力强迁的问题,激化了社会矛盾,影响了政府的形象,但不能以偏概全。”后来她们按照给基层政府出主意提建议的思路撰写了研究报告。事后,三个同学与我谈到:“这件事使我们看到了我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对问题的认识时常会发生偏颇。说一个人好,就一点缺点也没有;说一个人不好,就不可救药,一点优点也没有。这次课题研究使我们在对新农村建设全面了解的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观察认识问题的不足。今后再看问题,懂得了要一分为二。”后来她们决定把村民反映的问题梳理出来,并向有关部门进行了反映,为无助的农民说话。
【陶继新】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教育要回归生活现在得到了普遍认同。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即学生走进社会不可避免地要接触社会负面问题。这对教育提出了挑战。我在你写过的文章中看到,你主张“问题教育法”,我非常赞同。教育的责任不是回避,而是积极引导。关键是提高学生的分析鉴别评价能力,并让他们学会客观地、辩证地看问题。我们国家正处在转型时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不奇怪,国家正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如果我们不让他们了解真实的社会,毕业以后走向社会将会很茫然,会对教育失去信任,对社会失去信心。我们要有自信,只要教育引导得好,学生的社会化就会按照我们预期的方向发展。这三位同学搞社会调查的过程,可以说是学校积极引导学生的很好的案例。它让我们看到,她们正是在我们正确的教育引导下,认识到“这的确是一件好事”、“今后再看问题,懂得了要一分为二”。她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走向了成熟。我们相信,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一定会担当得起建设祖国的大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