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题点评 | 第2期:一道5分的名词解释,为什么你能失掉3、4分?

 木铎新传 2020-12-18

好的答案总有它的道理。

20176月开始,solo学长将联合人大、武大、复旦、中传等高校的学长学姐一起,在「木铎考研」(ID:mueduoedu)微信公众号上,每周为大家推出一篇「真题精讲」。内容涵盖考点分析、解题策略、答题套路、高分答案点评等,帮助各位同学拨开迷雾,掌握答题技巧。

内容很多,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 考点分析:着重分析每道题目出题背景、出题思路、隐藏考点以及出题老师想让你回答的内容。

  • 解题策略:教你如何将一道题目一字一句剖开分析,精准把握出题意图,巧妙构思答案布局。

  • 答题套路:差的答案总是离谱得各式各样,好的答案总是有相同的闪光点。掌握答题套路,可以让你事半功倍。

  • 高分答案点评:已经考上的高分学长学姐写的答案就是一份最好的借鉴,可以告诉你好的答案该是什么样子,与自己的回答进行比对和总结,你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话不多说,我们直奔主题,开始今天的「真题精讲」!

上期的「真题精讲」中,我们留下了一道作业:

【名词解释题】  孙志刚事件 (5分)

截止6月17日24:00,共收到了31份作业。我们以7为次序,随机挑选了第1、第8、第15、第22、第29篇作业进行点评。

题目虽然简单,但是要想拿到4分乃至满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一起逐一来分析这5篇作业的优点和不足。相信对你会有很大裨益。

评分规则:

  • 绿色字体代表亮点,红色字体代表欠缺点,括号内为具体点评内容。

  • 错字别字病句每处扣0.5分,但每篇扣分总计不得超过1分。

  • 语言不顺不鲜活,视情况扣1-2分。

  • 考点不足不充分,视情况扣1-4分

  • 其它情况,具体见文中分析。

1

【最好不要省略主语,补全“孙志刚事件……”】2003年由《南方都市报》报道的一个社会热点事件【点出了是由哪家媒体报道的事件,这点很好,也是本题的考点之一】【注意补全信息“2003年”,因为媒体2003年报道,不一定事件就发生在2003年】317日晚上,在广州的青年孙志刚在前往网吧的路上,因缺少暂住证,被警察送至收容遣送中转站【表述准确】,后又送往收容人员救治站。在这里,孙志刚受到工作人员的殴打,于320日死于这家救治站。【精炼地介绍了孙志刚事情的经过(即5W),是本题考点之二】事件报道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最后相关涉案人员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不可忽视的是事件背后体现出来的新闻公共性,以及对我国法制建设的贡献【事件在新闻传播史上的作用,点评的不够深入,过于宽泛,而且也不够精准】

(小帅崔)

点评:

本篇答案,基本上很好地遵循了上一期「真题精讲」中介绍的对于「事件类简答题的答题要求」,从事件的媒体报道者、事件的简介(5W)、事件在新闻传播学上的意义等角度做了回答,内容详实,逻辑清楚。可惜的是最后对于事件意义的总结不够精确。综合打分:4分。

2

孙志刚事件:【删去】2003317日供职于广州达奇服装公司的孙志刚在【缺少动词“去”】网吧的路上,因为没有暂住证,被警察送往广州“三无”人员收容所【准确点说,应是“收容遣送中转站”,这是关键信息。因为孙志刚事件的最大意义在于推动了“中国收容遣送制度走进历史”】。次日,被收容所送往救治站。在这里,孙志刚收到了【有错别字】工作人员及其他收容人员的野蛮殴打,并于320日在救助站离世【应为。号】此事件被称为“孙志刚事件”。【简要介绍了孙志刚事件的来来龙去脉,但完全没提及媒体报道在其中的推动作用】该事件引发了全国人大关于违宪审查制度的讨论,将对中国依法治国的进步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一定程度上提及了该事件的意义】

き洗尽铅华д

点评:

本篇答案在作答过程中显得较为粗心和随意,文中出现了多处错别字,开头格式也不正确。这种失分特别可惜。回答过程中,忽略了这是新闻传播学考试,没有提及媒体在推动“孙志刚事件”最终解决中的关键作用。因为之前类似事件并不少见,但因为没有被报道,就被掩埋在历史尘埃之中了。综合打分:2.5分。

3

2003317日晚上,任职于广州某公司的湖北青年孙志刚在前往网吧的路上,因缺少暂住证【关键信息】,被警察送至广州市“三无”人员(即无身份证、无暂居证、无用工证明的外来人员)收容遣送中转站收容【关键信息,但是有照抄百度百科的嫌疑……】。次日,孙志刚被收容站送往一家收容人员救治站。在这里,孙志刚受到工作人员以及其他收容人员的野蛮殴打,并死于这家救治站。此事的揭发调查过程十分艰难,这一新闻事件被称为“孙志刚事件”【没有提及《南方都市报》的作用】

此次受害者身亡,并且因其身份不是流浪汉而是大学生,而产生极大影响。许多媒体详细报道了此一事件,并曝光了许多同一性质的案件,在社会上掀起了对收容遣送制度的大讨论,多名法学学者联合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推动了我国收容遣送制度的审查与废止。【对事件的社会意义交代的不错,可惜未提及新闻传播上的意义】

(嗡嗡嗡)

点评:

本篇回答用词精确、内容详实,注意到了本题出题的立意是关注“孙志刚事件”作为“新闻事件”在新闻传播学上的意义,可惜未展开,也没有提及《南方都市报》在事件中的关键作用。另外,作为名词解释题,按照“一分一行”的要求,字数可能稍多了点(当然这不是失分点)。只是如果在一道名词解释题上花费太多时间,可能会影响下面的论述题、案例题、实务题的作答。需要做好时间的把握。综合打分:3.5分。

4

1.孙志刚,是湖北的一名大学毕业生,在20032月于广州工作,【案发准确时间呢】在未来得及办理暂住证的情况下,被查暂住证民警送往派出所后,无故被送往收容站,后被殴打致死。【关键信息缺失太多】

 2.此事是经《南方都市报》记者陈峰调查后才被曝光,一时引起舆论哗然。【能注意到《南方都市报》和记者的作用是亮点,可惜有语病和多了一个字】

 3.该事件被视为媒体推动立法的经典案例,由此国家取消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关键信息】。孙志刚案的后续发展,显示了中国媒体与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一种良性互动。

(RoGue X'')

点评:
作为名词解释题,回答过程中就不必用序号标出了,一共也没多少行字的。答案最大缺陷在于对于“孙志刚事件”来龙去脉的交代不清晰,失分严重;但是注意到了《南方都市报》等媒体在推动事件解决中的作用,并提及了事件的意义。综合打分:3.0分。

5

孙志刚是一名平面设计师,2003年3月,毕业不久被广州末【错别字】公司录用,因没有暂住证被警察送到收容遣送中转收容站,在收容所里被工作人员殴打,20号死于救助站。【事件没有介绍清楚】这是一起恶性事件,各大媒体在传播过程中让这一事件放大,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注意到了媒体的作用,但没有提及《南方都市报》】广东省,广州市立刻展开调查,并以故意伤害罪对多人判刑。【对事件的社会意义和新闻传播学意义完全没有提及】

(寻觅一声叹息)

点评:

本答案对于“孙志刚事件”的经过介绍虽然简略,但是交代不够清楚,出现失分。注意到了媒体在事件中的作用,但又缺失了对于《南方都市报》关键作用的介绍。另外,对于事件的意义完全没有提及。可以在以后的作答过程中注意补全这类信息,答案的角度要全、信息要精准、逻辑要清晰,才能获得高分。综合打分:2.5分。

通过以上答案可以看出,虽然只是一道简单的名词解释题,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获得很高的分数的。一道名词解释题固然拉不开差距,但累积到一块,五、六道名词解释题就会有5-10分的差距了。

而名词解释题在考试中是最基础的题目,简直就是送分题,在这种最基础性的题目上失分,往往是答题习惯、答题思路、知识储备受限所致。那么,我们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就要拿出态度、打好基础,争取在最后的考试中获得高分。

而就“孙志刚事件”这道名词解释题,一篇精炼而准确的高分回答可以参考下面答案:

“孙志刚”事件是2003年由《南方都市报》报道的一个新闻事件,在中国法制进程和新闻传播学史上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点题】2003317日,27岁的武汉科技学院毕业生孙志刚,因为缺少暂住证,在广州街头被派出所民警当作“三无人员”送至收容遣送中转站收容。次日,被送往一家收容人员救治站。三天后,身患疾病的孙志刚遭到8名被收容人员的两度殴打,于当日上午休克死亡。【介绍事情详细经过】事件经报道后,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收容遣送制度的大讨论和深刻反思,并促成了该制度的废止。【社会意义】媒体在事件中起到的舆论监督作用,也激励了无数新闻传播从业者继续从事调查报道。【新闻传播学意义】

点评:

本答案先点题,对事件的内涵和影响进行定性。接着简要介绍了事情的详细经过,最后从社会意义、新闻传播学意义两个层面提及了这一悲剧事件的深远影响。角度多样、叙述精准、逻辑清晰,因为不失为一篇优秀回答。综合打分:4.5分。

好了,今天就不布置作业啦,给大家放个假~

下一期的「真题精讲」我们来介绍「简答题」的答题套路,之后我们会精选各个高校的历年真题进行精讲。一句话,每周三的「真题精讲」,我们不见不散。我们带你冲刺专业课130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