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考点 | 新闻透明性的产生与发展

 木铎新传 2020-12-18

【公 告】
火爆全网的木铎《每日考点》专栏又双叒叕上线啦!
围绕10年真题高频词汇,从核心概念解析、历年真题梳理以及相关论文推荐三个维度出发,每个考点新增加【考察偏向解析】,针对真题,全方位帮助你理解并记忆重要考点。
食用指南👉打开你的专题笔记,进行查漏补缺式补充吧。

核心概念解析

一、新闻透明性的定义

“透明性”作为互联网的时代精神在诸多社会领域受到推崇,它在新闻传播中的确切含义一般指的是新闻采集、组织和传播对公众公开,新闻编辑室的内部和外部都有机会监测、检查、批评,甚至介入到新闻生产过程中。

迈克尔·卡尔森(Michael Karlsson) 、李·赫尔姆勒(Lea Hellmueller)等人对“透明性”原则首次做出了具体且富操作性的定义:“透明性”包括“公开的透明性”以及“参与的透明性”,前者指的是新闻生产者是否对新闻制作过程保持公开,包括告诉公众事实来源,向公众展示已经在报道中囊括一切有关的利益团体,而后者指的是使公众参与到新闻生产过程中来, 包括允许公众对报道内容有所贡献,使用“用户生成内容”等。从“透明性”含义本身来看,它要求将公众纳入到新闻真实的建构中来,矫正和对抗报道者自身的主观偏见,实际上并没有否定客观性的理念和原则。它向客观性注入对话性元素,真相并非一种预先的假定或是报道者的独断,而是成为与公众共享、对话的集体知识。

二、新闻透明性的发展

1. 公民新闻业较早地实践了透明性原则在2002年出版的最早系统性地介绍博客现象的著作之一《网络博客手册》中,作者所提出的博客新闻六大操作原则中几乎每条都涉及到“透明性”。

2. 在专业新闻机构中,“透明性”实践早已是推动多年的“公信力运动”的一部分“美国报纸编辑协会”于1997年至1999年期间开展 “报纸公信力调查”,向新闻界提出一项重要建议和倡议:报纸可以通过将公众纳入到关于新闻业的对话中,向他们解释新闻价值标准以及决策制定过程来重建公信力。而20世纪90年代盛极一时的公共新闻运动中也包含不少开放编辑室的“透明性”尝试。

3. 进入新世纪后,自2001年比尔·科瓦奇与汤姆·罗森斯蒂尔在《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中正式提出“透明性原则”,西方新闻学界、媒体机构以及公众对“透明性”的主张和呼吁更加急迫,相关实践更加频繁更加制度化。

4. 2010年左右,“透明性”开始陆续明确被写入一些新闻伦理教科书和行业规范中。2009年在帕特里克·普拉森斯出版的《媒介道德:负责任行为的关键原则》一书中,“客观性”并没有被囊括在内,而“透明性”成为居于首位的原则。2011年,加拿大新闻记者协会就将“透明性”与“准确”、“公正”、“保护隐私”、“独立”、“正确处理利益冲突”、“信守对消息来源的承诺”并列为职业道德原则。

5. 2014年9月6日,美国“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公布了新修订的“职业道德规范”相较1996年版本,这一次最明显的修订是将“新闻工作者应该诚实可信”扩展为“新闻工作者应该诚实可信以及透明”,在该条规范底下的具体细则也增加了:“新闻工作者应当向公众说明新闻报道过程以及自身所面临并做出的道德选择。鼓励公众参与讨论新闻报道的实践标准;迅速回应有关报道准确性、清晰性和公正性的质疑;承认新闻报道中的错误并做出及时、明显的修正,向公众认真、清楚地解释和澄清错误”。“透明性”作为一项独立的职业道德规范正式得到新闻专业社群的承认。

三、关于新闻透明性的思考

与热情拥抱透明性的自媒体和公民记者整体相比,专业新闻机构及记者们对“透明性”的看法还是犹疑居多。技术可行性与新闻组织公开新闻生产黑箱的意愿程度仍然存在着鸿沟。大多数记者并没有将透明性作为规范性目标来追求,而倾向于认为透明性将潜在地威胁到新闻组织,损害其作为“诚实的代理人”的公信力。

同时,媒体在运用透明性策略方面仍然是比较仪式化的,也十分有限,这些有限的策略一方面使他们看上去是“透明”的,另一方面对资源和人力需求较小,且可以不用大量披露新闻生产过程的实质内容,记者自身的观点、立场和动机也开放有限。

然而,新闻生产进一步公开以及公众进一步参与已是势不可挡的趋势,专业媒体固步自封早已不可取,持续推进地透明性运动究竟会成为压垮新闻专业权威的最后一根稻草,还是能够作为提高客观性的方法与专业主义意识形态相结合,抑或只是转瞬即逝的一阵风潮,取决于媒介技术的发展程度与速度,更取决于新闻界能否探索到使透明公开与专业管辖达到良好平衡的新闻实践方式并稳定实施。

历年真题梳理

1. 简答题:新闻客观性与新闻透明性的关系。(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考研真题)

2. 名词解释:新闻透明性原则(2020年同济大学考研真题)

考察偏向解析:

在当下,新媒体技术全面改造了传播环境,对新闻机构专业权威的挑战又一次将客观性推到了风口浪尖,“透明性”被作为替代性概念和实践方法而提出来。那么,“透明性”在何种意义上能取代客观性?客观性能否又一次在危机中重生?新闻业的专业权威能寻找到其他的替代性来源吗?这些是学者在研究的问题,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关于这个知识点,大家不仅要理解概念本身,还要结合我们学过的【客观性】作进一步思考,以此加深自己对【旧理论】的【新发展】这个板块的学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