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读瑜伽经典随记

 玉蝴蝶YOGA 2020-12-19

图片

      艾扬格瑜伽是哈达(Hathaÿoga)瑜伽的一种;“ 哈 ”表示太阳,“ 达 ”表示月亮。哈达瑜伽是要在自己内部找到平衡,旨在使您的身体,思想和精神保持平衡并平静下来,为冥想做准备。

在寻求瑜伽练习中,有三个主要动机,分别是外部追求(身),内部追求(心)和最高再追求(灵)。

帕坦伽利说,生命有四个目标。他们是dharma (美德-宗教义务),artha (财富,谋生方式),kama(享受生命)和 moksa(自由,解脱)。

了解三德Gunas)(自然的主要特质或自然模式)也很重要,它们分别是RajastamasSattva激性(Rajas)是热情和热情的能量,经常被比作火和热,并伴随着持续的积极练习。惰性(tamas)是黑暗和惰性,通常通过接地来体现。悦性(Sattva)是平衡,和谐和智慧的照亮状态,是通过 rajastamas之间的平衡而发现的。三个古纳斯的比例在不同的活动,体式和时间之间波动。这三种特质在整个瑜伽教义中反复出现,因此很重要。

例如:三种睡眠类型为:tamasic(深度),rajasic(躁动)或sattvic(轻度)

瑜伽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练习和生活在八个花瓣中的每一个中,以穿过我们精微的身体五个鞘,如下所示

  1. Annanyama Kosa

    粗身鞘

  2. Prnayama Kosa

    能量鞘

  3. Manoyama Kosa

    心意鞘

  4. Vijnayama Kosa

    智性鞘

  5. Anandayama Kosa:

    喜乐鞘

Vijnana是智性之鞘,与心意鞘或心意融合在一起。这是通过dharna(专注)和dhyana(冥想)发展起来的。Vijana(智性)是一小部分 mahat(宇宙智慧)。

MANAS是思想或精神的身体。它是由我们的记忆和感官组成的最外层。换句话说,它是信息的收集者和存储者,是外部世界的探索者和体验者。它的特点通常是优柔寡断,对记忆和感官都容易有反应--这通常是一种有害的行为。

心有五种品质,被称为bhumis。他们是沉闷的状态,分心的思维,摇摆的思维,尖锐的专心思维和三摩地(深度冥想)。这些状态有助于自我观察和自我认识。

Buddhi 是智慧。它是第一层内层,介于MANASAhamkara之间。菩提是1自反,这意味着它有视力或达显和2有选择的能力。有选择的能力。这一层是认知层(逻辑层、决策层)和意识层(采取行动和有意)。智慧不是反应,而是询问记忆和感官输入,进行建设性的比较。

Ahamkara是小我或本我。这是最内层。Ahamkara是一个身份或形态,其词干aham表示“我”,akara表示形状。自我是不断变化的,因为它从思想中汲取养分,但它可以被视为某种永恒的东西。单一的身体的自我意识被称为“小我”或“本我”。

Chitta(虽然在书中没有提到)指的是潜意识。

意识有五种变化:

  1. pramana

    正确的知识
    -包括直接的认知,正确的推断和经典的见证

  2. viparyaya

    错误的知识或误解

  3. vikalpa

    想象

  4. nidra

    睡眠

  5. smrti

    记忆

所有意识状态是相互联系的,并且某些状态(例如,做白日梦)是这五个状态的组合。

有五种苦难使我们无法达到喜乐或我们内心的最深处:

Avidya-无明

在瑜伽术语中,无知是不知道什么是真的或假,何者永恒,何者易逝,你是谁或你不是谁。为了避免无知,一个人必须过一种基于精神价值(法)和真理的生活。才可以抵御生活的冲击。

Amita- 我慢

我慢往往会导致自大并造成毁灭。骄傲的坏在于差异,而不是平等。它表现为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使我们对他人的优良品质视而不见。

Raga- 执著

依恋是一件坏事,当它以执迷或扭曲的爱的形式出现时,它是一件坏事;一种自我与依恋对象的融合。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感恩上,而不是占有上。

Avesa - 厌恶

这就是导致敌意或仇恨的反感。当我们把人们所做的与他们最深层次的本质混为一谈时,就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我可能反感你的行为,但不能推断我恨你的本质,我也偶尔反感我自己的行为,难道我就恨我自己吗?当然不是,我需要的是修正自己的行为。如果我们把人的行为和内在的,本质混为一谈,我们就会把自己锁定在对抗和攻击的状态,冲突将永无宁日。

Abhinivesa - 惧死

虽然我们认同我们的身体,但我们不等于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身体是我们感知和发现我们不朽的工具。我们与生俱来地与小我有着亲密的关系,因此害怕死亡;科学家思考:“心是如何产生意识的?,瑜伽则思考:”意识是如何产生的“ ,毫无疑问我们会肉体消亡,任何想流传百世的试图维持小我的行为,通常会带来毁灭性的心理灾难。

  1. Yama: 道德行为准则

  2. Niyama: 个人伦理规范

  3. Asana舒适稳定的姿势

  4. Pranayama: 呼吸与能量

  5. Pratyahara: 感官内收

  6. Dharana: 专注

  7. Dhyana: 冥想

  8. Samadhi: 三摩地

3. 体式: 

体式练习包括姿势和身体控制。重要的是要记住,练习不是为了完成体式,而是为了学习和成长而锻炼身体的过程。它是关于通过创造性和探索来避免停滞。正确的体位练习是极好的和内在的,是从一个人的内在/心灵(接近灵魂)散发,并充满了他身体的每一处。

体式的好处:

帮助人们保持健康

抑制疾病的发展

从疾病中恢复

一个人在体式练习中应该体现的3个品质是:sthira(舒适、稳定)、sukham(快乐、喜乐)和 asanam(不受干扰和平静)。

体式练习需要扩展和伸展两个要素。扩展是横向的,来自内心的智性,而伸展是来自大脑的,是纵向的。例如,在一个人吸气时,当肺部扩张时,应该保持一个有张力的位置。然后呼气应该释放张力,包括伸展或运动。(注意:这些张力和伸展应该包括用力,但不包括紧张)

重要的是,一个人不应该消极地思考,或为他们在体式练习中的动作感到不安。一个人应该尊重他们现在的身体,以便找到快乐和舒适,而不是通过超越自己的极限来伤害自己。此外,瑜伽不是关于外在,而是过程或冥想。

4.调息

调息是延长和控制呼吸的练习 调息法由四部分组成:

  • Puraka: 吸入-深,长,平和,富有节奏,甚至还延展与扩充。当呼吸进来的时候,真我也进来了。

  • Antara Kumbhaka: 吸气后屏息-呼吸的吸收和分配,拥抱呼吸和灵魂。

  • Rechaka: 呼气-垂直上升,把呼吸还给宇宙,完全顺从于宇宙最高的存在。

  • Bahya Kumbhaka: 呼气后屏息-压力排空

屏息是呼吸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一个人静止不动时保持呼吸的时间,可以产生注意力或意识的集中。

虽然呼吸的练习涉及肺的扩张和收缩,但它应是身意合一的运动。这与瑜伽的主要目标相一致,瑜伽的主要目标是平静心灵的干扰,就像平静海浪一样(禅,解释如下)。主要的情感障碍包括欲望、骄傲、痴迷、愤怒、仇恨和贪婪。如果你掌握自己的气,那你也掌握了自己的心灵。

5. 感官收摄

感官内收是体式和调息的延续和强化。词根prati的意思是“反对或远离”,而ahara是我们从外部带入自己的任何东西。通过感官向内收摄,我们就能体会到心的控制,平静与安宁,静心与安宁是能力的前提,感官内收是内外转换的桥梁。

6. 止心

止心的表面意思就是专心,我们常常会忽略其义,在学校我们要求专心,专心很重要,但是这不是瑜伽的意义上的专心,我们会专心于动态的目标,体育比赛,电影,小说,波浪,蜡烛的光焰——蜡烛的光焰不也在不断地运动吗?真正的止心是绵绵不断如线的醒觉的意识,瑜伽要探究的是如何与自性及自省合作,把我们从纷扰之心及外向的感官的奴役中解脱出来。

体式与止心的关系:学习许多小事,最终可以成就一件大事。

7. 冥想

注意力稳定而持续地流向同一个点或同一个地方,就是冥想。

冥想的独有特征是,不中断的注意力之流保持在一个固定的点上或者 一个固定的地方,而没有干扰或间断。在冥想中,随着心意观察自身的活动,心理的和有序的(chronological) 时间得以停止。注意力在意识领域中的强度既不改变也不波动,而是保持稳定、平滑和连续,如油自瓮中倒出。意识的强度保持不变, 从专注于一点移至没有任何指向的专注。

专注和冥想之间的区别是,专注更加关心思想波动的消除,以便达到心注一处,而冥想则强调的是保持稳定的、全然的观照。

持续不断的专注之流(ekatanat) 意味着修习者的意识和修习之间存在一股不间断的联结之流。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冥想既能在体式中也能在调息中达到。在体式中,意识存在一种移向身体边远处的离心运动,无论我们进行的是垂直的。水平的还是环形的伸展:还存在一种向心运动, 随着我们把整个身体聚焦于一个点上。如果注意力以这种方式保持稳定,冥想便发生了。同样,在调息中,吸气或呼气被敏锐地控制和保持,这使得自我全然投入。在屏息期间,当呼 吸、躯干的细胞、意识和灵魂变得和谐一致时, 冥想便发生了。简而言之,当注意力,反思和沉思m'x在观察与行动中保持稳定时,专注就发展为冥想。

我们将回想呼吸的四个组成部分,这次将它们与自我和冥想联系起来。

吸气是当呼吸进入时自我提升的行为。这涉及到实现存在,从一个人的内在向外。个体灵魂的发现和身体中每个细胞的意识。

内屏息,自我在自我的联合中展开身体的边界。这是一个无我的自我,但自我仍处于休眠状态,但已准备就绪。

换气或呼气是指呼气向外移动,鞘层向内移动。无我的自我存在,排除了自私行为。为了发现一个人的宇宙灵魂,你需要勇气去吐气并臣服。

在外屏息,无动力的屏息抹去了自我,没有小我的思想,也没有倾向。这种屏息为接受臣服提供了空间。这个空间是第五鞘,喜乐鞘。

8. 三摩地

    当冥想对象吞没冥想者,显现为主体时,自我意识便消失了。这就是三摩地。

    当专注的意识之流与冥想对象融合时,冥想者(主体)的意识似乎雕化在对象(客体)之中。这种主体与客体的合一就是三摩地。

       当冥想对象不受冥想者自身意识的干预而显现时,冥想就进入了三摩地。当音乐家忘却自己,完全沉浸于音乐中时,当发明家无我地进行发明时,或者当画家用颜色、阴影和刷子超越自己时,他们就瞥见了三摩地。瑜伽士也是如此,当他的冥想对象变成他自己,他没有了自己时,就体验到了三摩地。

      不同之处在于,艺术家或音乐家努力达到这种状态,却无法维持该状态保持,而无我的瑜伽士能够自然地,持续地、轻而易举地体验到该状态。因此,艺术家很难将他对崇高者的视见注入到他的日常生活,在他那里,这种视见与表演和某种特定艺术形式的实现联系在一起。然而,瑜伽士的“艺术”是无形的,他的目标没有绘画、书籍或交响乐这样的物质表达,对他而言,三摩地的芳香浸润了他的“正常”表现,行为和存在状态的每方面。

       注意力的不间断流动消融所见对象与观者之间的裂痕。意识似乎停止了,抵达了寂静状态。不再有“我”,意识在全然的平静状态中融入存在之核心。在三摩地中,身份意识消失,人不再有关于空间和时间的体验。

意识的七种状态是:

  1. 关于身体的知识(sarm jian),

  2. 关于能量的知识(praina jan).

  3. 心意的控制(mano jana),

  4. 智性的稳定(vjBana jana),

  5. 由经验获得的知识 (anubhavika jnana),

  6. 对各种生活之味的专注(rasatmaka jnana),

  7. 关于阿特曼的知 识(atma jiana)。

换言之,通过瑜伽修习,修习者征服了身体,控制了能量,约束了心意活动,并发展出健全的判断力,由此他正确地行动并充满光明。通过这种光明,他全然觉知自身存在的核心,获得至上的知识,将自我交托给至上灵魂。

Savasana

瘫尸式旧皮蜕变的体式,我们有许多层旧皮,心念,偏见,成见,想法,记忆,以及对未来的构想,

瘫尸式是放松,什么阻止我们放松?紧张。紧张源自于对生命的执著——而反过来我们被千万条无形的缰绳束缚,将我们束缚在已知的世界,已知的”我“和我熟悉的环境,这给缰绳又给我们”自我身份“,这”自我身份“又赋予太多任务,以至于在瘫尸式中如格列佛被小人国的小人儿的绳索将我们牢牢绑住,动弹不得。

瘫尸式就是用放松的技巧切掉这些绳索,解脱出来。只有意识到活在当下,时间才会在人类意识中消失。在冥想状态下,时间停止,一个人仅仅存在当下,而没有任何头脑思维的活动。瑜伽的最终目标是活在时间之外,活在当下,把现在和过去或未来分离出来。

Svadhyaya:自我研习引向对神的觉悟或与择神的联结。

研习自我有两条路径。一条是从身体表层开始,穿越内在的鞘,走向观者;另一条路是从观者走向身体表层。尽管意识存在于体内,但它需要通过习 练体式和调息来接通,在习练中,智性充当一座连接身体觉知与内在核心的枢纽。唯独这个连接的智性可以带来身体、心意与灵魂的和谐,以及与至上灵魂

(istadevata,择神)的亲近。

传统上,自我研习被解释为学习神圣经典和唱诵以“OM”开头的曼陀罗(以此,修习者视见他的择神,而择神实现他的一切愿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