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德西一 桂枝汤类方治验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0-12-19

​一 桂枝汤类方治验

1.桂枝汤证治验三则

治验:

①杨男,某年夏,先其畏热,启窗而卧,周身热汗淋漓,遂睡。夜半觉冷,覆被再睡,其冷不减,反甚。次日头汗出,周身汗不多,予桂枝汤。

②王女,无表证,月事后期而少,时时微恶寒,背部为甚,纳谷减少,脉缓,此为血运迟钝,胃肠虚弱也,宜桂枝汤和之。

③老妇,患脑疽病。患者周围蔓延,其径近尺许。启其所盖膏药,则热气蒸蒸上冒,头项不能转侧。治疗三日不见大效。第四日,天色已晚,患者仍伏被中,不肯出,问其故,侍者说:每日此时恶寒发热汗出。曹氏悟道,此为“啬啬恶寒,翕翕发热”之桂枝汤证也。

方药:

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3~10克,生姜3片,大枣3~12枚。水煎服。

以上3例,一为外感,一为内伤,一为脑疽,病不同而证同,均以桂枝汤治愈。

来源:

曹颖甫.经方实验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3-11.

注释:

《伤寒论》1 12条云:“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这条经文说明,桂枝汤的证候病机可以用“阴阳不和”四字概括之,而桂枝汤正是调和阴阳的总方。

 1 注:本书所引用《伤寒论》条文,以明代赵开美校刻本《伤寒论》为蓝本,原文条文序号依赵本不变,特此说明。 

笔者之所以将桂枝汤方证列于本书之首,这不仅仅是为了显示它在《伤寒论》中的突出位置,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方剂配伍的原则与规范。清代柯韵伯说:“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章虚谷则云:“此方立法,从脾胃以达营卫,周行一身,融表里,调阴阳,和气血,通经脉,非攻伐,非补助,而能使窒者通,逆者顺,偏者平,格者和,是故无论内伤外感,皆可取法以治之,要在因宜裁制,以阴阳表里为尺度。”(见《伤寒论本旨》)这些文字说明,桂枝汤不仅是调和营卫、解肌发汗的方,而且是一首燮理气血、通达表里的方,堪称经方中调和阴阳之总方。分析桂枝汤方义,桂枝为君,辛温发散为阳;白芍为臣,酸寒收敛为阴。从辩证法角度来分析,桂枝与芍药,一阳一阴,一热一寒,一散一收,相反相成,两者互为起讫,如环无端,周而复始,与人体之血脉循环相吻合。桂枝汤配伍的严谨与实用,正是经方有序结构的缩影。徐彬说:“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金匮要略浅注》)曹颖甫先生对桂枝汤功效的评价为:“外证治太阳,内证治太阴。”治太阳者,调和营卫也;治太阴者,调和气血也。中医治疗疾病,就是以药性之偏,纠正机体阴阳之偏,以求得“阴阳自和”(《伤寒论》58条语)的健康状态。刘渡舟先生指出:《伤寒论》在治法上确立了两个前提,一个是“阴阳自和”,一个是“保胃气,存津液”。而这两个前提皆内涵于桂枝汤中。用现代语言说,桂枝汤既可以调整机体外环境,又可以调整机体内环境,使内外环境达到平衡,这完全符合《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之旨。故要读懂用好经方,首先要理解并用好桂枝汤,桂枝汤虽然药味不多,但深含辩证法的思维结构,毋庸置疑,这是无数中医同道临床实践所验证过的事实。

约言:

 平人无他疾,常自汗出,或常有恶风低热者,不论外感或内伤,均可以桂枝汤治之。或曰,桂枝汤是调和方,强壮方,抗疲劳方,“亚健康”者的保健方,余信其言。 

2.桂枝汤加防风、白术治疗喷嚏连连

治验:

成年人,清晨无故,喷嚏连连,或有清涕者,肺卫之气不耐风寒也,桂枝汤加防风、白术主之。

方药:

桂枝10克,炒白芍10克,防风10克,炒白术10克,生姜10克,大枣5枚(擘),炙甘草6克。水煎服。

来源:

贺兴东.当代名老中医成才之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05.注释:

对于外受风寒之疾,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桂枝汤,桂枝汤列于《伤寒论》之首,可谓调和营卫之主方,既可护营卫,又可祛风邪。后人在桂枝汤原方基础上,随证化裁,治疗许多疑难杂症。此例系原甘肃省中医院院长张汉祥的治验,晨起喷嚏频作,连打数百次,诸医投药未果,虽然不是大病、顽疾,但其痛苦之状,人们都是清楚的。张氏却用桂枝汤加防风、白术治愈。清晨阳气渐升,由阴转阳之际,若营卫不和,阳气不能升发,则风寒欲袭,而阳气拒之,必然连打喷嚏,欲祛风寒。桂枝汤鼓舞阳气,防风护卫,不使寒气入内;白术健脾,可充养营卫二气,营卫和,寒气难入,自无喷嚏之苦。笔者用此方常加入苏叶、薄荷二味,治疗十余例儿童过敏性鼻炎,连打喷嚏不止者,二三剂即可获效,方药虽简,疗效可信。

约言:

 晨起喷嚏连连,流清涕者,桂枝汤加防风、白术主之;或加苏叶、薄荷亦可。 

3.桂枝加附子汤治疗半身无汗

治验:

男性,36岁。诉左半身出汗,右半身虽在酷暑终无汗出,界限分明,舌苔白,脉象左浮紧,右沉迟。此里寒太盛,格拒真阳,不能分达于外,以致玄府闭塞,汗不得出,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方药:

附子12克,桂枝10克,酒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大枣4枚,生姜3片。水煎服。服用3剂,改投加味补中益气汤10剂,遂得通身出汗,精神轻松愉快。

来源:

赖良蒲.蒲园医案[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65:188-189.

注释:

《伤寒论》20条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于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其方即桂枝汤加附子,与《伤寒论》147条桂枝附子汤有异,后者乃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而成。本例一侧有汗,一侧无汗,究其原因,是由元气周流有偏所致。故先用鼓舞阳气,驱寒通络法,取桂枝加附子汤温阳散寒,解肌通络,后用补中益气汤补益气血之不足,顾护其本。

约言:

 半身有汗,半身无汗,脉沉迟,里有寒也,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4.桂枝加附子汤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治验:

女性,32岁。三年前因着凉后四肢关节疼痛而就诊,当时依据检查诊为“风湿性关节炎”。用西药治疗,历经三个月而愈。此后每年秋季易发。近月四肢关节均痛,尤以肘肩关节为甚。翻身困难,两膝关节亦痛,又经西药治疗无效。细问之,左肘、腕关节痛甚,怕冷,天寒加剧,活动受限,喜暖。观其面色萎黄,体型偏瘦,左肘腕关节肿大不红。舌苔白润,脉象偏弦。投以桂枝加附子汤治之。

方药:

附子12克,桂枝10克,白芍2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4枚。以此方加减,附子逐渐加到20克,服30剂而愈。

来源:

王占玺.临床验集[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534-535.

注释:

桂枝加附子汤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是常规用法。只是在用附子时,要从小剂量开始,此例开始用12克,亦不算小剂量,应当先煎30分钟后,再入他药同煎。用此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要有恶风怕冷症,这是用附子的主要指征。如果关节红肿热痛,一般不用附子,如果用附子,就要加用清热消肿药,如知母、忍冬藤等,还有加用生石膏、羚羊角的。这样就可以避免附子大辛大热伤阴之弊。

约言:

 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喜暖怕冷,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5.桂枝加附子汤加当归补血汤治疗产后恶风寒

治验:

女性,35岁。产后月余,恶露未断,近十日又增恶寒,怯冷,见风则恶,甚至口腔牙齿亦甚怕风,动则自汗。就诊时,以巾裹头,并戴口罩,紧扎裤腿。前医曾用归脾汤、桂枝汤等乏效。舌质淡红、苔白。此新产气血亏耗,肾气无力驱净恶露,又治不得法,致使真阳内虚,卫阳失护。治宜温阳顾卫,佐以养血祛瘀,以桂枝加附子汤加当归补血汤治之。方药:

附片6克,桂枝6克,白芍12克,大枣6枚,炙甘草6克,生姜4片,当归12克,黄芪18克,川芎9克。3剂,开水煎服。二诊时,恶风已轻,口腔牙齿亦不恶风,可以不戴口罩。偶尔有少量恶露流出。守上方增附片3克,加益母草21克,服用6剂,遂愈。

来源:

杜雨茂.伤寒论释疑与经方实验[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147.

注释:

产后恶风怕冷,是常见的疾患,而此例症状则不多见。用归脾汤补益气血,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亦非多虑。但未及肾阳之虚,有隔靴搔痒之嫌。取桂枝加附子汤,温肾阳,和营卫;所加黄芪、当归、川芎,以冀益气养血祛瘀,对产后诸疾尤为适宜。

约言:

 产后恶寒甚,甚则口腔牙齿亦畏风,动则汗出,舌淡红,桂枝加附子汤主之,若加当归补血汤更佳。 

6.桂枝加附子汤加干姜、黄芪治疗感冒后形寒

治验:

男性,40余岁。感冒后热退,而以多汗形寒来诊。头不痛,不咳嗽,四肢不酸痛,大便向来不实,舌苔薄白而滑,脉象沉细无力。有医以参苏饮论治,今患者无外感症状,若与紫苏温散,势必汗不止而恶寒加剧。以桂枝加附子汤加干姜、黄芪治之。

方药:

桂枝10克,白芍10克,大枣6枚(擘),炙甘草6克,炮干姜6克,炮附子6克,黄芪15克。两剂见效。

来源:

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140.

注释:

桂枝汤加附子,显系为阳虚而营卫不和而设。若阳虚之人,感受风寒,可用之;若患风寒表证,误用汗法,致使汗出不止,恶寒增重,乃汗出伤阳也,亦可用之。此案本体虚弱,中气不足,若用参苏饮发汗,身更虚,寒更甚。以桂枝汤调和营卫,加炮附子温阳祛寒,黄芪健脾益肺,干姜温中散寒,标本并治,且温阳益气为主,乃固本之法矣。

约言:

 感冒后热退,仍多汗形寒,大便不实,舌苔白滑,予桂枝加附子汤,再加干姜、黄芪温养脾肺。 

7.桂枝去芍药汤治疗心肌炎

治验:

女性,46岁,因患心肌炎而住院。每当入夜则胸中憋闷难忍,气短不足以息,必须靠吸氧才能缓解。舌质淡苔白,脉弦而缓。辨为胸阳不振,阴气内阻之证,桂枝去芍药汤治之。

方药:

桂枝10克,生姜10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服用2剂,症状减轻,原方加附子6克。再服3剂,症状消除。

来源:

刘渡舟等.经方临证指南[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5.

注释:

《伤寒论》21条云:“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本例症状显为胸阳不振,阳郁不展所致。用此方就是鼓舞阳气,使胸阳不郁,何患只有!不用芍药,防其收敛矣。

约言:

 心肌炎,气短不足以息,胸中闷憋,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肺炎后咳喘恶风

治验:

男性,33岁。感冒并发肺炎,用抗生素后身热虽退,但干咳少痰,气促作喘,胸闷,伴头痛,汗出恶风,背部发凉,周身骨节酸痛,阴囊湿冷,舌苔薄白,脉象浮弦。证属太阳中风,寒气迫肺,气逆作喘。法当解肌祛风,温肺止咳,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之。

方药:

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炙甘草6克,大枣12克,杏仁10克,厚朴15克。水煎服。服7剂,咳喘缓解,他症仍存。上方桂枝、白芍、生姜增至12克。又服7剂,咳喘得平,诸症悉除。复查:肺炎完全消除。陈明等.刘渡舟验案精选[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22.

注释:

《伤寒论》18条云:“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43条又云:“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此两条一是新感引动宿疾,一是误下而肺气上逆,均以咳喘为主症。以方测证,当有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等表证,病发因素不同,但证候性质:即表证未除,引动肺气上逆却一致,属于“异病同治”范畴,故取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均可奏效。此例为表证未罢,营卫不和,肺气失肃,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符合,故用之辄效。

约言:

 风寒迫肺,肺气失肃,气逆作喘,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9.小建中汤治疗节段性小肠炎

治验:

男性,11岁。腹痛年余,近寒热不已,腹痛便溏,有时便血,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纳谷不香,舌淡无苔,脉虚软,西医诊为“节段性小肠炎”。此太阴虚寒,营卫失和,脾不统血,小建中汤主之。

方药:

桂枝3克,白芍6克,煨姜3片,红枣5枚,炙甘草3克,饴糖30克,4剂。服药后,腹痛已和,低热不退,便中带血,原方增以补气,加党参6克,黄芪10克。服4剂后,便血已和,便下欠实,以小建中汤合附子理中汤温里扶阳,调治而安。

来源:

张承烈.近代浙东名医学术经验集·董氏儿科(董廷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290.

注释:

凡脾胃虚寒者,可以考虑用小建中汤治疗。本例从症状分析,乃化源不足,脾虚失职所致。小建中汤为桂枝汤之类方,具有温阳通脉、开启枢机的作用,这是董氏对桂枝汤的特殊用法。后与附子理中汤合用,目的在于温养脾胃,促使胃纳脾运的功能恢复。

约言:

 腹痛便溏,寒热无已,或有便血,面色萎黄,脉弱,此太阴虚寒也,小建中汤主之。 

10.桂枝新加汤加桑寄生、杜仲治疗产后身痛

治验:

女性,31岁。产后一月,身痛腰痛,两脚发软如踩棉花,汗出恶风,气短懒言,带下多。曾用生化汤5剂,无效。舌体胖大,脉象沉缓无力。辨为产后气血亏虚,营卫不和证,拟桂枝新加汤加桑寄生、杜仲治之。

方药:

桂枝10克,白芍16克,生姜12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擘),党参20克,桑寄生30克,杜仲10克。服用5剂,身痛止,汗出恶风愈,体力有增,微腰部酸痛,于上方加玉竹12克,再服3剂而愈。

来源:

陈明等.刘渡舟验案精选[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168.

注释:

《伤寒论》62条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此方简称为“桂枝新加汤”。与桂枝汤相比,加重养阴药白芍的剂量,另外加入人参三两,以增益气之力,是为营卫不和,加之气阴两虚而设。此例乃产后病人,较他人体质更虚,若取桂枝汤则犯虚虚之戒,而用桂枝新加汤补气养阴,调和营卫,又加用补益肝肾之杜仲、桑寄生,其疗效更捷。

据研究,张仲景所处的东汉时期,所用人参,即党参也,并非今日所用之人参。

约言:

 产后多虚,身痛,腰痛,汗出者,桂枝新加汤加桑寄生、杜仲治之。 

11.桂枝新加汤治疗身痛、纳差

治验:

女性,35岁。2个月来,每日下午发热身痛,头痛,两臂及背部拘急酸痛,发热后汗出恶风明显,纳差,乏力,舌苔白润,脉沉迟。此属胃气沉衰,营卫不和,以致外邪久客不去,当建中益气以祛邪,予桂枝新加汤治之。

方药:

桂枝10克,白芍12克,生姜12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党参10克。水煎服。服1剂后,发热向后延迟,时间缩短,3剂后诸症悉愈。

来源:

冯世纶等.解读张仲景医学·经方六经类方证[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07.

注释:

此例身疼痛为外邪未解,脉沉迟为胃气虚寒,显系有表兼里证。故仍以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解表,加重生姜温胃,增人参益气,更加芍药以养津血,当属太阳太阴合病证治。

约言:

 身痛、恶风,纳差、脉沉迟者,太阳太阴合病也,桂枝新加汤主之。 

12.桂枝甘草汤加酸枣仁治疗上感后心悸动

治验:

女性,32岁。上感愈后,出汗过多,时有心悸动,忐忑不安,按之则舒,桂枝甘草汤加酸枣仁主之。

方药:

桂枝15克,炙甘草15克,炒酸枣仁30克。水煎服。服用7剂,症状好转;近日仍有手足心出汗,于上方加浮小麦30克,霜桑叶30克,继服7剂,病去心安。

来源:

《毛德西医案(一)》(内部资料)。

注释:

桂枝甘草汤见于《伤寒论》65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此条因上感出汗过多,表邪去而心阳虚,故有心下悸动之感。冯世纶先生曾用桂枝甘草汤加茯苓治愈一例心慌、惊悸三四年者。而本例证候符合汗后伤及胸阳之说,故取用桂枝甘草汤加酸枣仁以收敛心气。在具体应用中,若气虚甚者,可加党参、黄芪;心神不安,可加龙齿、牡蛎、酸枣仁、柏子仁;心前区疼痛者,可加丹参、赤芍、川芎等。

约言:

 上感愈后,汗出多,心悸动,仍与桂枝甘草汤,加酸枣仁治之。 

13.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感冒一日数发

治验:

男性,32岁。感冒5日未愈,始恶寒而后发热,一日数发,以下午为甚,伴有头痛身困,腰痛,偶有咳嗽,舌苔白滑,脉浮细,此风寒郁闭,不得宣泄所致,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味主之。

方药:

桂枝10克,麻黄5克,炒白芍10克,炒杏仁5克,炙甘草5克,生姜5克,大枣3枚(擘)。身痛,加羌活、独活各6克;口渴,加天花粉15克。前后服药4剂而愈。

来源:

毛德西等.毛德西方药心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3.

注释:

桂枝麻黄各半汤见于《伤寒论》23条,原文云:“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此条既是桂枝汤证,又不是桂枝汤证;既是麻黄汤证,又不是麻黄汤证。张仲景取中和之力,即两方的三分之一的剂量,旨在以桂枝汤调和营卫,麻黄汤开泄解寒,对于营卫之邪具有双解之义。本例寒热5日,但热度不高,有如疟状,正与“一日二三度发”吻合,故取桂枝麻黄各半汤治之。有一位老专家将桂枝麻黄各半汤临床指证总结为:八九天来脸发红,病邪仍在你身中;桂枝一半麻黄半,两样平分各见功。

约言:

 感冒数日未愈,面有赤色,时有寒热,无口苦、咽干及烦渴,病未离太阳,予桂枝麻黄各半汤治之。 

14.桂枝二麻黄一汤治疗外感发热

治验:

男性,49岁。恶寒战栗,发热,热后汗出身凉,日发一次,连发三日。伴见头痛,肢楚,腰痛,咳嗽痰少,食欲不振,二便自调。舌苔白厚而滑,脉象浮紧。治宜辛温解表轻剂,予桂枝二麻黄一汤。

方药:

桂枝9克,白芍9克,杏仁6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麻黄4.5克,大枣3枚。水煎服。服药后寒热已除,诸症悉减。唯心悸少气,腹中微痛而喜按。此外邪初解,营血不和,气滞使然,遂与小建中汤,一剂而安。

来源:

俞长荣.伤寒论汇要分析[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64:71.

注释:

《伤寒论》25条云:“服桂枝汤,大汗出,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可谓辛温解表之轻剂,不若麻黄汤之峻剂发汗。此例恶寒发热,日发一次,二便自可,可知表邪不重,当以轻剂试之,果然有如期之效。后以小建中汤调和中焦,以安营卫生发之地,乃固本之举。

约言:

 风寒表证,恶寒发热,日发一次,桂枝二麻黄一汤主之。 

15.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外感寒热

治验:

女性,26岁。每日恶寒发热,头痛骨楚,发时寒从四肢起,寒多热少,热退后口渴饮热,无汗出,如此日发二三次,并有咳嗽稀痰,不呕不苦,二便正常,脉数,左弦右弱。宜疏解表邪,兼清内郁热,治以桂枝二越婢一汤。

方药:

桂枝9克,白芍9克,麻黄3克,生石膏15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2剂而愈。

来源:

胡天雄.临床中医家胡天雄[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85.

注释:

《伤寒论》27条云:“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将两个方剂合于一起使用,这是经方的特点。这类方剂多数是《伤寒论》内方剂的组合,而桂枝二越婢一汤则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剂的组合。前者为辛温解表剂,后者为辛凉发越水气剂。辛温与辛凉组合,为相反相成之配伍,说明表有风寒,里有蕴热。辛温以解其表,辛凉以清其里,表散风寒,内清里热,各疏其道,各奏其功。此例虽表邪日久不解,渐以化热,但不呕不苦,二便自调,且寒多热少,口渴而喜热饮,此乃病邪尚未传入少阳、阳明也,表寒多而里热轻,故取桂枝二越婢一汤双解之,其效如期。

约言:

 表有风寒,里有蕴热,热多寒少,脉微弱,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 

16.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太阳经腑不利

治验:

男性,38岁。患头项强直不利,俯仰困难,并见胃脘疼痛,医者或曰颈椎病,或曰胃溃疡,依次论治,均不效。脉沉弦,舌质红而苔水滑,问及小便,曰:白昼短少,夜间频多,总有排尿不尽之感,大便偏干。辨为太阳膀胱停水不化,腑气不利,旁及其经,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方药:

茯苓30克,白芍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7枚。服用6剂,诸症皆失。

来源:

刘渡舟等.经方临证指南[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43.

注释:

《伤寒论》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此条经文是言桂枝汤的变异证,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仍为表邪未解也;而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为水气内结之证,且水饮内结影响了表邪之芟除,故不取桂枝解表,而用茯苓、白术健脾化饮,仍存芍药以收阴,生姜以行阳,甘草以和中,有太阳入里化饮行水之义。此例其脉舌表明邪已入里,加之有小便排不尽之症状,辨为太阳腑气不利,水气不化,最为合拍,故当选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之为宜。

约言:

 头项强直不利,俯仰困难,并见胃脘疼痛,颈椎病合并胃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之。 

17.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加虫类药治疗癫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