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德西十一 理中汤类方治验2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0-12-19

某患两膝酸痛,阴寒加剧,已1年余。予甘草附子汤加牛膝,服8剂痛大减,后取10剂制蜜丸,每服6克,日服2次,服完而愈。

来源:

朱不远.朱颜医案医话选(续)[J].中医杂志,1980(2):15.

注释:

甘草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篇,原文云:“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此条文字亦见《伤寒论》175条。原方由四味药组成,即炙甘草二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桂枝四两(去皮)。药虽四味,但散寒通痹之力极强。附子为温通十二经之要药,可深入筋骨,搜剔风寒;白术性温,健脾祛湿,可解离关节之湿寒。附子配白术,被后人称为术附汤(见《严氏济生方》《张氏医通》等),善治寒湿体痛、手足厥冷等。桂枝辛温,扶卫阳,祛风寒,与附子相配,称为桂附汤,被后代许多医家所引用,主治体虚血弱、虚汗不止、骨节疼痛等。四味药相伍,“桂枝、甘草之辛甘,发散风邪而固卫;附子、白术之辛甘,解湿气而温经”(成无己语)。概言之,甘草附子汤为双解表里之风寒湿邪,温通经络、解痉止痛之要剂,但以微微汗出为宜。以上病例为中医大家朱颜先生的治验,从中可见他对经方应用之娴熟,非同一般。

约言:

 寒痹,骨节疼痛,遇寒加剧,甘草附子汤主之。 

11.苓桂术甘汤加干姜治疗幽门狭窄

治验:

卢姓老太,身体消瘦,患心下水饮数年。平日心下觉寒,稍胀满,西医诊为“幽门狭窄”。积5~6日则头晕、呕吐清水,吐尽方休。如此反复,愈演愈重,住院治疗,中西药无效。考虑为胃寒积饮,且心下时有逆满,非温阳涤饮莫治,取苓桂术甘汤加干姜治之。

方药:

茯苓30克,桂枝10克,焦白术24克,炙甘草10克,干姜5克。嘱服3剂,以观后效。仅服2剂,呕吐立止。近日有泛酸感,拟前方量减半,并加吴茱萸、水炒黄连少许,煅牡蛎12克,常服。

来源:

岳美中.水饮呕吐一例[J].江苏医药·中医分册,1979,(1):27.

注释: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均有苓桂术甘汤证条文,《伤寒论》是因误治而致,而《金匮要略》则出自“痰饮咳嗽病”篇,其病位均出于“心下”,均有心下逆满、头眩等症。究其原因,还是胃脘有水饮作祟。此例胃寒积饮,心下逆满,积饮上冲,故而呕吐不止,反复发作。与水饮内停之苓甘术甘汤证类同,用之果获良验。

约言:

 幽门狭窄,呕吐清水,时时头晕,此积饮也,苓桂术甘汤加干姜主之。 

12.苓桂术甘汤加泽泻、半夏等治疗口喷白沫

治验:

男性患者,症状奇特。口中“嘶嘶”作响,其声周围人都可听到,且口中从气门向上喷吐白沫,喷得很远。就诊时用手掩口,伴有恶心,大便不调,时而溏便,时而干结。同时又咽喉哽噎,吞咽不利,头沉,手颤。脉沉弦而滑。刘渡舟先生接诊后,用苓桂术甘汤加味治之。

方药: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泽泻、半夏、生姜。原文无剂量。服用7剂,病人症状完全消失。

来源:

陈明.伤寒论讲堂实录(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91-292.

注释:

刘老所用的7味药,实际上是三个方合起来的,即苓桂术甘汤、泽泻汤、小半夏加茯苓汤,除去重复的药,三个方仅有七味药。如此奇特的病,中西病名都不好起,仅用七味药就把病人数年的痛苦解除了。

约言:

 口喷白沫,伴有大便不调,苓桂术甘汤加味治之。 

13.苓桂术甘汤加二陈汤治疗头眩

治验:女性,50岁。头眩不能视物,甚则呕吐,少气无力,脉象细缓,舌质胖润,初用桂枝汤加葛根、秦艽无效,加入天麻亦无改善,后从舌体胖大、苔薄白入手,以痰饮论治,拟苓桂术甘汤加二陈汤加味治之。

方药:

茯苓20克,白术15克,桂枝、炙甘草、法半夏、陈皮、天麻各10克。嘱咐3剂,药后果然灵验,眩晕如失,头脑清明,不眩不晕,精神大振,继服7剂,疗效显著。

来源:

陈瑞春.陈瑞春论伤寒[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50.

注释: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又云:“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眩晕有多种因素,医者多从风论治,如用桂枝汤、葛根汤等,本例如是。后医者仔细推敲,从舌体胖大着眼,以痰饮治之,取苓桂术甘汤与二陈汤合用,疗效十分显著。

约言:

 头眩不能视物,甚则呕吐,舌体胖大,苔薄白,此痰饮作祟也,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治之。 

14.桂枝人参汤加五苓散治疗腹痛

治验:

男性,51岁。大便稀薄,一日数次,腹痛喜按,喜温,手足不温,脉细,苔白,桂枝人参汤加五苓散主之。

方药:

桂枝10克,党参15克,干姜6克,炙甘草6克,炒白术12克,茯苓10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煎此汤时,先煎人参等四味,便于发挥温中散寒、补益脾气的作用;后下桂枝,取其芳香祛风,而不受人参、干姜的羁绊。此例进药6剂,症减其半,调理月余而愈,一年未复发。

来源:

聂惠民.聂氏伤寒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99.

注释:

桂枝人参汤见于《伤寒论》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本条病机为表里俱寒,而里重于表,主症为“协热而利,心下痞硬”。方由理中汤加桂枝组成。《伤寒论》中有两条协热下利证,一是葛根黄芩黄连汤证,一是桂枝人参汤证;前者为表里俱热,后者为表里俱寒。两者性质迥异,临证当细辨之。伤寒学家聂惠民指出,本方应用范围为:感冒、流行性感冒、结肠炎、慢性胃炎等。曾用此方加山药一味,治愈一例患十余年的结肠炎患者。

约言:

 大便稀薄,日数次,腹痛喜按,桂枝人参汤加五苓散治之。 

15.桂枝人参汤合玉屏风散治疗虚寒性高血压

治验:

男性,60余岁,南方人。患高血压多年,一直用进口西药维持,时间久了,血压降得不理想。后来服了不少中药,多是平肝、镇肝类药物,如牡蛎、石决明、钩藤、天麻、生石膏等。服了这些药,血压不但不降,反而浑身发抖、发凉。自己感觉是“伤寒”,就到书店找书看,想从书中找个好方。看到陈明所著的《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其中有些医案吸引了他,就通过北京的亲戚找到了陈明。这位亲戚直言,病人住在广州,请陈明到广州给这位病人诊治。到了广州,见到这位病人,陈明第一个印象是病人怕冷、恶寒,还有大便长期不成形。舌苔白腻,容易出汗,越出汗越怕冷。综合分析,这是一个中焦虚寒加外寒的病症。看他以前所服用的方子,多是龙骨、牡蛎、石决明、柴胡、黄芩之类。于是开了桂枝人参汤合玉屏风散。

方药:

桂枝人参汤合玉屏风散,方中用的是高丽参10克,黄芪30克。这位病人看了方子说,“教授,这两个药不是升血压的吗?”当时他的血压是170/110mmHg。陈明说:“中医看病是结合你的个人体质,你的血压是虚寒性血压,你看你以前吃的药,越吃越高,一凉血管就收缩了,血压反而不好降。”当时陈明给他开了3剂药,告诉他吃了3剂药后可以打电话联系。结果这位病人十多天未打电话。两周后的一天,这位老先生带着夫人,到北京找到了陈明,陈问他为什么不打电话来?他说:“我吃了3剂药,觉得浑身暖和,一暖和,血压就往下降,收缩压150mmHg,我觉得不错,就一直服用到现在。”

来源:

陈明.伤寒论讲堂实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305-306.

注释:

本书为什么选用这个医案,是有针对性的。正如陈明所说,当前中医治疗高血压,局限于平肝、镇肝、息风、清热等范畴,所用方剂以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黄连解毒汤等为多,成了套路,就脱离了辨证论治这个前提。陈明在书中说:“中医看病是结合你的个人体质。”这位病人所用的桂枝人参汤合玉屏风散,是特具双向性调节作用的方剂组合。如果是虚寒性高血压,它可以降压;如果是低血压它可以升压,这就是中药的双向调节。陈明说:“这种双向调节只能在活人身上实现,拿到体外去研究根本不行,因为它不能离开活的环境”。后来这位病人说:“高丽参降压好啊!”陈明说:“你千万不能这么说,如果是一个肝阳上亢的高血压,你一下就给人家吃崩了。”这就是辨证论治的具体应用。

约言:

 虚寒体质,恶寒怕冷,若患高血压,可予桂枝人参汤合玉屏风散治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