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要学习脉诊?——揭开中医脉诊神秘的面纱

 昵称51657969 2020-12-19


脉诊是中医独有的诊断方法,是中医“四诊”之一,是中医辨证论治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在中医诊断中占据独特的位置。唐代孙思邈曾言:“夫脉者,医之大业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者哉”。明朝名医徐春甫亦言:“脉为医之关键,医不察脉,则无以别证,证不别,则无以措治,医惟明脉,则诚良医。”所以,学习中医,脉诊是不可跨越的基本技能。


中医诊断主张“四诊合参”,也就是望诊、闻诊、问诊、切诊(脉诊)相互参照,判断病情。但在几千年的传承过程中,很多老百姓认为“仅凭脉象即可断万病”,甚至将之作为评价一个中医水平高低的依据。

对这一陋习,近代名医杨则民就批评:“脉诊为近世医者、病者所共信,以为诊病惟一之术。在医者可不加问诊,而使三指以疏方,病家则隐匿病情以试医生脉诊之能否,医道之荒莫甚于此。此习不去,吾医将无立足地乎”。但积重难返,一种群众观念一旦形成,尽管不合理,想破掉它是非常困难的。

现在临床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有些患者找我们咨询或者看病时,往往一句话不说,直接伸出手臂就让你摸脉的现象。若凭脉说的症状,符合其预期,则会接受你的治疗。否则就会扬长而去,甚至诋毁你,认为你水平不行,实在让人无语。但这的确是存在的客观问题。因此,要想从事中医,唯有努力学习,学会脉诊,方能以不变应万变。毕竟技不压身,又可增加客户的信心。


自古以来中医脉诊就公认非常难学。如大医王叔和就在《脉经》中讲:“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历代脉书只提歌诀,而其细节模糊不清,虽苦心努力,若无名师指点能学会的寥寥无几。

因此,我们邀请了王雷博士为大家开设“脉诊”课程。王老师认为,现在很多人感觉学不会脉诊,原因多方面。其中,很多人学习过程中,没有章法,没有搞清楚脉诊的原理、没有搞清楚脉理与医理、病理的关系。自己理论不明,盲修瞎练,自然不得要领。

学脉不是仅仅背诵几篇脉诀就能行的,需要理论与实际结合,而理论的贯通是关键。因此希望大家跟随王老师脉诊课程,排除脉理障碍,轻松学会脉诊,则于中医登堂入室,不远矣!


本课程为网络直播脉诊基础课程,非面授实操课程,适合想了解中医脉诊的爱好者、从事养生行业人员;适合初进中医大门,想学习脉诊理论的朋友;适合家庭保健人员,需要补充相关知识的人员;适合医学院学生入门学习。




授课形式:视频直播授课(共七次课程,每次课程60分钟)

课程收费:169元

课程优惠:99元

注:本课程为网络课程,永久学习,支付后不支持退换。




王雷,副教授,中医博士,国家执业中医师,国家执业中药师。

2011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师从潘朝曦、李其忠教授。2015年拜安徽中医药大学顾植山教授为师,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龙沙医学流派后备传承人。2019年拜师李氏砭法虎符铜砭刮痧创始人李道政老师。现任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健康管理专业负责人。

一直从事中医教学与中医临床工作,先后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等教材,发表学术论文28篇,主持厅局级课题5项,参与国家级课题1项。2018年荣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山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医注重融合“儒释道”传统文化,博采众家之长成一家之言,逐步形成“平脉辨证,追本溯源,经方时方融为一炉”的学术思想,善用伤寒经方与五运六气理论指导临床。

购课问题咨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