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意拳正轨》中桩法换劲的思考与感悟

 tjboyue 2020-12-19

原文来自于《意无止境》收录,原1928年出版,1929年再版的《意拳正轨》一书,王芗斋著。

本文只是个人的读书的思考与感悟,仅供参考。

桩法换劲

欲求技击妙用,须以站桩换劲为根始,所谓使其弱者转为强,拙者化为灵也。若禅学者,始于戒律而后精于定慧、证于心源、了悟虚空,穷于极处,然后方可学道。禅功如此,技击犹然。盖初学时桩法颇繁,如降龙桩、伏虎桩、子午桩、三才桩等。兹去繁就简,采取各桩之长,合而为一,名曰混元桩,利于生劲,便于实搏,精打顾、通气学,学者锻炼旬日,自有效果,亦非笔墨所能表其神妙也。

技击要从站桩换劲开始。这里说的是技击,而非武术。这两者不同。技击包含在武术里面。后面进一步说明,换劲的目的在于由弱转强,化拙为灵。回到前文,以站桩换劲为根始,也就是说没有站桩换劲,或者说换劲。在技击方面,根本就没有根基。而且换劲只是技击的根基和开始。故不能以站桩为一切法,认为只要站桩就能够得到一切,能够去技击了。再者这个根,意味着对其的培养是不间断的,务令根深蒂固。再者是始,此为入门之法门。

接下来就是以禅功类比,说明站桩换劲类似于戒律,在拳上应该说是规矩。也就是六合九要一类的内容了。首先要经过戒律的规范,才开始追求更高级的内容。

接下来是王芗斋讲述其创混元桩的由来,融合各种桩法的内涵。其好处在于有助于生劲,便于实搏,精打顾通气学。这里要分别解释一下。

有利于生劲,字面意思还是可以理解的。回头看看标题是桩法换劲,换劲和生劲。意思就不太一样了。可以看出,这个换劲的过程是有洗去旧有的拙劲,然后新生灵劲。这就算混元桩的好处之一。而且利于,说明不只是混元桩,其他桩功也可能有这种功能。

便于实博,字面意思就是方便与实际的搏斗了。好像听到一些说法是大成拳或意拳的矛盾桩就算一种搏击的抱架了。或者这就是这个的解释吧。个人认为是混元桩的姿势有利于实际搏斗了,具体还得看到实际的姿势,才能作评价。

精顾打。顾是防守,打是攻击。精,意味着是顾打的核心在于此桩中。通气学,也就是说练气的内功也在于此了。

后面就说,学者锻炼10天左右,就可以初现效果了。至于效果是什么,就非文字能说的出来了。如果有静坐或者站桩的经历的话,应该不难理解这是什么感觉了。个人也觉得很奇妙,止观定慧功夫出来了,很有意思。而且能带到生活中来,成为一种状态。

夫桩法之学,最忌身心用力,用力则气滞,气滞则意停,意停则神断,神断则受愚。尤忌扬头折腰,肘腿过于曲直,纵(总)以似曲非曲、似直非直为宜,筋络伸展为是。头宜顶,闾骨宜直、气宜下沉,心宜静思,手足指尖稍微用力,牙齿似闭非闭,舌卷似顶非顶,浑身毛孔似松非松。如是则内力外发,弱点换为强,自不难得其要领也。

前一段是介绍,这一段就在讲其窍要了。首先是忌身心用力。这个怎么解释呢?接下来讲用力的后果,一连串的推理过程,气滞意停神断受愚。这里面都有可以考究的地方。这里谈谈关于受愚的看法。最后能肉眼看得出来的,应该就是这个受愚的结果了。受是承受的意思。《说文》:愚,戇也。大概是迟钝蒙昧的意思了。也就是说,反应不够灵敏,或者更直接是触觉不够灵敏。其原因就是神断,神断是因为意停,意停是因为气滞,气滞是因为用力。其实我们知道用意不用力了,意念能导引气的运行。这里就是说,用力会阻断气的运行。

接下来是讲姿势方面的禁忌与窍要。这里只讲了头忌扬,腰忌折,肘腿忌过于曲直。扬头很好理解,抬头一方面暴露自己咽喉之要害,而且使后项处的气不好通过。因其用力维持这种扬头的姿势。经常能看到的是,人们日常活动中在比较吃力的时候,就容易看到他头扬了,特别是做引体向上。

折腰,这里没有讲怎样算折腰,向前俯,向后仰。都会造成折腰。故要避免前俯后仰。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与扬头类似,都是用力的结果。

肘腿过于曲直,用词是过于曲直。后面就是其窍要之处了,似曲非曲,似直非直。从用力方面解释,在弯曲的时候,是要有肌肉收缩的,而完全挺直的时候,也如此。而在某一个角度的时候,拮抗肌和主动肌都不用力。应该是最小的用力,将维持姿势的力来自于所说的筋骨。至于其到底是什么,一些研究上讲的是筋膜肌腱一类的组织了。非两力的平衡,静止就是平衡了。

这样做的标准就是筋络伸展。我们身上各个部分都有筋。络是大概是网络的意思,也就是说包裹住全身。《易筋经》曰:然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伸展,这里不是指要抻筋拔骨。这一段的主题不是锻炼筋骨,而是站桩换劲。而锻炼筋骨的内容在下文。那么伸展的意思是恢复到原有的状态,非平时的状态,平时我们的筋是缩起来的,用力和懈怠都是原因之一。所以感觉上是一种微微绷紧的感觉,这不是肌肉收缩的感觉。用王芗斋的话语来解释是,玉树挂宝衣。只能这么形容了。

后面就说具体的做法,头顶,尾闾骨直。沉气,心静。头和尾闾骨就有很多说法,这里不作解释。沉气也如是,沉丹田,沉海底,沉涌泉都各有说法。只有心静是各家统一的要领。

手足指尖稍微用力,牙齿似闭非闭,舌卷似顶非顶,浑身毛孔似松非松。这一段就是王芗斋老给出的窍要所在了。这里不得不提到四稍的概念。舌为肉稍,齿为骨稍,发为血稍,甲为筋稍。与上面的窍要对应起来。肉,齿、发稍的要求几乎相同,都是一种不用力的状态。而筋稍就不一样了,要的是微用力。用生活中的例子,一块布要把它展平,方便的做法,就算抓住一边,一抖。或者两边拉直。而不是把布放地上,然后看哪里不平,就抚平那里。这样做很可能会出现抚平一处,导致另一处又不平了。

所以要做到筋络伸展的窍要就在于,手足指尖用力,更具体说应该是,手足甲用力,但这不可能。同时还有防止阻碍筋络伸展的其他因素,骨肉血等,所以就有了牙齿似闭非闭,舌卷似顶非顶,浑身毛孔似松非松。这三部分不用力,不使骨肉血紧张,然后就通气学的内容了。

下面就说其功效,内力外发,弱点换为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