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肝瘟、肝黄、疫黄

 学中医书馆 2020-12-20
概述
肝瘟、肝黄、疫黄三病名,在《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十九页中列同目。本病现代医学称:急性病毒性重症肝炎。
肝瘟作为病名,见于清代陈梦雷编著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三百瘟疫门》。内容及其简短,列“肝瘟方(元参、细辛、石膏、栀子、黄芩、升麻、芒硝、竹叶、车前草)……治肝脏温病,阳明毒,先寒后热,颈筋挛牵,面目赤黄,身重直强”。古代文献中仅此一条,有肝瘟病名。且与病毒性肝炎表现不相类似。
从本条简短的记载,可以看出,肝瘟病有两个突出的表现,即“颈筋挛牵”和“身重直强”相当于中医学“痉病”的表现,再分析“阳明毒,先寒后热”更加明确明确其为中医“痉病”。
温病,提示其为急性温热性外感病,说其病位在肝脏,是中医学的肝脏,因为肝主筋,
《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综合分析,本段记载从中医学角度应该属于痉病,如果从西医学角度分析,则相当于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炎等病出现的抽搐症状。
至于“面目赤黄”,说明病人有黄疸症状,而黄疸可出现于多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并非仅限于病毒性肝炎。所列肝瘟方虽也可以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
但从上下文来看,应以清阳明及肝经热毒为主。再者,传统中医学一直认为黄疸的病位在脾胃而不在肝,故虽然有“肝”字、“瘟”字、“黄”字,但与病毒性肝炎黄疸型完全不同,因为病毒性肝炎不会出现抽搐症状。况且,古代中医学文献中,类似病毒性肝炎黄疸型的论述都在“黄疸病”中,故本条不以黄疸为主可想而知。综上所述,肝瘟与病毒性肝炎的关系可谓风马牛不相及,病毒性肝炎的中医病名绝对不能统一为肝瘟。
慢性病毒性肝炎与肝瘟的关系
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尤其以慢性病毒性肝炎为甚。慢性病毒性肝炎包括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迄今为止仍无理性的治疗方法,是近年来中医临床研究的热点。西医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的认识不过几十年的历史,古代中医文献中当然更无“病毒性肝炎”这一病名。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疾病,中西医的古代文献中均有相关记载,但从病原学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的历史较短。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相当于中医学的“黄疸”、“鼓胀”等病。由于缺乏明确的相对应的中医病名,使中医学研究中对古代文献的挖掘整理面临很大的困难。中医界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治则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分歧,长期无法统一。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将中医学的肝瘟作为病毒性肝炎的中医病名,并提出了湿热疫毒是肝瘟的主要病因。这种提法目前在中医肝病界有很大的影响,取得了很多学者的认同,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慢性病毒性肝炎与肝瘟的关系进行商榷。
病毒性肝炎与瘟疫的关系
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性及传染途径、发病机理等问题现代医学的认识已经非常清楚。但本病病因是否属于中医学的湿热疫毒则非常值得商榷。传统中医学只能认识到某些疾病具有传染性的现象并对部分疾病的传染规律有所认识,但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平的限制,无法对其病原学及传播途径等进行深入的认识。于是将某些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之为瘟疫。明代吴又可提出瘟疫的病因不是六淫而是疠气,并且已经认识到各种传染病的病原及传播途径等有所不同。但仍然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中医学无法找到针对特殊病原的治疗药物。所以,吴又可以后的温病学派虽然提出了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新的治疗体系,但并未朝着西医病原学治疗的方向发展。而古代温病学派治疗的病种以急性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病为主,因此中医学瘟疫的概念主要指急性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病,其病因病机从中医学角度多属于温热。瘟疫的病因不同于一般的外感六淫,而又不能完全认识了解,就命名为毒或热毒。
病毒性肝炎是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符合 《内经》所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类似”的特点,可归于中医学的疫病范畴。乙肝病毒或丙肝病毒感染是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根本病因,而肝炎病毒不属于传统的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用一般的中医病因无法解释,可归于中医学毒的范畴。疫者役也,但归入疫病只能说明本病的传染性特点,对治疗无指导性意义。而毒邪的概念只能概括六淫、七情不能包括的病因,不能说明其阴阳属性也无从指导寻求对抗性药物。如果仅据此就将本病进一步引申为热毒,并进而作为清热解毒治疗的理论依据,则十分牵强附会,并容易把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研究导入严重的误区。综上所述,病毒性肝炎可归于中医学的疫毒,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疫”和“毒”,中医疫毒概念对本病的治疗无明显指导意义。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临床可分为急性病毒性肝炎和慢性病毒性肝炎,急性者一般预后较好,且随着疫苗接种及预防知识的普及和卫生条件地改善,发病率也有明显降低趋势。急性病毒性肝炎临床辨证属湿热者较多,中西医治疗均较容易。明代张景岳就曾提出,此种“治本无难也”。
临床治疗的难点是慢性病毒性肝炎,包括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完全不同于中医学一般意义上的瘟疫病。首先,本病为慢性病,即使不经治疗,其自然史一般可达数年到数十年,而中医学的瘟疫都是指急性传染病。其次,本病从中医学辨证属湿热证者较少,其病情演变也并不符合湿热疫毒。
目前,中医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可以分为两个:一个是辨病论治的研究方向,即针对慢性乙型肝炎或慢性丙型肝炎作为独立的疾病,探索一种根本性的治疗药物或方法。
从中药中如果能够开发出根治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效药,即能根除乙肝病毒或丙肝病毒的特效药是一个当然是我们都希望的。但前提是循着什么样的思路研究。目前,很多人试图从中药中筛选抗病毒药物。如果没有前期肯定的疗效作为前提,没有充分的中医基础理论作为指导,从浩如烟海的中药中去寻找,则如同大海捞针。目前,基础研究表明能够抑制乙肝病毒的中药有数十种之多,研究较多的有苦味叶下珠、苦参等。临床抗病毒疗效不明显,无法与西药抗病毒药相媲美,且并无优势可言。中药抗病毒药的开发目前已进入严重的误区,首先筛选的前提并非是临床确有疗效,其次目标集中在苦寒类清热解毒药范围。其理论基础无非是把肝炎病毒想当然地认为是热毒,这是缺乏理论依据的。明代吴又可的 《瘟疫论》创立了疠气学说,认识到了传染病的病因是病原微生物,但由于其无法与传统的中医理论相对接,而当时的科技条件也无法对病原微生物进行进一步的深入认识,而只能是一种天才的想象。吴又可虽然提出了治疗的探询针对每一种病原微生物的对抗性治疗药物,但中医学的治疗只能是按照四诊八纲进行辨证求因,然后再按照四气五味,君臣佐使组织复方治疗。吴又可的瘟疫论如果按照其理想发展的话,就是西医的传染病学和微生物学。由于其不能与中医学理论相对接,导致其没有发展下去。戴天章、杨栗山、余师愚等瘟疫学家虽对吴又可《温疫论》都作了阐述和发展,但他们着重在病机、诊断、辨证、治疗方面进行了继承和发挥,而没有在病原体上沿着吴氏的思路深究下去,其“疫气”学说被改头换面,复归于“六淫”病因,成为“火”邪的一种类型,如余霖言“疫既曰毒,其为火也明矣。……以是知火者,疹之根,疹者,火之苗”。
从吴又可的“疠气”、“杂气”到余霖将杂气统归于热毒,是瘟疫学向温病学的蜕变,对于指导温病的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催生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清热解毒类方剂,对于治疗在当时发病率较高的急性温热性传染病,即温病产生了很多积极的作用。但当时后世很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者,将温病瘟疫混为一谈,并导致长期的寒温大争论。
随着西医传染病学和微生物学的发展,随着抗生素的问世和不断升级,以及疫苗接种的普及,传统的常见传染病发病率不断下降,传染病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发病率高,病死率高,治疗难度大的传染病是慢性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慢性病毒感染性疾病。与中医学传统意义上的瘟疫或温病完全不同。将慢性病毒性肝炎归入瘟疫如果仅为说明其具有传染性对指导治疗无任何实际意义,将其病因进一步引申为热毒,则属错上加错。根据中医学阴阳五行的理论,热毒致病应来势凶猛,进展迅速,甚则应有斑疹、出血症状。然而,湿热疫毒之说,流行甚广,至令人深信不疑,而临床治疗获效者甚少。故肝瘟的提法缺乏临床指导意义,更对临床指导中医治疗有很多的误导作用,古代文献中记载肝瘟的内容极少,故不利于相关文献的整理。
疫黄 
疫黄是感受湿热疫毒引起的急性热病。多发于夏秋季节,也可散发于一年四季。发病急骤,病程短促,以发热,面目皮肤黄染,神昏,出血等证候表现为主要特点。西医的重症肝炎、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等,可参考本病辨证治疗。
诊断要点
病发夏秋季节,或有到过流行区与被接触传染的病史。
临床表现有发热恶寒、迅速出现黄疸及不断加深,甚至出现神昏谵语,出血等证候为特征。
疫黄与黄疸的鉴别。这两种病证均可见面目皮肤黄染,小便黄短的证候表现,但疫黄发病急骤,容易出现神昏谵语,出血等危重证候,病程短促,而见流行传染;与一般的黄疸不难区别。
辨证分析
湿热疫毒侵袭机体暴烈峻猛,从表人里,郁而不达,内阻中焦,蕴蒸肝胆,疏泄失司,胆汁外溢,浸淫肌肤,流注膀胱,故使身目小便迅速俱黄。病变的重心在脾胃、肝胆。
湿热疫毒或从口鼻而人,或从皮肤腠理侵袭。初起发热恶寒,纳呆疲乏,脘痞腹胀,继而迅速出现黄疸,全身色黄如金,溲如浓茶。湿毒蕴蒸,蒙蔽心包,可见神志时清时昧;湿毒化火,内陷心包,则昏愦不语;若毒火俱盛,迫血妄行,可出现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等各种出血见证。
治疗原则
以清热解毒、化浊利湿为主。l临床上还应根据不同证候表现,分别兼以泄火、退黄、开窍、凉血等治疗方法,遣方用药治疗。
辨证论治
1、湿热毒蕴证:高热,黄疸色深鲜明,日益加重,右胁胀满疼痛,腹部膨隆,头目昏沉,肢体困重,极度疲乏,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爽,舌红苔黄腻或黑,脉滑数。清热化湿解毒。
2、毒入营血证:身热夜甚,黄疸迅速加深,小便短赤,举动失常,嗜睡不语,或昏谵狂躁,手足颤抖,呕吐繁作。腹胀如鼓,吐血衄血,皮下有斑点,或可闻及“肝臭”,舌红绛苔黄燥,脉弦细数。清营凉血解毒。
3、疫毒内闭证:高热不煺,重度黄疸,神志昏迷,躁动不安或发狂,二便闭而不通,腹胀如鼓,可闻及“肝臭”,肝浊音界迅速缩小,吐血衄血,舌绛苔黄燥黑,脉细数。解毒开窍。
湿毒蕴阻型
【证见】发热,微恶寒,肢体乏力酸痛,身目黄染色泽鲜明,纳呆,心烦欲呕,脘痞腹胀,大便溏,小便黄赤。舌红苔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退黄。
【方药】
1、主方绵茵陈五苓散(张仲景《金匮要略》)合甘露消毒丹(王孟英《温热经纬》)加减
处方:茵陈30克,猪苓12克,土茯苓18克,泽泻10克,蔻仁10克,藿香12克,石菖蒲12克,黄芩12克,连翘12克,滑石25克,木通10克,金银花15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大便干、苔黄焦黑者,加大黄9克(后下)、枳实8克。壮热、口渴而无恶寒者,加石膏25克(先煎),板蓝根30克。脘腹胀满较甚者,加厚朴9克,槟榔12克,大腹皮10克。
2、中成药清肝利胆口服液,每次1—2支口服,每日3~4次。
3、单方验方茵陈蒿汤加味(钟嘉熙《传染病中西医结合诊治手册》)
处方:茵陈25克,栀子15克,大黄10克,板蓝根20克,鸡骨草20克,田基黄20克,金钱草20克,半边莲20克,虎杖18克。水煎服,每日2剂。
热毒炽盛型
【证见】黄疸急起,面目一身尽黄,黄色如金,迅速加深;高热烦渴,呕吐频作,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黄短。舌红,苔黄燥,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泄火退黄。
【方药】
1、主方茵陈蒿汤(张仲景《伤寒论》)合黄连解毒汤(王焘《外台秘要》)加味
处方:茵陈30克,黄芩12克,黄连10克,黄柏12克,栀子15克,大黄10克(后下),赤芍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壮热、汗出、烦躁不安者,加石膏30克,板蓝根25克,生地黄30克。肌肤发斑、齿龈出血者,加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牡丹皮12克,生地黄30克,紫草18克。
2、中成药新癀片,每次温开水送服3—4片,每日3~4次。
3、单方验方:神犀丹加减(钟嘉熙《传染病中西医结合诊治手册》)
处方: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代犀角),石菖蒲12克,黄芩15克,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板蓝根30克,玄参30克,天花粉15克,紫草18克,茵陈30克。水煎服,每日2剂。
湿毒蒙蔽心包型
【证见】高热,烦躁,汗出,黄疸迅速加深,神志时清时昧,腹部胀满,两胁痞痛,大便溏,小便黄。舌红,苔黄白浊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浊,解毒利湿。
【方药】
1、主方菖蒲郁金汤(孟澍江《温病学》)加味
处方:石菖蒲12克,郁金10克,栀子15克,连翘12克,木通10克,竹叶12克,牡丹皮10克,竹沥15克,灯心草12克,茵陈30克,玉枢丹3克(冲),水牛角30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恶心呕吐者,加法半夏10克,生姜6克,黄连6克。若手足蠕动或抽搐者,加地龙18克,僵蚕15克,钩藤12克。喉中痰鸣者,加天竺黄12克,川贝母6克。
2、中成药清开灵注射液,30~40毫升加入5%葡萄糖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2次。
3、单方验方茵田虎汤(李振琼等《奇效验秘方》)
处方:茵陈30克,田基黄30克,虎杖30克,柴胡9克,茯苓15克,甘草6克,栀子9克,布渣叶15克,山楂10克。水煎服,每日2剂。
热毒内陷心包型
【证见】黄疸急起并迅速加重,体黄如金,高热,躁动不安,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识人,大便秘结不通,小便量少,色如浓茶。舌红绛,苔少黄干或无苔,脉弦细数。
【治法】清热开窍,解毒退黄。
【方药】
1、主方犀角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加味
处方: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代犀角),黄连10克,栀子12克,升麻lO克,茵陈30克,生地黄25克,玄参20克,麦冬15克,连翘12克,竹叶12克,石菖蒲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腹胀痛而大便不通者,加生大黄9克(后下),芒硝8克(冲)。小便短少不利或有腹水者,加白茅根30克,车前草20克,大腹皮12克。衄血、便血、肌肤瘀斑者,加牡丹皮10克,侧柏叶20克,赤芍18克。
2、中成药醒脑静注射液,20—3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2次。
3、单方验方茵陈黄花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生地黄30克,茵陈30克,黄花草30克,狗脊10克。水煎服,每日2剂。
血热妄行型
【证见】起病急骤,身目色黄如金,高热,腹胀腹痛,烦躁,抽搐,斑疹显露,鼻衄,齿衄,吐血,咯血,或便下如柏油,或尿血。舌质红绛,少苔或无苔,脉弦细而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退黄。
【方药】
1、主方犀角地黄汤(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合茵陈蒿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减
处方: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代犀角),生地黄30克,赤芍18克,牡丹皮15克,茵陈30克,大黄10克(后下),栀子15克,麦冬18克,玄参20克,知母20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腹胀硬痛、大便秘结者,加厚朴9克,枳实9克,芒硝8克(冲)。热毒炽盛,面红赤、神志如狂者,加石膏30克(先煎),黄连lO克,板蓝根30克,竹叶12克。小便短少或尿闭不通者,加白茅根30克,土茯苓30克,木通10克。
2、中成药双黄连粉针,3克加入5%葡萄糖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
3、单方验方广益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茵陈30克,金钱草30克,郁金10克,柴胡10克,败酱草20克,丹参30克,板蓝根30克,茯苓30克,革薜10克,薏苡仁30克。水煎服,每日2剂。
其他疗法
1、五绝指针疗法:周身多经脉调理加局部选穴刺激治疗。
2、食疗法:
(1) 鸡骨草田螺汤:用鸡骨草50克、田螺250克(先用清水养1~2日,去泥垢)一起煲汤饮用,连服3—5日。具有清热解毒、祛湿退黄,并能清除腹中结热的功效。
(2) 茵陈红枣汤:用茵陈30克、虎杖30克、红枣30克,加水l800毫升煮至l000毫升,并加白砂糖调味,分3~4次饮服,连用5—7日。具有清热利湿、解毒退黄的功效,对疫黄各证候类型均有辅助治疗作用。
传染病文章
霍乱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1tzf2.html 
鼠疫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1tzgw.html
春温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1tzof.html 
暑温(流行性乙型脑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1u02d.html
软脚瘟(脊髓灰质炎)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9y.html
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1u02k.html
麻疹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1u073.html 
白喉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1u078.html 
百日咳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a1.html
烂喉丹痧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b3.html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bd.html 
肝热病(急性病毒性肝炎)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bq.html
肝瘟 肝黄 疫黄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bv.html
相关文章
黄胆门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04h.html
肝胆湿热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2di.html
毛莨治肝硬化医案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1yj.html
肝炎药膳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wy0e.html
肝硬化药膳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wy0f.html
肝病特效方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wv90.html
肝炎肝病五个方剂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wvzp.html
黄疸草药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wh19.html
肝热病(甲型肝炎、乙型肝炎)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1u0wl.html
胆囊炎、胆石症的草药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wiof.html
肝硬化的草药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wins.html
肝炎的草药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viza.html
肝硬化用方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vf6t.html
乙肝用方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vf6r.html
大田基黄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vf6o.html
湿热下注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ved9.html
肝脏疾病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v6ry.html
治肝硬化腹水秘方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1tmpn.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