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什么不甘心,甲午战争清政府输得理所当然!

 小佛说史 2020-12-21

茫茫黄海,硝烟弥漫,隆隆炮声过后是地狱一般的沉寂,士兵呼喊着,爱犬咬着邓世昌辫子,只是这位爱国将领丝毫不为所动,面如死灰又有一丝佛祖拈花一般的淡然从容赴死。当年举国上下有识之士无不抨击朝廷苟且求和,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每当脑海中浮现这一镜头,国人无不愤慨哀叹。大家皆知近代中国交织着苦难与耻辱,若说长期闭关锁国对于西方列强不知其为何方神圣,被其欺负倒是让人有些云里雾里,尚未抓到头脑的话,对于日本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一个与中国纠缠了千年的日本,自东晋以来一直谦恭卑微学习中国的三流小国竟能够踩到泱泱大国的头上,是让大家怎么都不可能接受的。痛定思痛,在谴责仇恨军国主义的残暴同时,笔者觉得当年之战清政府输得一点都不冤。

境遇相同,选择不同。17世纪由于基督教的传入等原因,时任幕府将军的德川家光同样实施了闭关锁国政策,19世纪中叶,长期与世隔绝的日本同样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并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与清政府不同的是,在日本发生的是倒幕运动归政天皇,以及随之如火如荼展开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反观清政府早已是日落西山举步维艰了。人的一生选择很多,但关键就那么几步,常出现于鸡汤文中,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一个国家,仔细想来,不可否认造成中国与日本选择不同的原因的确有其客观因素,比如独特的幕府制度与其自身的国家民族特点等等,但公平来说,历史好多次都把选择权交到了清政府手中,但一次次救亡图存都失败了,归根结底只是不愿意把握而已。签订《马关条约》造成了无数人的愤慨与对朝廷的指责,只是形势已经摆在面前了,已经输了,不和谈又能怎么样?没有更好的建议单单一味指责其实没什么用。

上梁不正,下梁何存。倒幕运动中幕府将军德川庆喜以大局为重主动归政天皇,明治维新期间明治天皇省吃俭用拨款造船。与此同时,中国统治者慈禧太后顽固守旧,用度奢靡,打压维新人士,挪用海军军费过生日,多么鲜明的对比。当然,这里不是讨论慈禧是否应该背全部的锅,而是想说明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一道理,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太重要了,直接决定国家的发展大方向,统治者自身不正,如何任用有识之士?

安逸自大,温水煮蛙。西方各国自古罗马灭亡后便再无统一,各国之间连年征战,不断探索促进了航海大发现与工业革命,对于日本,自大和时代开始除了欺负一下朝鲜没有任何一览众山小的经历,即使没有正式承认中国为宗主国,但也一直小心翼翼谦卑求学。中国则不同,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虽有朝代更替与短暂的分裂,但一直都是大一统政权,且古代中国实力的确是可以傲视群雄,接受着周边小国的贡品与仰视的目光,几乎没有遇到过对手,也正是如此,自然而然就养成了安逸自大不思进取的性格所以,面对西方,面对日本才会措手不及以及苟且求和惧怕打仗。安逸区的确很舒适,可是真正的成长永远都是跳出其中,不那么舒服甚至有些冒险,这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启示?

借古思今,吾辈自强。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得今日和平繁荣的中国,记住历史不是为了报仇,而是更好拥抱和平从某种程度来说,苦难也不是绝对不好,苦难可以保护我们以至于下次再经历苦难,不会达到亡族灭种的程度。甲午战争同样验证了弱的时候,坏人真的很多,自身软弱,谁都可以欺负你。同样,也证明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没有谁就一定一辈子都比谁强,日本一个三流小国都可以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强国,这也给我们先天条件可能不那么好的人一个启示,好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未来是个未知数,不要固化自己。以史为鉴,许多答案历史早已告诉了我们,或许这正是历史的迷人之处,总是让人回味无穷,每读一次,都是新的领悟。

最后搬上一段电视剧《苍穹之昴》最后慈禧太后与李莲英的对话:慈禧:“这是什么?”李莲英:“这是世界地图。”慈禧:“北京在哪?”李莲英:“北京好像在这。”慈禧:“紫禁城在哪?”李莲英:“奴才不知道,看这个太费神了,还是让奴才把它烧了吧”慈禧:“好。”,简短的对话体现了无限的沧桑与无比的讽刺,所以,战争输得一点不冤。一个朝代开创了历史,也终将要被历史的车轮压在前进的车辙之下,华夏文明这样一路积累,从远古走到今天,不断融合与更新。撕心裂肺的阵痛之后才会有新生命,只是这次与以往不同较大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