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雪岩,一代商骄的无奈与悲怆

 小佛说史 2020-12-21

第一次见到胡雪岩这个名字,是在闲来无事随手翻看《中庸》与《大学》时无意发现的,说起这两本书最大的特点时原文文字很少,但经后人解读现在每本都有好几斤重了。引起笔者兴趣的是这两本书并非出自一家出版社,编者并非一人,却不约而同都提到了胡雪岩,两本书无不对胡雪岩的惊世商才与为人处世的哲学大加赞赏,单从此来看,真是可以配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若说记忆与了解程度仅限于此倒也不会惊起太大水花,毕竟能人太多了。比如马云大大应该时常能够登上各个文章的举例中,无论是什么文章,无论是什么角度,这种出镜率太高的事倒也没什么意思。然而更是在偶然中,瞥了一瞥《胡雪岩自传》,本以为又是介绍丰功伟绩的一本书,读到最后却是另一番景象。一代商骄,如何从一无所有的穷小子白手起家成为清末首富?又有怎样的才华让世人称颂直至今天?又是如何晚景凄凉连棺材都买不起了?

从无到有,一切皆有可能。胡雪岩幼年放牛为生,家境十分贫困。13岁孤身闯荡,总结起来就是一切底层的工作都做过。19岁获得人生第一桶金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开启了走向人生巅峰的康庄之路。这个背景常出现在许多小说电视剧主角的背景中,但此处不是杜撰,所以,现实中的我们也要相信自己,不要固化阶级,没准自己就是那个幸运儿。

经商处世,后世楷模。凡是成功人士,都有自己的著书立说,然后引起一系列追随者学习效仿,看多了,就能总结出来那些名人的优秀品质大体上就那么几个,真不需要赘述了。但同时也有另一个现象,就是成功者总是少数,就算全般全抄自传,成功的路也往往难以复制。究竟怎样能够成功呢?笔者非商界人士,倒是真给不出什么意见,或许比起经验教条,上下求索符合自己也很重要吧。

比起富二代,人们往往更愿意称赞那些从无到有白手起家的。既然是经历了酸甜苦辣,那么对人生道理的体会应该更加深刻。胡雪岩当然如此,否则他的事迹也不会出现在《大学》与《中庸》中。可是又是为何晚景凄凉呢?可能正应了那句“明白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任何一个明白事理的人都知道骄奢淫欲害人不浅,可是总有人趋之若鹜。功成名就之时,府邸极尽华美堪称第一豪宅,娇妻美妾明艳成群,不是说偏要去过苦日子,只是身体上享受多了,精神上就有些麻木了,不懂得收敛了,便树大招风了。此时笔者突然想到了刘强东,是不是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月盈月亏,世事常伦。在商业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中庸》之道不能说不了解,商界上呼风唤雨玩腻了,对政治感兴趣起来了,追求统治者的赞赏,对权力充满极大的渴望,竟帮助腐朽无能负债累累的清政府筹措军饷,且不说当时晚清政府的政治局势,在封建社会体制中就算是政治清明,善终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样是商人,范蠡便懂得见好就收,泛舟太湖不易乐乎。欲壑难填本就可怕,再加上如果德不配位,更是无穷深渊。

墙倒众人推,得失就在一瞬间。因为诚信为左宗棠筹措军饷时大家纷纷慷慨解囊,清政府无力还款债务全都压在胡雪岩一人身上时,钱庄纷纷陷入挤兑,平日得罪的官员弄他就像弄蚂蚁一般,曾经官场要好的官员也无力帮他。现在想一想,为了追求权力,为了得到统治者垂青,不顾社会现状,搞得自己一败涂地,家破人亡,这样好吗?说到底,纵使胡雪岩多么多么厉害,到底还是没有逃出封建中国人民固有的入仕思想,就算是在风雨飘摇的时期,还是如飞蛾扑火一般充满着对统治者垂青对权力的极大渴望。

到这里,笔者想起了《胡雪岩自传》的最后一幕,胡雪岩在死前说了最后一句话:“我胡雪岩,终于不欠任何人钱了”,最后,邻里筹钱买了一口棺材,胡四太太扶着灵柩,乘着小船,凄凉地回故乡了,对比首富时期的光鲜亮丽,此情此景多么讽刺啊。比起学习成功之道,这个或许更让人感慨良多。或许我们在不断奋斗的同时可以暂时停一下,回头想想我们的初心,不要忘了来时的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