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唐宋之变4(实学与理学)

 garyhyz 2020-12-21

英国著名学者、《中国科学技术史》著者李约瑟:

'我们经常查阅的最大的百科全书是《图书集成》。……这是一件无上珍贵的礼物。'

我们的类、丛书已是科学体系了

但是科考内容从宋代实学狭隘化为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有所复兴却未入科考之列(直至废除科举)

“六艺”、百家都被边缘化了……

耶稣会接触的正是已经系统整理的类、丛书,并加以推广,有普及之功

重视纬度(农时),还是经度(航海)都是社会需求的推动

培根的《新工具》则是针对他们的“形式逻辑”弊病而发

西方人专注于此一“物化”部分,

且排比亚、非、美诸洲而有所发明……

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

“宋学从创始到发展阶段,亦即从范仲淹到王安石,一再把经世济用的经学放在社会实践上,尊奉“内圣外王之道”,不是托诸空言。宋学之所以在南宋逐步衰落,蜕变为理学,也就在于与社会政治生活脱节,仅限于“道德性命”之类的空谈,仅限于著书立说(陆九渊则连著书也都反对)。……宋学之所以丰富多彩,之所以有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广泛吸收其他各家各派丰富自己,“援佛入儒”、“援道入儒”、“援法入儒”。在理学大发展的时候,形成了与理学对立的浙东事功派。他们共同继承北宋从范仲淹到王安石宋学主流中的重实际、讲实用、务实效的思想观点。”

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四、宋辽金元

社会(二)学术思想(1)理学

    理学有表、里二端,以儒家为表,而以释、道为里。儒家自汉学琐碎、六朝空虚以后,孔孟之道,已若存若亡。自王通、韩愈论道论性,其义稍彰。宋儒继之,究心、修己、治平之道,起于人伦,终于万物,舍传注而言经,以疑古为翻案,此其表也。论其里,则混合禅宗及《参同契》之说,以言心言性,由致知格物而归本于太极、无极,标举主敬主静之说以为为学之方,冶儒、释、道为一炉,集中国、印度思想之大成。自宋迄清,理学之思想规律,深入上层社会,影响甚巨。

理学之立说,多偏重修养。自朱、陆好重事功,与朱熹同时友善之吕祖谦,讲理学而兼治史学,教人必以致用为事。其同受程门之陈亮、叶适,则颇诋理学而昌言事功。金履祥固传朱子之学者,而有海道图燕之建议,是南宋学之思想,一变北宋理学之面目,而趋于事功。盖因金、元之逼,士大夫皆志切恢复,有以使之然也。吕、陈、叶皆浙东人,故后人谓之浙学或永嘉学。

南宋唐仲友帝王经世图谱周必大序:

“去古逾远,众说日繁,才学未逮于前贤,宜其用力劳而见功微,此图谱所由作也。……凡天文、地志、礼乐、刑政、阴阳、度数、兵农、王霸,皆本之经典,兼采传注,类聚群分,旁通午贯。使事时相参,形声相配,或推消长之象,或列休咎之证,而于郊庙、学校、畿疆、井野,尤致详焉。各为说附其后。始终条理,如指诸掌积百二十有二篇……夫水之东流,惟海是归车之指南,其途不迷。今是书折衷于圣人,于适治之路非其他类书比也……六经旨趣,百世轨范,皆聚于此。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之《帝王经世图谱》条指:

唐仲友……守台州,与朱子相忤,为朱子论罢,故宋史不为立传……此篇可征其学有根柢矣。

大要以周礼为纲,而诸经史传以类相附。于先圣大经大法咸纵横贯串,曲畅旁通,故以帝王经世为目。其所绘画山居部分,经纬详明,具有条理;其所辨订不甚主注疏旧说,而引据博赡亦非杜撰空谈。盖考证之学议论易而图谱难,图谱之学,阴阳奇偶推无形之理易,名物制度考有据之典难。自宋以来,儒者拘门户之私,罕相称引,沉埋蠹简垂数百年,一旦自发其光,仰邀宸翰,且特命剞劂以广其传。

近世蒙文通在中国史学史“经制学派唐仲友”条进一步指出:

“说斋于性道极盛之际,以经制实用之学为天下倡,明道散乎行器之间,徹上撤下,显微无间,其说究矣,其义不可加矣。说斋与晦菴最为冰炭,说斋道器之说,固义晦菴之说。然学而曰即洒扫应对,是精仪入神则是,曰修正即为治平,则非也。居于一身之间,而曰天下之大用尽于此,将与运水搬柴莫非妙用之说何以异?夏时殷辂之不知,惟就动静语默以言用,道明而天下之务或废。唐宋而后,民族之日即于弱,得谓于学术无关欤?于此益见仲友之不可及,以功利抑之,则过矣。”

黄宗羲在《移史馆书》中,就极力反对道统之说:

夫十七史以来,止有《儒林》。以邹鲁之盛,司马迁但言《孔子世家》,《孔子弟子列传》,《孟子列传》而已,未有尝加以“道学”之名也。《儒林》亦为传经而设,以处夫不及为弟子者,尤之传孔子弟子也,历代因之,亦是此意。周程诸子道德虽盛,以视孔子则犹然在弟子之列,入之《儒林》,正为允当,今无故而出之为道学,在周程未必加重,而于大一统之义乖矣。

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四、宋辽金元

社会(二)学术思想(2)史学

宋代史学,最为发皇,学者多精于史学,考证与记载同重,故撰作极富。官修前史而外,国史亦有成书。南宋以后,野史若《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齐东野语》《四朝闻见录》诸书,皆能记当代之事。会要一体,尤能贯串一朝掌故,其风播于元、明。三史体例流传,旧闻不至放失,即缘公私留心史事,秉笔者得有依据,非近代知古而不知今者可得仰望也。

至宋仁宗,以刘昫等所撰《唐书》多阙漏,命宋祁、欧阳修等重删撰之,世称《新唐书》。《新》《旧》两书,详略互见,要为不可偏废。元顺帝时,命托克托等修辽、宋、金三史,自至正三年三月开局,至至正五年十月告成。以如许卷帙,成之不及三年……实皆有旧本,非至托克托等始修也。《辽史》在辽时,已有耶律俨本,在金时,又有陈大任本,此《辽史》旧本也。金亡后,累朝《实录》在顺天张万户家,后据以修史,此《金史》旧本也。宋亡后,董文炳在临安,主留事,曰“国可灭,史不可灭”,遂以宋史馆诸记注,尽归于元都,贮国史缘,此《宋史》旧本也。

通史之中,以司马光之《资治通鉴》贯串古今,精博详审,为史家之创体,朱子《纲目》不足道也。袁枢因司马光《资治通鉴》,分类排纂,各详起讫,而有《纪事本末》之作。于史家二体之外,自为一体,迄今不可磨灭。元胡三省《通鉴音注》,亦称博洽,为《通鉴》功臣。政史名著,有马端临《文献通考》。其书虽录《通典》,而自具面目,缀辑宋事,尤足以补《宋史》之阙。

北宋《太平御览》  它是一部综合性类书,门类繁多,征引赅博,在类书中堪称'空前',被视为'类书之冠'。宋太宗命李昉等14人编辑,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成于八年(983)。初名《太平总类》,太宗按日阅览,改题此名。全书1000卷,分55部,这是根据《周易·辞》说的'凡天地之五十有五'每部之下又分若干子目,共4558类。以引证广博见称。据书前“图书纲目”所载,引用图书1690种,连同杂书、诗、赋、铭、箴等,引书实用 2579(据近人马念祖考订,见《水经注等八种古籍引用书目汇编》)。所引用的古书十之七、八已失传,是保存古代佚书最为丰富的类书之一。此书体例是每条引证都先写书名,次录原文,按时间先后排列。不加己见。所采多为经史百家之言,小说和杂书引得很少。正文作大字,注文作双行小字,附于本句之下,较其他类书更为明晰。

卷十五 ◎天部十五

卷三十五 ◎时序部二十

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

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

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

卷一百五十四 ◎皇亲部二十

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

卷一百九十七 ◎居处部二十五

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

卷二百六十九 ◎职官部六十七

卷三百五十九 ◎兵部九十

卷五百 ◎人事部一百四十一

卷五百一十 ◎逸民部十

卷五百二十一 ◎宗亲部十一

卷五百六十二 ◎礼仪部四十一

卷五百八十四 ◎乐部二十二

卷六百六 ◎文部二十二

卷六百一十九 ◎学部十三

卷六百三十四 ◎治道部十五

卷六百五十二 ◎刑法部十八

卷六百五十八 ◎释部六

卷六百七十九 ◎道部二十一

卷六百八十三 ◎仪式部四

卷六百八十四 ◎服章部

卷七百一十九 ◎服用部二十一

卷七百三十七 ◎方术部十八

卷七百四十三 ◎疾病部六

卷七百五十五 ◎工艺部十二

卷七百六十五 ◎器物部十

卷七百六十七 ◎杂物部二

卷七百七十一 ◎舟部四

卷七百七十六 ◎车部五

卷七百七十九 ◎奉使部三

卷七百八十四 ◎四夷部五·东夷五

卷七百九十一 ◎四夷部十二·南蛮七

卷七百九十八 ◎四夷部十九·西戎七

卷八百一 ◎四夷部二十二·北狄三

卷八百一十三 ◎珍宝部十二

卷八百二十 ◎布帛部七

卷八百三十六 ◎资产部十六

卷八百四十二 ◎百谷部六

卷八百六十七 ◎饮食部二十五

卷八百七十一 ◎火部四

卷八百七十三 ◎休征部二

卷八百八十 ◎咎徵部七

卷八百八十四 ◎神鬼部四

卷八百八十八 ◎妖异部四

卷九百一十三 ◎兽部二十五

卷九百二十八 ◎羽族部十五

卷九百四十三 ◎鳞介部十五

卷九百五十一 ◎虫豸部八

卷九百六十一 ◎木部十

卷九百六十三 ◎竹部二

卷九百七十五 ◎果部十二

卷九百八十 ◎菜茹部五

卷九百八十三 ◎香部三

卷九百九十三 ◎药部十

卷一千 ◎百卉部七

南宋《通志》

《四库全书著作提要》:'其平生之精力,全帙之著华,惟在二十略而已。一曰氏族、二曰六书、三曰七音、四曰天文、五曰地理、六曰都邑、七曰礼、八曰谥、九曰器服、十曰乐、十一曰职官、十二曰选举、十三曰刑法、十四曰食货、十五曰艺文、十六曰校雠、十七曰图谱、十八曰金石、十九曰灾祥、二十曰草木昆虫。

其氏族、六书、七音、都邑、草木昆虫、五略,为旧史之所无。'

附:

《古今图书集成》

原名《古今图书汇编》,全书共10000卷,目录40卷,是清朝康熙时期由福建侯官人陈梦雷(1650-1741)所编辑的大型类书相比于《古今图书集成》,成书于明朝的《永乐大典》属于类书,但因毁于战乱,现存不足4%该书编辑历时28年,共分632典,是现存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采撷广博,内容非常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有人类、禽兽、昆虫,乃至文学、乐律等等,包罗万象。它集清朝以前图书之大成,是各学科研究人员治学、继续先人成果的宝库。由于成书在封建社会末期,克服以前编排上不科学的地方,有些被征引的古籍,现在佚失了,得以赖此类书保存了很多零篇章句。按字数统计,《古今图书集成》是此前类书《太平御览》的32倍,《册府元龟》的16倍。文献搜罗完备而编次井然,分类缜密而宏富壮观,在中国图书史上可谓浩瀚之作。内府铜活字版共印64部,印制精美,装潢考究,堪称中国古代印刷史上的巅峰之作。

清代私修类书有哪些?

漫阅科技

2020-01-02

清代私修类书也很多,如陈元龙《格致镜原》一百卷,分三十门,汇编有关身体、冠服、宫室及日用器具、五谷菜蔬、草木虫鱼等材料,博物溯源,类如宋代的《事物纪原》。魏崧《壹是纪始》二十二卷,补遗一卷,分二十二类,也属考证事物起源的类书。此外,还有《宋稗类钞》、《清稗类钞》等类书,多从小说、笔记、诗话中取资,汇集人物掌故的材料,有助于对某个朝代人物事迹、社会生活的研究。

明清两代类书,无论从数量到种类,从规模到体例,都远胜于前代,特别到了《古今图书集成》的出现,中国类书的编纂形式可以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清乾嘉以后,由于朴学之风日盛,学者考据喜用原书,而视类书为鄙陋,故类书的纂辑渐稀。清末以后,西方的近代科学在中国逐渐流传,随着知识体系的转换和近代百科全书编撰方法的传人,中国类书典籍的纂辑至此而告终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