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失了70年的老兖州钟鼓楼

 日月存心 2020-12-21

明代洪武年间,朱元璋将兖州升州为府,派武定候郭英建鲁王府,扩兖州城。在鲁王府通往南城门楼中轴线的南半部,对称轴线两侧,各建一座钟楼,一座鼓楼。明清时期这一条东西大街被称为钟鼓楼长街,后分为钟楼街、鼓楼街。


据清光绪版《滋阳县乡土志》记:钟楼、鼓楼,前明鲁藩王建。明清两朝,至民国初年,钟鼓楼是古城的地标型建筑之一。


据说,当年钟鼓楼长街长约千米,宽约八米。钟鼓楼为二层跨街城门楼式建筑,砖土木结构,二层三间门楼正中各悬、置一大钟、大鼓。旧时,钟鼓楼上各有数名专门鸣钟,击鼓的更夫,在此值班定时鸣钟、击鼓报告时辰。


据史料记载: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时辰,即现在的两小时。19时为定更,21时为二更,23时为三更,1时为四更,3时为五更,5时为亮更。钟鼓楼每到定更的时候是“先击鼓后敲钟。”击鼓的程序是先快击十八响,后慢击,六次共一百零八响。撞钟也是如此。
 

古时没有钟表,钟鼓楼上的更夫视刻漏报更,刻漏亦被称为更漏,鼓亦被称为更鼓。钟鼓楼同为长方形建筑,长、高各约有十米之多,宽约九米。一层的券型门洞高约6米,二层木结构,歇山顶重檐翘角城门楼式楼顶高约5米,上覆绿琉璃板瓦,筒瓦,两脊上各有螭吻,四角戗脊上各有一组人物、动物琉璃砖雕。钟鼓楼红墙绿瓦、朱栏门窗,气势雄伟,巍峨壮观,好似一对兄弟一东一西,每天给人们送去时间的信息。安静的夜晚,听着那响亮、悠长的报更钟鼓声,别有一番韵味。


钟鼓楼的另一地理特点是,其所在地都是十字路口。钟鼓楼南为钟楼南街,北为袜子巷。鼓楼南为鼓楼南街,北为韦园南街。当年钟鼓楼附近老字号商铺林立,各商号的招牌琳琅满目,是古城的繁华地段之一。


钟楼附近百余米之内有八座石牌坊。钟楼西是“豸绣坊”,为河南按察副使韩普立。钟楼以东路北是明代牛黉牛郡马府,府以西是“司寇大夫坊”为刑部广东清史司员外郎牛象坤立。府以东是“三韩臬宪坊”为辽东盘山监军道牛象坤立。再往东依次有“凤诏锡恩坊”为诏赠礼部右给事中刘麟立。“天垣都谏坊”为史部都给事中刘不息立。“登云梯坊”为举人张镇立。“经魁坊”为陕西布政司参政贾杰立。登云梯坊以南还有一座贞节石碑坊。钟楼附近的八座石碑坊堪称为兖州的“牌坊群”。


鼓楼东南原有“永保”、“常平”两座粮仓和府城隍庙、监军道。鼓楼以北是“韦园”名胜古迹。鼓楼也是古城繁华之地所在。


据古城中的老年人回忆,旧时战乱年代军情危急之时常击鼓、撞钟,召集军民们上城墙护城。钟鼓楼上的钟鼓声,也是开、关城门的号令。晨钟响起,城门大开,开门放行,暮鼓一敲,四门同时关闭,禁止出入。


民国九年(1920),《山东省各县乡土调查录》滋阳部分将钟楼,鼓楼列为八大古迹中的两大古迹。将钟鼓巨钟列为两大金石之一,称:“巨钟,在明钟楼上,高八尺(约2.7米),重数千斤。”如此巨钟需用悬起的坚硬木钟槌撞响。


由此可知,1920年前后的民国初年,钟楼、鼓楼仍沿袭明清的报更制度,仍在发挥着作用。


明钟楼、鼓楼饱经五百余年的风雨侵袭,屡毁屡建,古城人民在晨钟暮鼓声中,度过了明朝、清朝、民国初年的沧桑岁月。


旧时,水丰时节,鼓楼北的韦园大坑与莲池有水沟相通,沟上有石板桥,钟鼓楼之间路上有十几个大大小小的下水道顺地势南流形成了“钟鼓到鼓楼,十二连桥在里头”古城景观之一。鼓楼西街有时称鱼市街,有时统称鼓楼街,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又被称为鱼市街。


建国后不久,钟鼓楼先后因破旧不堪拆除,钟楼上的巨钟被搁置在路北斜放了一段时间,当地老人回忆说,其钟口直径高约1.8米,成人站到钟口里不碰头。此钟后来被在钟楼北建“八一速成中学”里的解放军移到了驻军师部,(今九州路实验小学院内)。1970年前后,部队建楼时将大铁钟埋入两楼之间的原知府衙门水牢里。明钟楼,鼓楼已经在兖州人的视线里消失70年了。2017年,鼓楼街在旧城改造中消失了。但是,两街的地名和传说还将继续流传下去。


自古就有晨钟暮鼓,钟楼在东,鼓楼在西之说,而为什么兖州和曲阜一样,鼓楼在东,钟楼在西,古人为我们留下来的谜,还望后人能解开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