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染多学科微生物专题(十四)——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火炎森林 2020-12-21

这里是医学的殿堂,

这里是知识的海洋。

欢迎关注

郑大一附院

郑东院区呼吸内三科

感染多学科微生物专题(十四)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前言

感染性疾病是涉及到临床各个科室各个专业的疾病,病原微生物耐药,导致治疗非常棘手,延长了患者住院天数,延长了患者住ICU天数,既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还常常危及患者的生命。

河南省感染多学科会诊,坚持“为医者减压力,为患者谋福利”的宗旨,努力做到合理用药,精准用药,为感染复杂的患者制定个体化合理治疗方案。为了提高广大病人对病原微生物的认识,我们不间断推出相关知识,为合理用药,精准用药提供依据。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一、简介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属于黄单胞菌目的黄单胞菌科,该菌在1961年根据其鞭毛特征命名为嗜麦芽假单胞菌,1983年根据核酸同源性和细胞脂肪酸组成等归入黄单胞菌属,命名为嗜麦芽黄单胞菌。但由于其无黄单胞菌素,无植物病原性,能在37℃生长等,与其他黄单胞不同,1993年有学者提议将此菌命名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该菌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条件致病菌。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人和动物体表及医院环境,由于致病力较弱,其感染通常出现在免疫力低下、病情危重的患者,常为医院感染,社区很少发生感染。随着广谱抗菌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以及侵袭性操作的不断增多,该菌的分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二、生物学特性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为专性需氧的非发酵型革兰氏性极生多鞭毛杆菌,在血平板上有强的氨味,无溶血;在营养琼脂上显示灰黄色素或无色素,菌落边缘光滑,呈淡黄色灰白色,直径0.5mm~1mm ,中央突起。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氧化酶阴性,强解脂性,DNase 阳性,水解明胶和七叶苷,赖氨酸脱羧酶阳性。在氧化发酵试验中,产酸缓慢或不显产酸,但分解麦芽糖。


三、感染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可引起肺炎、菌血症、胆道感染尿路感染等全身多部位感染,出现的症状与感染部位直接相关。但从患者标本分离到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并不意味着一定致病,尤其是呼吸道标本,通常为定植,不发生任何的感染及出现临床症状。该菌与其他菌有共生现象,如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可表现为混合感染。


四、传播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于健康人群的感染率低。住院患者是该菌的主要携带或感染人群,伴有严重基础疾病;接受创伤性操作;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尤其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放化疗诱发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较易感。直接接触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可通过人与人、人与物体表面的接触使易感人群感染。


五、预防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借助生物被膜可粘附于组织细胞,长期定植于人体内,也可定植在静脉导管、导尿管等非生物体表面,其生存能力以及对环境适应能力强,使其成为十分顽固、不易消除的病原体,因此应严格执行手卫生,加强医院内的消毒隔离,特别是放置各种留置管换药吸痰等医疗护理操作中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以阻止其在医院的播散流行。


同时由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天然耐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是筛选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并导致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应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能延缓和减少耐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产生。


六、治疗

该菌含有β-内酰胺酶,临床治疗首选磺胺类;TMP/SMZ;喹诺酮类;环丙沙星或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天然耐药,临床不应选用。目前尚无标准方法用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单位耐药性检测,药敏试验纸片法仅有三种抗菌药物:头孢他啶,米诺环素,复方磺胺有判断折点。


由于对多种抗菌药物固有耐药(抗菌药物水解酶的产生、细菌膜通透性下降、药物的主动外排系统和生物被膜屏障),且常与多种条件致病菌共存,形成混合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是目前临床所面临的一个难题。对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治疗,应综合考虑病原菌的敏感性、感染部位及严重程度、患者病理生理状况和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选用抗菌药物。


选用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有较好抗菌活性的药物;存在严重感染、广泛耐药或全耐药感染或混合感染等情况,采用联合用药;在抗菌治疗同时采用其他综治疗措施,积极治疗原发病,严格掌握各种侵入性诊断、治疗指征,尽可能减少各种侵入性操作,避免降低机体的防御能力;对于临床分离出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应区分定植菌还是感染菌,如没有感染的指征,则不必进行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