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后汉书

 zqbxi 2020-12-21

《后汉书·郡国志》刘昭注鱼复扞关考

中华书局 1965 5 版的《后汉书· 郡国志》巴郡条“鱼复县扞水有扞关”,其后刘昭注文曰: “史记曰,楚肃王为扞关以拒蜀”   笔者经考证认为, 刘昭的这条注文与相关史实不符, 不应放置于巴郡鱼复县下,应放置于南郡佷山县条下, 中华书局版《后汉书》点校时未进行校勘,是为一误。

扞关在文献中或写作“扦关”,或写作“捍关”。 中华书局 1972 年版《史记》卷 40 《楚世家》载“肃王四年,蜀伐楚,取兹方,于是楚为扞关以距之”,注文《史记正义》引《古今地名》载:“荆州松滋县古鸠兹地,即楚兹方是也” ,楚之兹方为古之鸠兹,古之鸠兹即今湖北松滋县,根据蜀取兹方和楚肃王筑扞关这两大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来看, 扞关的修筑应该不会距离今湖北松滋太远, 或者可以说楚肃王四年 (前377)所修筑的扞关应该在今湖北省松滋县左近。

那么楚肃王所筑扞关究竟在哪呢?中华书局版《后汉书· 公孙述传》唐李贤注扞关“史记曰楚肃王为扞关以据蜀,故基在今硖州 巴山县” 中华书局版《史记· 张仪列传》注引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载扞关“在硖州巴山县界” 中华书局版《括地志》称“扞关, 今峡州巴山县界故扞关是” 中华书局版《资治通鉴》扞关条下注引 《史记》“楚肃王为扞关以拒蜀,故基在今峡州巴山 县” 宋吴曾 《能改斋漫录》载“硖州巴山县,古扞关, 楚肃王拒蜀处” 中华书局2007 年版《太平寰宇记》卷 147 长阳县条载“废巴山县, 在县南七十里。本佷山县地, 即古捍关,楚肃王拒蜀之处” 雍正《湖广通志》载长阳县古扞关“在县南七十里,本佷山县地,楚肃王立以拒蜀”   可见文献记载的楚肃王所筑扞关总是与“硖州巴山县”、“峡州巴山县”、“佷山县”等地名联系在一起的。

“硖”州即“峡”州 唐、宋时期的峡州 治今湖北宜昌市,唐时巴山 县即由古之佷山 县改置,治地在今湖北长阳县南, 这充分说明楚肃王拒蜀所筑扞关应在今长阳县境内,在东汉则属南郡之佷山县。

说楚肃王所筑捍关在佷山县(今长阳县境)境内 还有一条材料可供印证,西汉人刘向 所集录之《战国策》载张仪说楚王“捍关惊,则从竟陵已东, 尽城守矣”  则说明扞关应位于竟陵以西之近旁。

关于竟陵,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年版 《战国策》载应侯劝说白起时, 称颂其伐楚之功说“拔鄢、郢,焚其庙, 东至竟陵” 中华书局本《史记· 六国年表》载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 278 )“白起击楚, 拔郢,更东至竟陵” 而《史记· 起列传》也有相似的记载“攻楚,拔郢, 烧夷陵,遂东至竟陵” 竟陵之名屡见诸史籍, 可见竟陵早在战国时就已为人所熟知。关于竟陵的方位, 《战国策》 竟陵后注文载 “属江夏”, 又云“竟陵在郢州长寿县南” 唐郢州 长寿县治今湖北省钟祥市, 郢州长寿县南当在今钟祥市之南;又《史记》竟陵后注文引 《史记正义》载“故城在郢州长寿县南百五十里” 则张守节对竟陵故城的位置的界定较《战国策》注文更为具体, 但也未点明究竟在何地。已有论著中, 或对战国时竟陵处所语焉不详,如潘新藻《湖北省建制沿革》仅确定汉代竟陵县辖区包括湖北省天门、京山南境、钟祥南部, 但未详竟陵治地处所 童恩正《古代的巴蜀》以竟陵在今湖北天门市   李晓杰《战国秦县新考》主要谈论竟陵之设置与沿革, 对其治地未予关注 ;或仅列其大致方位,如杨宽《战国史》以竟陵在今湖北省潜江市西北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将竟陵定点于今湖北省潜江市东荆河注汉水河道以西、汉水南岸一带 惜未有详细的考证过程。对古竟陵之地进行详细考证的, 当数石泉先生, 他在《古竟陵城址新探》中, 利用 文献和江汉间地形地貌状况进行了考证分析, 认为古竟陵城当在今湖北钟祥县丰乐镇一带 此说较前述各说更为可信。

在弄清了竟陵地理位置之后,我们再回头来分析扞关与竟陵的位置问题。 根据《战国策》所载, 一旦扞关不守, 则竟陵以东地区就危险了, 由此可知,扞关当在竟陵以西无疑,且相距较近。 佷山扞关位于今湖北长阳县境内,湖北长阳县位于钟祥县丰乐镇以西, 长阳之于钟祥丰乐镇的距离, 要比奉节之于钟祥丰乐镇的距离为近, 佷山扞关失守对楚竟陵以东地区的威胁更大。 因此从距离上来说, 也应以佷山扞关为楚肃王所筑之扞关。 近世一些专家学者在论著中谈及扞关时, 也支持楚扞关位于佷山县境内的观点, 如童恩正先生《古代的巴蜀》  、吴致华《四川 古代史》 等。

巴郡鱼复县又有扞关,鱼复扞关最早见于《东观汉纪》与《水经》, 《东观汉纪》为东汉时的刘珍等人所撰, 其文载李熊说公孙述“东守巴郡,拒扞关之口” 《水经》相传为东汉桑钦所著,清代学者考证为三国时人所作, 而郦道元为《水经》作注则又是北魏时期的事情了。 在中华书局版王先谦校注的《合校水经注》中,《水经》原文载“(江水)又东出江关入南郡界。江水自 关东迳弱关、捍关” 。此后文献多载鱼复有扞关, 如晋代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载“巴楚数相攻伐, 故置扞关、阳关及沔关” 南朝刘宋时范晔著《后汉书》, 扞关均载于鱼复县下,如《后汉书·郡国 志》载“鱼复扞水有扞关” 《后汉书· 公孙述传》载“东拒扞关,拒巴郡之口”, “东拒扞关,于是尽有益州之地” 北魏郦道元《水经· 江水注》则载“鱼复捍关, 临江据水,实益州福祸之门”  。而最早涉及佷山扞关的则为西汉中期司马迁的《史记》, 两相比较, 佷山 扞关见于记载的时间也明 显早于鱼复扞关,这或可说明佷山扞关出 现的时间要早于鱼复扞关,鱼复扞关为后起之说。

说鱼复扞关为后起之说,还有一些相关材料可提供佐证。 东汉人班固在撰写《汉书》之时, 提到巴郡鱼复县时载“鱼复, 江关, 都尉治” 此处只载“江关”而未载扞关; 倘若鱼复另有一扞关,则班固断无不记载之理, 这说明西汉时只有江关而无扞关。至于《后汉书》、《华阳国志》、《水经注》所载之鱼复扞关, 有学者认为“扞关”当 为“江关”之误,“江关”、“扞关”常混称, 故改“江关”为扞关   笔者以为此说有一定的道理。 江关转称为扞关, 当是始自东汉之时,鱼复扞关始见于史籍,自 《东观汉纪》始,该书载李熊劝说公孙述据蜀时说“东据巴郡, 据扞关之口” ,从这条文献分析,这里的“扞关”,应位于巴郡的辖区内 且位于巴郡东部边界处,汉代在巴郡鱼复县设有江关, 并置江关都尉治此, 此关当 有控扼长江水路之责。 而“扞关”之“扞”,乃“扞敌之扞” 地处鱼复县的江关, 对公孙述而言, 然具有防扞其东来犯之敌的作用 故此李熊遂以“扞关”称呼江关, 以此显示此关于蜀地之重要性。 此后常璩 《华阳国志》、《后汉书》在论及鱼复县关隘时, 多称道扞关,江关之名遂不见记载。 有人也许会说, 《水经注》中所引 《水经》原文中,江关、扞关并见于经文。 不过关于这段并载江关、扞关的经文,其实是有争议的, 王先谦校注《水经注》时,将“(江水)又东出 江关入南郡界。江水自 关东迳弱关、捍关”之文当做《水经》经文,但官本及清代刻本则将此段文字置于前一卷的注文中, 上接“夏后疏凿者”之后,因此这段文字究竟是《水经》原经文, 还是郦道元的注文, 前仍然无法确定,故此, 《水经注》中江关、扞关并列 记载, 不能当做将江关、扞关界定为两个关隘的依据。有了以上的分析, 我们基本可以肯定,所谓鱼复扞关, 其实就是西汉时的江关,只不过到了 东汉后,其名称有所变易, 改称为扞关而已。其出现的时间很晚, 故鱼复之扞关与楚肃王无涉。故《后汉书·郡国 志》后刘昭注文“史记曰 楚肃王为扞关以拒蜀”, 然不应放置于巴郡鱼复县下。又据前文的分析, 楚肃王所筑扞关当为佷山扞关,因此, 应劭此段注文当置于南郡佷山县之后。后世许多学者不明究竟, 以《后汉书·郡国志》刘昭注为依据, 断定鱼复扞关为楚肃王所筑之扞关,其实有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